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顾越岭 |
释义 | 顾越岭:江苏阜宁人,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数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数学思维及数学方法论》的理论建构及实际应用,并由此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矛盾转化论”、“思维定向论”以及“矛盾分析法”等两“论”一“法”;通过揭示“矛盾分析法”的发现机制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又提出了科学发现的理论。此外,还开展了对中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数学解题教学以及对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等问题的研究。 个人履历顾越岭,男,汉族,1942年1月出生,江苏阜宁人。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毕业后曾到南京军区汪波荡农场及城西湖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半时间。1970年初分配到原盐城县,又到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了半年。同年8月底分配至县教育部门工作,先后在秦南中学(4年)、潘黄中学(4年)、盐城县中学(17年)任高中数学教师。1985年盐城县升格为盐城市,县中更名为盐城市第一中学,1992年被评为市一中高级教师。1995年调入盐城教育学院主讲中学数学教材教法,1997年转聘为副教授。1999年盐城教院与盐城师专合并升格为盐城师范学院,2001年在师院晋升为教授,2007年3月退休。 学术作品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思维及方法论。 主要论著《高中数学精讲·思路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4年再版) 《数学“定向”分析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数学解题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科学发现的奥秘》(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主要论文《高考制度改革刍议》(发表于《考试报》1985年4月 24日第17期) 《关于实行两种考试制度的可行性研究》(全国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科研讨论会入选论文,后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 《介绍数学“定向”分析法》(发表于《中学数学》杂志1986年第1期) 《圆锥曲线定比弦的存在定理》(发表于《中学数学》杂志1995年第1期,同年9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刊物《中学数学教学》所转载) 《关于双曲线 存在轴对称点充要条件的修正》(发表于《数学通报》1993年第2期) 《双曲线的中点弦的存在定理》(发表于《数学通报》1993年第7期) 《关于进一步改革高考命题的建议》(发表于《数学通报》2000年第4期) 《关于构建数学方法论理论体系的探讨》(发表于《数学教育学报》1998年第1期) 《数学教学中化归方法的难点及其突破》(发表于《数学教育学报》2001年第1期) 《论矛盾分析法的发现机制及其科学价值》(发表于《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第3期) 成就荣誉在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数学教育研究。为此,运用矛盾论的观点,将原本相对独立的“数学思维论”与“数学方法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数学思维及数学方法论”,并且成功地构建了它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还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矛盾转化论”、“思维定向论”以及“矛盾分析法”等两“论”一“法”。在深入研究“矛盾分析法”的基础上,又发现了数学发现的机制。将此机制推广到整个科学领域,又提出了关于科学发现的理论;此外,还对中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数学解题教学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以《数学通报》为代表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由此引起了《数学通报》编委会、编辑部的注意,1993年7月起被聘为《数学通报》通讯员,任期四年;另外,还主持了《江苏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实验区》的一个实验项目的研究,其项目名称为《中学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研究》。此外还开展了关于改革高考制度问题的研究,其代表作为《高考制度改革刍议》及《关于实行两种考试制度的可行性研究》。它们分别是江苏省第一、二届高考科研讨论会大会发言的材料。而“可行性研究”一文随后则被国家教委高校学生管理司及考试管理中心遴选为“全国第三届高考科研讨论会”的交流论文,作者也因此成为大会代表而被邀请出席了在西安止园举行的会议。 在上述科研工作中,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论著4部。其中论著、论文多次获奖。