词条 | 关景良 |
释义 | 关景良(1869年-1945年),是中华医学会及香港养和疗养院的创办人之一。 人物生平关景良少年时代在香港经常与孙中山的四大寇同伙,只因他的家长反对,关景良才不至追从孙中山参予清未的武装. 医务,其后重返香港工作。关景良是孙中山四大寇的学友、街坊及好朋友,关景良的母亲是孙中山的老师。 关景良的婚姻由孙中山当证婚人。 关景良少年时代在香港经常与孙中山的四大寇同伙,只因他的家长反对,关景良才不至追从孙中山参予清未的武装革命社会运动。 关景良早年就读于拔萃书室,于1893年在西医书院毕业之后,曾经负责江南沿江炮台医务,其后重返香港工作。 关景良的父亲是关元昌。 相关李月娥 关景良的太太 基督徒 道济会堂 公理堂 合一堂 何启 康德黎 外部参考孙中山纪念馆 (香港): 孙中山与关景良关国煊:《关景良小传》。载《传记文学》 71:6 相关事件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赵武灵王,鉴于当时的汉服与战车的不合时宜,提出“胡服骑射”,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在清末民初,亦有两位类似的“改革家”,他们就是关景良和孙中山。 关景良是孙中山的同学兼挚友,虽然他没有追随孙中山参与民主革命,但是,他也做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 许多国人常看古装电视剧,又缺乏历史知识,以为我国的古代男人脑后都是留着一条辫子的。其实,这是古代满族男人的发式。满人入关,统治中国后,觉得自己脑后有辫,似成另类,于是,强迫汉族的男人也留辫,以求得心理平衡。一般人都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男人才能剪去脑后的辫子。其实,在辛亥革命前,在香港,就爆发了一场“剪辫”运动。 当时中国政权尚在清帝手里,没有人敢提倡剪辫。香港虽早有剪去长辫的华人,不过他们多数穿西服,而且多数是从外国回港的留学生,穿中国服装而剪辫的华人完全没有。其实,当时很多小市民都想剪去拖在背后的长辫,但剪去长辫而不穿西装,似乎不伦不类;若穿西装,又非经济能力所许可,而且也不习惯。于是,在香港行医的关景良就提倡:穿中国服装而不留辫。 要争取达到这目的,必须要经过“合法程序”。于是,关景良联合一些社会名流,向政府注册成立了一个名为“剪辫不易服会”的社团。但这还未够号召力,他还要隆重其事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盛会──“剪辫不易服大会”。此大会在宣统二年十月初三日举行,即1910年11月4日,地点是在华商会所礼堂上,当时特别礼聘爱尔兰大乐队120人奏乐行礼,到会观礼的绅商名流达600余人,可说极一时之盛。礼成之后,拍照留念。然后乐队随同这一群剪辫不易服的老少,在街上游行,显示剪辫不必穿洋服,这种做法是合法的。这一次大游行,经过香港各主要街道,沿途受到市民热烈欢迎。从那一天起,以后就有更多的市民把脑后的长辫剪掉了。 这个会在辛亥革命前就举行,可说是开风气之先。经关景良发起了剪辫不易服运动,就有很多人穿中国服装剪辫了。辛亥革命前,大批反清崇洋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欧美回国,开始剪掉辫子,脱下长袍马褂,而蓄起西发,穿起西装。 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政策。“剪辫”“易服”就是最主要的改革。孙中山在人民一律剪辫的命令中,号召人民“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规定令到之日起,限20天一律剪除净尽。 剪瓣以后接着是如何“易服”?孙中山认为革命党人穿什么服装式样是一个大问题,并就此广泛征求意见与展开讨论。争论中有的主张仍穿长袍马褂,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因为,革命既已成功,在服饰上如仍沿袭清政府统治时期流行的瓜皮帽、长袍马褂是不合时代潮流的。孙中山认为长袍马褂既不方便生活,又因剪裁费料而很不经济,也不赞成穿这种服装。于是留洋的革命党人中有人提出干脆穿西服,孙中山听后哈哈大笑说:“这么一来,那就无异是抵制国货了!”· 怎么办?最后,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 衣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风尚。 今天,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山市作为孙中山的故乡,应以经改良的中山装作为“市服”,在某些庄重的场合下穿着。这其实是很不错的提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