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顾逸东 |
释义 | 顾逸东,航天应用技术和浮空飞行器专家,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9月生于江苏淮安。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现任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总体和专业技术工作。 中文名:顾逸东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淮安 出生日期:1946年9月 职业: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简介顾逸东,航天应用技术和浮空飞行器专家,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 现任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领导建立了我国高空科学气球系统,解决了气球设计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了我国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开拓了系留气球等应用气球技术领域。 在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工作中,领导建成了适应多任务的空间应用技术体系;提出了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思路,主持制定了有效载荷研制技术流程和规范,通过地面和搭载实验、航空校飞、系统联试、全程演练等有效途径,保证了各项科学和应用有效载荷测试验证的完备性;严格把关,保证了方案合理性、系统可靠性和任务成功。 个人履历1964年9月-1970年3月,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4年2月-1993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高能宇宙线与气球飞行器研究,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2年6月-1993年6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访问工作;1993年7月-1995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工作,任副主任、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95年4月-2003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工作,历任该中心副主任、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2003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工作,任研究院副院长;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系留气球系统总指挥。 结缘科学难忘童年顾逸东曾经在中国科学院人材荟萃的中关村度过一段难忘的童年。1964年顾逸东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不久,传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作为一个学习核科学技术的青年学生,他激动不已,当时回到过中关村,体验过那里的人们神秘而又扬眉吐气的气氛。文革开始,校园里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家庭和个人的命运随国家的命运跌宕,顾逸东当过普通工人,也下过农场。 高能物理研究所1974年,顾逸东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他曾在云南高山宇宙线观测站工作过,参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高山云雾室寻找重质量荷电粒子的工作和自动化改造,参加了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舱内辐射通量监测器的研制工作;为了开拓新的高能物理研究方向——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他主动承担起研制高空科学气球的任务,与同志们合作建成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空气球探测系统,组织实施了180余次高空气球科学和技术试验。在高能所工作期间,他有幸接触过钱三强、王淦昌、赵忠尧、张文裕、何泽慧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 载人航天工程1993年顾逸东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技术总体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是中国航天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学科面最宽,难度也是最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工程,包括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等几大领域29项任务,体现了国家的急迫需求和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根本目标。 成果贡献顾逸东77年倡议和推动发展中国高空科学气球,在气球设计研制方面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研制和发放成功系列化的高空气球并投入使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达40万立方米大型气球的国家;领导建成了中国高空气球系统,组织指挥180余次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取得重要成果,促进了中国空间科学探测的发展,是中国高空科学气球的开拓者、奠基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 94年4月起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99年4月兼任总指挥。他在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应用系统集成以及科学与工程的结合问题,领导应用系统高质量地、出色完成了五艘飞船全部预定的科学与应用任务。 他采用有特色的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模式整合分散的空间任务,领导建成了完整的载人航天应用技术体系,包括系统设计仿真平台、有效载荷公用设备、集成仿真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中心等,解决了与飞船和测控通信系统接口统一和载荷测试充分性问题,开辟了多学科共同利用载人航天器开展应用的技术途径,成为航天多应用任务系统集成的成功范例。 提出并实践了工程技术与科学和应用结合的新思路,在坚持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阶段的同时,将科学与应用研究,科学搭载试验、科学样品与设备匹配试验、科学实验全过程演练、同步天地对比科学实验,对地观测设备航空校飞和在轨地面配合试验等列入工程研制流程,促进了科学研究与载荷研制的紧密结合,并将用户需求、工程研制、验证试验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显著提升了空间科学、应用研究和有效载荷研制水平。 建立了应用系统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将不同类型工作纳入严格统一的航天工程轨道;全面主持应用系统的研制、试验、测试发射和在轨运行;决策解决了研制试验中出现的问题,使全部空间应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推动中国空间科学与应用取得显著进步。 顾逸东是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领域的优秀帅才,他成功地在科学与工程之间架起了桥梁,在航天航空系统工程的航天应用系统和气球技术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社会职务1987年6月-1996年7月,任国际空间委员会(COSPAR)科学气球组委员;1984年10月至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历任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1986年10月至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历任副主任、主任; 2001年12月至今,空间科学学报,任副主编; 1999年12月至今,中国宇航学会,任理事; 1994年5月至今,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CNCOSPAR),任委员。 获奖情况200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排名第1;2003年,顾逸东与其他5位同志一起,并列获得“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985年,“中国科学院万米级高空科学气球技术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 2004年,“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体技术研究”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2004年,“神舟四号飞船留轨飞行综合精密定轨”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排名第1。 其父顾准:195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在随后的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下放劳动回到经济研究所,受孙冶方委托研究会计和经济,相继翻译了熊彼特和琼·罗宾逊的经济学著作;1965年,因当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外甥宋德楠与几个同学建立“现代马列主义研究会”,被视为组织“反动小团体”,顾准受到牵连,再次被划为右派,并在随后的文革中,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受到更加残酷的迫害。出于来自社会的强大压力以及对顾准的不理解,与顾准患难与共30多年的妻子汪璧被迫提出与顾准离婚,1968年4月更因不堪迫害而含恨自杀;五个子女宣布与顾准断绝关系,并断绝一切来往。 尽管遭受种种非人的迫害,并承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顾准仍坚持独立思考,特别关注民主问题,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追问“娜拉走后怎样”(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怎样)的问题,写成《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