如所著《高中数学精讲·思路方法》一书1994年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同年该书繁体字版权又转让给台湾教育舫出版社并在台湾出版;再如所著《数学解题通论》一书2001年6月被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评为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而《关于实行两种考试制度的可行性研究》一文则被评为1989—1991年度盐城郊区政府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盐城市人民政府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0年8月10日,该文还被《人民日报》出版社收入《中国当代论文选粹》一书。 出版书籍《科学发现的奥秘》书籍作者:顾越岭图书出版社:科学 图书品相:10成品相 库 存 量:1本 图书售价:36.00 图书类别:综合类·科学方法论 图书标签:顾越岭 科学 出版时间:2007-03 开本:B5(870×1000) 页数:232页 装订:平装 ISBN:978-7-03-018500-6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研究科学方法论的论著,重在研究科学发现的规律、机制、方法及其在科学实践中的应用。全书连序言在内共有12章,其中前6章是对科学发现一般理论的论述,后6章则是对上述理论的实践检验。 本书从现象与问题的矛盾性入手,首先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及其指导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创建“矛盾分析法”及其发现机制,进而建立科学发现的理论。书中列举了哲学、数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大量科学发现的实例,雄辩地印证了科学发现理论的正确性与普适性。 本书集学术专著与科普读物于一身,可供高中学生、大专院校学生、科学爱好者、科技工作者及科学研究人员阅读与参考。 目 录 绪 论 第1章 论现象与问题 第1节 论现象 第2节 论问题 第3节 论问题与现象 第2章 论转换与建模 第1节 论转换 第2节 论建模 第3章 论思维规律 第1节 思维的形式规律 第2节 思维的辩证规律 第4章 矛盾分析法 第1节 数学矛盾分析法 第2节 一般矛盾分析法 第5章 论发现机制 第1节 微观发现机制 第2节 宏观发现机制 第3节 发现机制原理 第6章 论数学发现 第1节 数学发现概述 第2节 非欧几何中的发现 第3节 方程论中的发现 第4节 费马猜想中的发现 第7章 论物理发现 第1节 物理发现概述 第2节 量子假说中的发现 第3节 原子论中的发现 第4节 量子力学中的发现 第5节 波动方程中的发现 第8章 论化学发现 第1节 化学发现概述 第2节 化学元素中的发现 第3节 价键理论中的发现 第8章 论生物发现 第1节 生物发现概述 第2节 细胞学中的发现 第3节 分子学中的发现 第9章 论天文发现 第1节 天文发现概述 第2节 宇宙学中的发现 第3节 其他的天文发现 第10章 论哲学与社会科学发现 第1节 哲学与社会科学发现概述 第2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 第3节 列宁的理论创新 第4节 毛泽东的理论创新 参考书目(略) 后 记 本书是作者从事数学教育系列研究的收官之作。在此之前,作者曾出版与发表过关于数学教育研究的论著三部及论文近百篇。其中论著有……(略),论文的代表作有……(略)。 下面兹对上述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总结。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为了实践这一理论,特地将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思路方法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出版了《高中数学精讲·思路方法》一书。 但后来的实践却表明,此书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并不大。究其原因,盖因它仅是向学生介绍一些思路方法,而没有介绍这些思路方法的来龙去脉,更没有从根本上揭示数学思维的规律,这就使学生充其量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有鉴于此,作者决定改弦易辙,另辟蹊径,从揭示数学思维的规律入手,着重解决“怎样想”及“为什么要这样想”的问题。 考虑到数学问题乃是数学思维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研究数学思维就应从数学问题入手。 而数学问题乃是客观世界矛盾运动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上的反映,从而矛盾性就是其根本属性,它表现在数学问题中普遍存在的差异与联系。 其中差异即是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不同点;而联系则是存在于各种差异之间的同一性。所谓数学解题,实际上就是借助同一性消除差异性,最终实现条件向结论的转化。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矛盾转化,它必然遵循矛盾转化的规律:即矛盾双方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直到与对立面完全化同。 从而矛盾转化的规律也就是数学解题的规律,同时也是数学思维的规律。由于这个规律的要点是“逆向转化”与“化异为同”,它可归结为“逆反原则”与“化同原则”,并可由此推出其它一些派生原则,如“化归原则”、“化简原则”、“直观原则”、“有序原则”等,因此,若以它们作为“定向”原则指导思维活动,必能使思维活动少走或不走弯路,从而大大提高思维效率。于是,以“定向”原则为指针,矛盾分析为手段,作者便创立了所谓“数学‘定向’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数学“定向”分析法——高中数学解题指导》一书。 