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固义傩戏
释义

河北地方戏——固义傩戏

邯郸市武安县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依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

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固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

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目前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

街头剧主要是《捉黄鬼》和其他花会。《捉黄鬼》是重头戏,戴面具的有30个人,画脸谱的有400多个,直接参加表演的近千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捉黄鬼”之所以称之为傩戏而不是傩舞,主要是它有情节,通过捉鬼、审鬼、判鬼、处置鬼来教育人们遵纪守法、孝敬爹娘。

“固义傩戏”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次
最近更新:2009-12-30
创建者:情洒丝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