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固原柳沟遗址
释义

原州区开城镇杨庄村,宁夏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去年6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进行规模浩大的南塬汉-清代墓葬的挖掘时,在墓地南侧约3公里处一道山梁的南面坡上,偶然发现了一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 考古人员认为,固原柳沟遗址的出现,是继海原菜园遗址和隆德页河子遗址之后,研究我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又一较为重要的遗址。

距今3000多年

柳沟村坐落在九龙山的余脉间,村南一道大致呈东西方向的山梁上,转至南面坡,有一片宽阔平坦的台地,柳沟遗址就会完全呈现在你的面前。

早些年时,这里曾经大规模地平整过土地,地表已辟为农田,种有胡麻等作物。山梁现成阶梯状,错落有致,煞是壮观。沿着台地往上便是山顶,站在顶上远望,距山脚不远处有一条河道,已经干涸。

柳沟遗址呈长方形,规模较大,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半坡有一条土路,一直通往沟内的居民区。由于此次发掘重点是西气东输管线范围内,考古人员根据地势及遗址范围共布探方5处,合计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清理出窑洞房址1座,灰坑12座。因发掘的时间和发掘面积有限,遗址出土物不多,根据窑洞居址类型以及出土遗物,柳沟遗址整体年代应为龙山时代晚期,距今3000多年。

通过这些遗迹和遗物,我们对当地古人的生产和生活,可以勾勒出轮廓。

群居规模不大

柳沟的这处居住遗址,位于南面的阳坡上,背风向阳,临近水源。考古领队周赟称,那条干枯的河道,就是先民们及牲畜庄稼赖以生存的主要水源。河流不大,此处应该是一处小型人群聚落址。

“人类自古就‘逐水草而居’,凡是有山有水的地方,必是栖息的最佳之地。由此看出,古时柳沟一代水草丰茂,树木林立,适合采集果实、进行狩猎活动,栖息环境比较理想。”

该窑洞式房屋因地制宜,利用丰厚的黄土,直接依坡而修。考古人员在窑洞里发现了灶址1处,柱洞6个,灰洞1个。灶址是在窑壁上直接掏挖而成,内侧火烧、烟熏痕迹明显。窑壁上发现有少量的白灰皮,窑室内部有少量陶片。柱洞经解剖后发现,为先挖一洞,栽上木柱,然后在周围填充泥土,用于加固。窑室外侧有3个灰坑,应属于窑室的附属设施,一个灰坑内发现了较多的陶片和粮食遗存痕迹。

周赟告诉记者,这些迹象说明该房址沿用时间较长,早期人们已过上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而在居住地的选择及建筑上,似乎已经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过上定居生活

经过两天的抢救性挖掘,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少量的陶斝、陶罐、双耳罐、陶盆、陶刀、石斧等。陶器群在总体上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如典型的农业畜牧工具陶刀、石斧,日常生活用具陶斝、陶罐、双耳罐、陶盆。在出土的文物中,最珍贵的是3000多年前的三足双耳空心袋足陶鬲和陶斝。

鬲,新石器时代最有代表的炊具,主要用于煮粥、制羹和烧水。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青铜鬲出现之前,陶鬲一直是主要炊器。其外形似鼎,但三足内空,目的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以更好地利用热能。在制作陶鬲时,一般要在粘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砂粒、蚌粉或谷壳,以便在煮食过程中能承受高温并保存热量。

“早期人们过的是游牧生活,鬲足较高,器形较小,提起来就能走。越到晚期,它的封裆就越低,特别到了汉代,随着人口增多,定居文化盛行,鬲于是逐渐演变成了釜和灶相结合的形制。”

周赟介绍,柳沟遗址出土的这个三足双耳空心袋足陶斝,形似鼎、圆腹、敛口、红陶、器形厚重,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处于大发展期,此处的先民们生活相对平稳。这在目前宁夏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中也不多见。

另外,遗址还出土了一个制作相当精美的橘色陶斝,一种盛酒器和礼器。该陶斝娇小玲珑,器形工整,器腹竖向刻有画纹,颜色鲜艳,陶斝最薄处仅0.2厘米,最厚处为0.5厘米。遗憾的是,陶斝出土时已残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5 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