由于创立“定向”分析法属于理论创新,因此必然遵循“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其中“否定”即是破除旧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而“否定之否定”则是对新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的否定,这里即是对“定向”分析法的否定。事实上,由于“定向”分析法是初创,存在着错误与不足,因此需要对其加以改造与修正,发展与完善,这就是“否定之否定” 。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作者最终将其改造成为焕然一新的“矛盾分析法”,并写出了相应的理论专著——《数学解题通论》。其中《通论》一书站在数学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数学思维的规律,建立了数学解题的理论及其操作机制,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从而使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更有理论意义。 数学教学的实践表明,“矛盾分析法”不仅能告诉学生“怎样想”,而且还能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想”的理论根据,因此有助于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并能由此引导学生逐步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数学解题的实践表明,只要切实掌握“矛盾分析法”,并根据其操作机制办事,那么, 不需劳神费力,即可顺其自然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且解法巧妙,匠心独运。 但上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并没有就此结束,随后的研究表明,上述操作机制不仅可以用于数学的“问题解决”,而且也可用于非数学的“问题解决”,从而“矛盾分析法”就是适用于科学领域的普遍方法。不仅如此,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这种方法还具有科学发现的功能,它不仅有助于数学发现,而且还有助于其它科学的发现. 特别地,若将“揭露差异—逆向转化”的发现机制推广为“否定—否定之否定”,那么该机制就不仅有助于“问题解决”,而且更有助于“理论创新”,从而即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发现的理论,于是作者的系列研究也就因此被定格为建立科学发现的理论。 这种理论不仅适用于数学与自然科学,而且也适用于哲学与社会科学,论著《科学发现的奥秘》阐述并验证了这个理论。该书的出版则意味着上述系列研究的基本完成。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科学出版社陈玉琢、莫单玉等编辑同志的支持与帮助,也得到了南京大学数学系丁德成教授、计算机系蔡士杰教授以及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院长薛家宝教授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本人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上述系列研究中,本人参阅并使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虽然书中对参考文献多有标注,但也难免挂一漏万,敬希有关作者鉴谅,作者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数学解题通论》书籍作者:顾越岭 图书出版社:广西教育 图书品相:10成品相 库 存 量:1本 图书售价:11.00元 图书类别:综合类·数学教育 图书标签:顾越岭 数学 出版时间:2000-12 开本:850×1168 页数:190页 装订:平装 ISBN:7-5435-31440-5 内容提要:本书从数学问题的根本属性——矛盾性入手,揭示了数学问题的根本规律——矛盾转化的规律,然后制定若干思维原则,用以指导思维定向。以思维原则为指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矛盾分析与思维定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经。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典型实例,对中学数学解题的思维与方法做了充分的论述。通过阅读本书,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素质和数学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与培养创造型人才。 目 录 前 言 绪 论 一 “数学思维论”与“数学方法论”的研究概况 二 数学解题的理论探索与建构 三 “数学解题通论”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数学问题 第一节 问题与数学问题 第二节 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 一 数学建模 二 问题解决 第三节 数学问题与关系结构 第四节 数学问题的矛盾内涵 一 一般的数学问题 二 特殊的数学问题 第二章 数学转换 第一节 数学转换的规律 第二节 数学转换的条件 第三节 数学转换的分类 一 结构转换 二 命题转换 第四节 数学转换的等价性 一 结构转换的等价性 二 命题转换的等价性 第三章 数学思维 第一节 数学转换与数学思维 第二节 数学思维的逻辑规则 一 数学概念与数学命题 二 数学思维的逻辑规则 三 数学思维的推理形式 第三节 类比联想与思维定向 一 因果联想 二 数形联想 三 类比联想 四 整零联想 五 一般特殊联想 六 有限无限联想 七 等与不等联想 八 定与不定联想 九 已知未知联想 十 直接间接联想 第四节 定向理论与思维原则 第四章 思维原则(1) 第一节 逆反原则 第二节 化同原则 第三节 