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顾夏声 |
释义 | 顾夏声(1918.5-2012.2),教授。江苏无锡人。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1948年获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卫生工程硕士学位。历任国立唐山工学院、北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国家教委环境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社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平事迹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无锡人,1918年5月生,194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卫生工程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兼任国家教委环境工程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政府给水排水顾问、北京土建学会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会顾问、建设部《土木建筑大辞典》常务编委及《城镇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卷》主编、《环境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英国国际技术开发季刊编委等。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发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理论,提出对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研究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提出的二相UASB工艺对于处理含硫酸盐废水的发展前景以及废水经酸化后,用自养型硫细菌进行生物脱硫,然后进行甲烷发酵和硫回收的新工艺,是对含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UASB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模型和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晶核生长”学说,由此找出了培养颗粒污泥的优化条件和关键技术。顾教授共发表论文90余篇,桃李满门。顾曾编写和合编了多部高质量教材,其中三部分别获得国家教委和建设部优秀教材奖。 求学生活顾夏声的父辈一代多在教育界和工程界工作,也从小就立下志向,一定要扎扎实实学好知识,用自己学到的一技之长来报效祖国。 早在中学时代,顾夏声就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全部弄懂弄通,争取考入他心中最向往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936年夏天,顾夏声被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录取。正当顾夏声踌躇满志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刚刚读完大学一年级,就爆发了8.13淞沪战争,日本侵略者全面进攻上海。顾夏声的家乡是无锡,离上海很近。所以,战争的硝烟也同样笼罩在家乡的上空。 为了躲避战乱,顾夏声全家逃往浙江东部的一个小镇暂时住下来。1938年才重返上海。这一年秋季,顾夏声在法租界的交通大学临时校舍里继续大学生涯。 交通大学土木系当时分设结构、铁道、道路和市政四个组。读到大学四年级时要分组上专业课。本来顾夏声是想学习铁道工程专业的。但最终选择市政工程作为自己的攻读方向,还因受到当时市政工程组负责人顾康乐教授的影响。他对品学兼优的顾夏声说:“医生治病,可以使病人恢复健康。而市政工程可以预防疾病,更是一件有益于大众老百姓的事。可是,如今学习市政工程的学生实在是太少了……” 顾夏声觉得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就选择了市政工程专业。并为之付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心血。顾夏声当前所从事的环境工程科学,就是在当年市政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顾夏声去美国留学。1948年在得州农工大学取得卫生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后,为了尽量多吸收一些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经验,顾夏声又来到新泽西州RUTGERS大学环境卫生系,在著名的污水处理专家鲁道夫斯教授指导下当研究助理。后来,又在芝加哥水泵公司污水处理设备研制部工作了一年多,还参加了美国一个大城市污水厂扩建的设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程设计实践中,获益良多。 教育培养教育贡献顾先生1949年回国后即受聘到国立唐山工学院任教,后调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致力于给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其中《水处理微生物学》是他和李献文先生等人合编的专业基础教材,该教材填补了中国在环境工程领域尤其是污水处理微生物教材的空白。《水处理微生物学》教材自1980年出版以来,曾3次修订,《水处理微生物》(第三版)于2006年再次修订,形成第四版——《水处理生物学》。 教材编写建国初期缺少基本的参考教材,本科教学课程称为“水分析化学和微生物学”,其中微生物只分析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由于国际上也缺乏有针对性地教材,顾先生按照当时清华的学制要求,依据“重点突出、结构清晰、专业特色”开始编写讲稿和讲义,每年均有所增减改进。60年代中期,该讲义得到学校的认同,并在校内进行铅印作为教学材料下发。后建设部教材会讨论决定正式编写《水处理微生物学》,但后期编著工作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了。文革结束后,随着教材指导委员会的恢复,全国进行课程改革,正式将“水处理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水处理微生物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专业,深入浅出地说明最基本的微生物作用于污水处理的运转,比如通过观察原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变化来看污泥膨胀的问题等。后随着科学理论和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第二、三版在内容上均有所增添。 教育经验顾夏声一贯重视教材建设。顾夏声本人或带领年轻教师编写了多本高质量的教材,并且能把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教材中,随时做出修改,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如顾夏声与李献文等合编的《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曾两次再版,受到师生们的好评。顾夏声同时担任建设部高校给水排水及环境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国家教委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顾夏声与其他委员一起,就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专业内容、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研究讨论,明确了该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各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了教材18种,使环境工程专业有了比较系统、基本成套的试用教材,为环境工程、市政工程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顾夏声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环境工程博士。顾夏声对研究生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尤其注意充实其基础知识和拓宽其知识面;要求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同时以实际工作的经验充实理论。顾夏声言传身教,培养的博士生业务素质好、思想觉悟高、多数已成为各个单位的业务骨干。 主要成就顾夏声编写过十八种教材,获教委和建设部优秀教材奖。他提出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长期从事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的教学与研究。撰有论文《中国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展望》、《生物接触氧化法动力学模型》,主编《水处理工程》、《废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型》。 研究成果顾夏声所从事的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有密切关系的边缘科学。为了使博士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新生入学后要他们不仅从本学科中进一步深入地吸取营养,还要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学习有关知识来丰富自己,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站立于本学科的前沿,从相关学科得到启发,有利于开拓与创新,获得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毕业后适应更宽工作面创造条件。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强化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的意识,同时以实际工作的经验充实理论。 在博士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导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及时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专题论文,让他们在有关学术讨论会上作报告或发表论文。这不仅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写作能力,并能吸收行家的意见,以开阔思路。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导师也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做好论文发表的把关工作。此外,导师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向校内外专家请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学生在论文工作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所涉及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 去世消息讣 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顾夏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2月6日14时13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4岁。 遵照顾夏声院士丧事从简的遗愿和家属意愿,顾夏声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2年2月10日上午11时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顾夏声院士的亲朋好友、同事弟子等各界人士可前往送别。 欲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或敬送花圈、挽联的单位和个人,请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办公室联系。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人员,请于2月10日上午10时在清华大学停车场统一乘车前往。 深切缅怀顾夏声院士! 顾夏声院士千古! 谨此以讣。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二〇一二年二月六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