化简原则 第四节 化归原则 第五节 直观原则 第六节 有序原则 第七节 整体原则 第五章 思维原则(2) 第一节 因果转换的原则 第二节 数形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形似类比的原则 第四节 整零转换的原则 第五节 动静转换的原则 第六节 和积转换的原则 第七节 化多为少的原则 第八节 化高为低的原则 第九节 化曲为直的原则 第十节 一般特殊转换的原则 第十一节 有限无限转换的原则 第十二节 定与不定转换的原则 第十三节 等与不等转换的原则 第十四节 直接间接转换的原则 第十五节 已知未知转换的原则 第六章 矛盾分析法 第一节 矛盾分析法的意义 一 思维定向 二 矛盾分析 第二节 矛盾分析法与审题 第三节 矛盾分析法与探路 第四节 矛盾分析法与表述 第五节 矛盾分析法与检验 第七章 解题优化 第一节 一题多解 第二节 最优解题 第三节 美法解题 第四节 解题反思 一 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二 尝试寻求更佳解法 三 通过反思推广成功的经验 四 通过反思获取创造性成果 第八章 数学灵感 第一节 灵感论概述 第二节 直觉思维的意义 第三节 直觉思维的特点 第四节 数学灵感的机理分析 第五节 矛盾分析与灵感顿悟 第九章 数学方法 第一节 数学方法概述 第二节 宏观数学方法 一 数学抽象 二 公理化 三 结构主义方法 四 数学模型方法 五 关系映射反演方法 六 数学美学方法 七 数学矛盾分析法 第三节 微观数学方法 一 因果转换 二 数形结合 三 形似类比 四 整零转换 五 动静转换 六 和积转换 七 繁简转换 八 一般特殊转换 九 有限无限转换 十 定与不定转换 十一 等与不等转换 十二 化直接为间接 十三 已知未知转换 第四节 数学方法的层次性及其逻辑体系 第五节 数学方法的局限性及其甄别改造 《高中数学精讲·思路方法》书籍作者:顾越岭 图书出版社:江苏教育 图书品相:9成品相 库 存 量:1本 图书售价:4.15元 图书类别:综合类·数学教育 图书标签:顾越岭 数学 出版时间:1991-12 开本:850×1168 页数:290页 装订:平装 ISBN:7-5343-1431-3 说 明 《高中数学精讲》共分5册:《代数上册》(一年级用)、《立体几何》(一年级用)、《代数下册》(二年级用)、《平面解析几何》(二年级用)、《思路方法》(各年级通用)。 ……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出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已比较丰富,值得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及时整理,以便学生系统掌握。这套书中的《思路方法》,将高中各册教材出现的思路方法,分别作了介绍,并进一步进行了分类、总结。 这套书可供高中学生、自学高中数学者、中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师范院校数学系师生阅读。 这套书问世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1994年9月,《高中数学精讲》一套5本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选为“全国优秀畅销书”。 目 录 第一章 数学解题的本质、指导原则及思路方法 1.1 数学解题的本质 1.2 命题转换的指导原则 1.3 命题转换的途径与方法 1.4 等价转换与不等价转换 第二章 立体几何中的思路与方法 提要 2.1 反证法(Ⅰ) 2.2 同一法 2.3 构造法(Ⅰ) 2.3.1 构造辅助平面 2.3.2 割补法 2.3.3 平面移出法 2.3.4 侧面展开法 2.4 体积法 2.5 公式法 第三章 代数上册中的思路与方法 提要 3.1 数形互补法 3.1.1 图示法(Ⅰ) 3.1.2 图象法 3.2 判别式法 3.3 比较法(Ⅰ) 3.4 配方法 3.5 反证法(Ⅱ) 3.6 待定系数法(Ⅰ) 3.7 构造法(Ⅱ) 3.7.1 构造辅助方程 3.7.2 构造辅助函数 3.7.3 构造辅助图形 3.7.4 构造辅助命题 3.7.5 构造辅助模式 3.8 三角变换法 3.8.1 角的变换法 3.8.2 升、降次法 3.8.3 和积转换法 3.8.4 万能置换法 3.8.5 边角转换法 3.8.6 类比转换法 3.9 换元法 3.9.1 一般代换法 3.9.2 三角代换法 3.9.3 代数代换法 3.10 分域讨论法(Ⅰ) 3.11 分类讨论法 3.12 三角法 3.13 面积法 第四章 代数下册中的思路与方法 提要 4.1 数列转换法 4.1.1 化归法 4.1.2 反向递推法 4.1.3 阶差法 4.1.4 加减(代入)消项法 4.2 不完全归纳法 4.3 裂项消去法 4.4 错位相减法 4.5 放缩法 4.6 比较法(Ⅱ) 4.7 基本不等式法 4.8 平均值法 4.9 复数法 4.10 图示法(Ⅱ) 第五章 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思路与方法 提要 5.1 解析法 5.2 参数法 5.3 待定系数法(Ⅱ) 5.4 代入法 5.5 伴随坐标法 5.6 几何法 5.7 分域讨论法(Ⅱ) 第六章 解客观题的思路与方法 提要 一、解客观题的常规思路与方法 6.1.1 定性辨析法 6.1.2 定量解析法 二、解客观题的特殊思路与方法 6.2.1 排除伪解法 6.2.2 特值检验法 6.2.3 图示觅解法 第七章 衩等数学思路与方法的总结 7.1 衩等数学思路方法的逻辑系统 7.2 衩等数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练习答案与提示《数学“定向”分析法——高中数学解题指》 书籍作者:顾越岭 图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 图书品相:8成品相 库 存 量:1本 图书售价:4.00元 图书类别:综合类·数学教育 图书标签:顾越岭 数学 出版时间:1993-5 开本:787×1092 页数:272页 装订:平装 ISBN:7-303-01873-5 内容提要:本书是高中数学解题专著,作者首创“定向” 理论及“定向”分析法,从而将解题指导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不仅教之以法,而且晓之以理,因而极富启发性。读者从中可以领悟到解题的真谛,从根本上掌握解题规律,学会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全书融理论性、实用性与示范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与收藏价值。可供高中师生作解题训练的教材,也可供高师数学系师生作初数研究的资料,还可供广大数学爱好者、数学教研员,以及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等从事解题研究时参考, 序(略) 目 录 第一章 数学解题的本质 1.1 本质论概述 1.1.1 推理论 1.1.2 化归论 1.1.3 信息论 1.2 本质论新说——矛盾论 1.2.1 数学解题与矛盾转化 1.2.2 矛盾转化与命题转换 1.2.3 命题转换的方向途径 第二章 命题转换的“定向” 2.1 “定向”论概述 2.2 “定向”原则 2.2.1 宏观的“定向”原则 2.2.2 微观的“定向”原则 2.3 “定向”分析法 2.3.1 数学问题的表象与本质 2.3.2 “定向”原则在探求解题途径中的作用 2.3.3 “定向”分析法的意义 第三章 “定向”分析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3.1 “定向”分析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3.1.1 “定向”分析在审题中的应用 3.1.2 “定向”分析在探路中的应用 3.1.3 “定向”分析在表述中的应用 3.1.4 “定向”分析在检验中的应用 3.2 “定向”分析与“一题多解” 3.3 “定向”分析与“美法”解题 第四章 “定向”分析法解题范例选编 4.1 代数类题 4.1.1 方程与方程组 4.1.2 函数 4.1.3 不等式 4.1.4 数列与极限 4.1.5 复数及其应用 4.1.6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4.2 三角类题 4.2.1 三角函数 4.2.2 三角恒等式 4.2.3 三角条件等式 4.2.4 三角不等式 4.2.5 反三角函数 4.2.6 三角方程 4.3 “平几”类题 4.3.1 三角形 4.3.2 四边形 4.3.3 相似形 4.3.4 圆 4.3.5 面积 4.4 “立几”类题 4.4.1 空间角 4.4.2 距离 4.4.3 平行与垂直 4.4.4 面积 4.4.5 体积 4.5 “解几”类题 4.5.1 由曲线求方程 4.5.1.1 直角坐标方程 4.5.1.2 极坐标方程 4.5.1.3 参数方程 4.5.1.4 复数方程 4.5.2 由方程讨论曲线的性质 4.5.2.1 对称问题 4.5.2.2 定点问题 4.5.2.3 定值问题 4.5.2.4 最值问题 4.5.2.5 范围问题 4.5.2.6 位置关系问题 附 录 答案与提示(略) 后 记:自从有了数学,也就有了解题活动,从而也就有了解题研究。长时期的解题研究主要是对数学方法的研究,如早、中期数学家发明的穷竭法、割补法、分析法、筛法、反求法,以及后期数学家发明的坐标法、微分法、积分法乃至数学归纳法等等。这些发明不仅对解题而且对数学理论本身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十七世纪前后,两位大数学家笛卡儿与莱布尼兹在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展了对思维指导原则的研究,旨在揭示数学发现与发明的规律,可惜没有成功。时隔三个世纪,美国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继承了笛卡儿与莱布尼兹的未竟事业,对数学思维的规律作了广泛的探讨,写出了《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数学与猜想》等不朽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波利亚继承与发展了笛卡儿关于化归的思想,并提出了构造辅助问题的解题策略;此外,他还提出了对合情推理(即猜想)的研究,探讨了数学发现与发明的思维规律,从而将解题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但是,前人与今人的解题研究至今并未形成系统的解题理论,以至于直到今天,解题活动基本上仍缺乏理论指导的状况,因而随意性与盲目性很大,解题效率很低。能否在前人与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经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建立起一套系统的解题理论,以便用于指导解题活动,从而使解题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呢?带着这个问题,作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终于在第十个年头有了些眉目。读者从这本《数学“定向”分析法——高中数学解题指导》一书中想必已经看到了这些眉目。 本书是作者在解题研究中的一个大胆尝试,本人愿以此抛砖引玉,希望由此引来对解题理论的研究热潮,希望“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者愿与所有对此课题感兴趣的大中学生、数学界同仁、以及业余数学爱好者相互切磋,尤其欢迎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敬希赐教。 作者1993年12月26日谨识 发表文章《关于实行两种考试制度的可行性研究》论文作者:顾越岭 杂志社:江苏教育研究 主办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刊物类别:优秀期刊(时为双月刊,现为月刊) 论文标签:顾越岭 高考改革 发表时间:1990-4 字数:3500 国内统一刊号:32-1777/G4 国际标准刊号:1673-9094 两年前,笔者曾在江苏省首届高考科研讨论会上提出了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与全国统考相结合”的考试制度的初步设想。江苏省“招办”曾就该文对“会考”问题组织过讨论,获得了一些反馈信息。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原设想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就教于所有关心高考改革的同志们。 一、设想的理论根据 1、 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需要建立两种考试制度 普通中学承担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与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后备军的双重任务,高考只能落实前一重任务而不能落实后一重任务,因此现行考试制度是不完整的。为了落实后一重任务。还需建立相应的评估劳动后备军的考试制度。 高中毕业会考正是这样一种考试制度,它是把先前各校的毕业考试统一起来,在较大范围内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记分,从而使学生的毕业成绩具有较大的权威性。这样,学生走上社会后,在招工、招干时就可不再举行考试,而直接根据会考成绩决定取舍,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对在校学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使他们不敢有“混文凭”的思想,从而更加努力学习。这对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四化”建设,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评估普通中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尺度是高考升学率,这就使高考成为左右普通中学教学的强大机制。在它的片面引导下,必然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而忽视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致使双重任务中有一重任务落了空。 为了圆满完成双重任务,必须将单向引导改为双向引导,即一方面引导学生争取进入高校深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争取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而高中毕业会考与全国统考相结合的考试制度便可实现这种双向引导。 2、高中毕业会考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力措施 普通中学从事的是基础教育,所开课程都是基础科目,是学生今后从事任何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普通中学不允许出现“偏科”现象。然而,现行高考制度的一个主要弊端恰恰就是偏科现象严重,理科不学史、地,文科不学理、化、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不到全面发展,违背了基础教育乃是“通识”教育的原则。 实行高中毕业会考,规定所设课程都要会考,而且会考成绩将作为升学与就业的重要依据,这就迫使学校与学生都不敢“偏科”,保证了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从而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3、考试制度应有利于中学教学与高校选拔人才 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所谓合格,除德、智、体的一般要求外,还有高校各种专业的具体要求。高考必须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命题并组织考试。为了提高高考选拔的有效性,不能一味降低高考要求。实践证明,以牺牲高考选拔的有效性来迁就中学教学的要求是不明智的,它会使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混入高校,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是中学教学的需要也必须考虑,非如此不能促进中学教学。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寻找一种新的考试机制,它既直接服从于中学教学的需要,又对高考起到某种促进作用。高中毕业会考正是这样的一种考试制度,它是用以检查教学质量的水平考试,完全服从于中学教学的需要;但在它的基础上,却可以通过改革高考制度,提高高考选拔的有效性,从而一举两得:既有利于中学教学,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二、高中毕业会考可行性试验的经验教训及其改进措施 高中毕业会考已由上海市进行了一轮试验。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从高一新生入学起即按现行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学完一科会考一科,到高中毕业前夕九门学科全部会考完毕。会考成绩既作为毕业成绩,又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记录在案,高校招生时由高校结合高考成绩择优录取。 试验的结果表明,会考基本上是可行的。尽管在试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1)学完一科会考一科,将要会考的科目俨然成了重点,对平行学科的教学有冲击作用;(2)将会考成绩带入高考总分,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这是有违高中毕业会考的初衷的。 不过,只要对以上做法稍作改进就可解决这些问题。如将会考成绩只作为毕业成绩与高考预选成绩,供高校录取时参考,不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这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再如,为了不使会考科目冲击平行学科的教学,可向学生进行关于会考的目的、意义与要求的教育,并严格把好会考命题关,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轻松地通过会考,以消除学生对于会考的恐惧心理。等到学生对会考习以为常了,也就不会出现冲击平行学科的现象了。 关于会考,我省在讨论中发现,不少人心存疑虑,甚至有人持反对态度。他们的论点主要是“会考”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会考工作量太大,因而可行性差等等。从盐城市1989年的毕业统考中可以看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次毕业统考完全类似于毕业会考,理科考七门,文科考六门,三天内考完。由于试卷深浅适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过关,因而他们不怕这样的会考。若一次只会考几门,学生一定会感到更轻松,所以不必担心加重学生的负担。至于工作量大的问题,如果能象高考那样,由省统一印刷、密封,交县(区)组织统一考试,并由县(区)组织阅卷,那么工作量就大为减少了,其可行性是无庸置疑的。 为了保证会考的效度与信度,必须加强对会考的组织领导,狠抓考试纪律,这是会考成败的关键。为此,首先必须建立常设考点。盐城市郊区在今年的高中毕业统考中根据利于管理、相对集中、方便学生的原则,选择五所重点中学与地段中学为常设考点,设立了121个考场。考点主任由郊区教育局任命,监考老师也由教育局统一调度,并建立巡视员制度,对监考人员与考场纪律进行监督,严明考试纪律。由于组织严密、安排得当,各考点秩序井然,取得了较好的考试效果。他们的经验可供各地农村中学会考时借鉴。 会考可分两批举行。五月中旬一批,由高三会考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六月下旬一批,先由高二会考政治、地理、生物、化学,再由高一会考历史。三个年级顺次进入考点会考,总时间不超过一周,对教学秩序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会考的阅卷工作,高一、高二放在暑假进行,高三情况特殊,只能一考就批。由县(区)组织教师统一阅卷、评分,再由县(区)“招办”根据市里下达的预选名额,划定预选分数线,达线者便取得了统考资格,并转入下一轮复习。学生毕业前夕,学校根据会考成绩发给毕、肄业证书。对高一、高二年级会考不及格者,学校应利用暑假帮助他们补习功课,以便在第二年的会考中补考有关科目。补考及格者,不管分数多高,均应按及格分数计算成绩。 三、在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减少统考科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展望 在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减少统考科目至少有如下一些理由:(1)没有必要对一般科目进行重复考试;(2)与高校专业关系不大的科目可以免考;(3)根据九门学科间相关系数的大小,可对考试科目予以精简,即相关系数大的平行科目可以少考。研究表明,数学、物理高相关,生物、化学高相关,政治、语文相关系数亦较大,外语、历史、地理的相关系数则较小,文科与理科的相关系数则更小,这就为减少考试科目提供了理论依据。(4)为了减轻考生的负担,也需要减少考试科目。 笔者认为,语文、数学是基础学科,它们的相关系数很小,且高校中多数专业已不再开设语文、数学,但它们却是学好各门专业课的基础,故统考应在必考之列;外语虽与数学、语文相关系数很小,但它是高校各专业的必修课,有会考成绩作参考,因而也就无需再考了。当然,报考外语类除外。这样,除考语文、数学外,再根据专业需要加试一至两门科目就行了。下面拟对各专业的加试科目开列如下: 1、 政史哲类:加试政治、历史; 2、 中国文学类:加试政治与中国历史; 3、 财政经济类:加试政治与经济地理; 4、 数学物理类:加试物理; 5、 机械建筑类:加试力学、绘画初步; 6、 邮电通讯类:加试无线电; 7、 农医生化类:加试生物、化学; 8、 地球地质类:加试化学、自然地理; 9、 外国文学类(含外语):加试外语、世界历史; 10、音体美类:加试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 统考应根据高校专业的需要,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可适当加大试卷的梯度与难度,增加试卷的容量,以拉开考分的距离,减少误差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以便将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 统考命题工作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领导,加试科目可组织同类大学联合命题。印刷、密封由省“招办”负责。阅卷评分与录取新生也由省“招办”负责实施。 统考宜分类设立考场。这样无论考必考科目还是加试科目都不会造成混乱。其它做法与现在高考一致。计分标准:必考每科150分,合计300分;加试科目各类不同,可定150分上下。考试时间一律为两个半小时。 考生不得跨类考试,为此“招办”在报名阶段就应做好协调工作,以防某些类别考生偏多或偏少。 笔者相信,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与全国统考相结合”的制度,并减少统考科目,这不仅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普通中学完成双重任务。而且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双曲线中点弦的存在定理》论文作者:顾越岭 杂志社:数学通报 主办单位: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 刊物类别:核心期刊(月刊) 论文标签:顾越岭 基础数学 发表时间:1993-7 字数: 3000 刊号:ISSN -1458 CN11-2254/0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