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顾村中学
释义

顾村中学创办于一九四四年。一九五八年秋开始招收高一新生,成为完全中学,一九八二年起,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著名实业家、校友刘浩清先生和夫人孔爱菊女士捐资助学,为母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校占地2.7公顷,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1919人;教职工147人,其中高级教师23名,一级教师59名。建校56年以来,几代人的同心协力,形成了淳朴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勤奋刻苦的学风。顾村中学每年招收2个实验班,办学水平达到区级重点中学水平,实验班一直保持较高的本科达线率。

办学方针

顾村中学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从本校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视德育工作,加强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建设;培养和引进并举,注重师德建设,以形成一支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整体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课程改革计划,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科目化,法规化建设;学校以科研促教学,以教改保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严格质量管理,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成绩 高中高校升学率连续10年达到85%以上,1998年有一位顾中学子被北京大学录取,传为一段佳话。2006年高考本科率65%(有多名顾中学子被华师大,同济大,交大,北京邮电大等重点本科录取),2007年高考本科率56%,2008年高考本科率52%,一本上线16人,500分以上2人(理科最高分518分,文科最高分492分)2009年高考本科率62%,其中重点班本科率最高可达92%,500分以上5人(其中理科最高分501分,文科最高分513分)顾村中学以其出色的教育质量和显著的办学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信赖。顾村中学于2010年已正式成为五星级示范校即区重点中学,教育局的认可给学校增添了荣誉。

校风校训

建校56年以来,几代人的同心协力,形成了淳朴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勤奋刻苦的学风。

“同心协力、淳朴严谨、勤奋刻苦”是我校的校训。

发展历程

创立时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8月13日,上海战起。上海沦陷后,顾村地区百业萧条,民不聊生。有识者流散,青少年失学。在1941年至1943年间,曾有彭祖珍、王鸣歧、顾九成等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知名人士着手筹建小学,想让失学儿童能入学读书,奈因上无政府无分文补贴,下无群众有力资助,学校似有非有,结果不了了之。当时的顾村镇,虽有轧米、轧花、磨面、榨油等加工厂坊,但由于日伪的封锁,各厂坊业务清淡。面对此种情况,顾村镇上层人士顾纪长先生(详见《人物志》)召集镇上有关厂坊主,议定在收取农民的加工费中提出“成头”,买通日伪关卡。因此,镇上厂坊的加工经营业务才逐渐兴盛起来。此后,由顾纪长引头,为解决青少年读书问题,发动地方热心教育人士王沂清(详见《人物志》),支达铨(当时宝丰纱厂经理)、王炳勋(大功能使俭丰布厂厂长,已故)等成立了校董事会。校董事会公推顾纪长为董事长。建校经费以宝丰纱厂、俭丰布厂、鸿昌面粉厂为基础自至和募捐筹集。校址选定战前的顾村小学,但顾村小学原有校舍大部毁于炮火,残存的几间教室也被伪警局分驻所占用。经顾纪长出面与伪警局交涉洽商,分驻所迁出后,再经修建,到1944年上半年筹建工作基本就绪。

1944年9月,正式开学上课。开始,顾纪长的办学,带有以顾姓子弟为主的“家塾”意味;嗣后,顾确定吸收其他姓氏子女入学,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故定名荻滨补习学校作为过渡。当时,王沂清任校长,教师有李亦奇、王人杰、高耐秋、丁士镛,工友刘岳峰(已故)。学生共约60人,编为3个班级。小学分高级、低级各一班,学生只有十几个,由丁、王两老师负责。

1945年春季增加了教师王粟颖,秋季增加教师桂启蕃(详见《人物志》),工友金阿根(已故)。此时,中学也因程度不一,分为两班,部分富裕家庭子女转上海特别市正规中学就读。秋季开始,荻滨补习学校改为顾村中小学,并向当时县教育局申请立案。

1946年秋冬,校长王沂清因病离校,董事长顾纪长聘请照耕书任校长,并增加教师任哲维(详见《人物志》)、赵光冲(已故)。同时经县教育局批准,学校正式立案。按教育局要求,中小学一定要分开,故立案时校名为宝山县顾村中学,但校牌仍是顾村中小学。此时,中学已有初一、初二、初三各一班,学生总数有110余人。

1946年8月,赵耕书辞校长职,王沂清复职,直至1949年解放前夕,这期间先后增加了教师杨水若(详见《人物志》)、虞和静(解放后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美术电影制片厂、《大众电影》杂志社工作,已退休)、郑肖钊(1983年时任上海曹杨中学校长)、王兴堂(现名王麦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吴庆昌(已退休,80年代初在罗店镇编写镇史)。吴任期最短,担任了半年总务主任即离校。

建国后的历程

1949年5月解放后,学校由宝山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当时,尽管对外还称顾村中小学,从一个校门进出,但实际上中小学已各自为政,互不干预。中学校长仍由王沂清继任,晋升桂启蕃为副校长。

1949年10月,校长王沂清因病辞职,县文教科任命桂启蕃为校长。

1950年9月,调任郝钧(详见《人物志》)为副校长。

1952年县文教科拨款新建校舍8间,中小学正式分开。中学定名为宝山县顾村初级中学。桂启蕃、郝钧分别继任正副校长。

1953年9月,桂启蕃调往松江。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郝钧为校长,宝山县文教科提任刘启光(已退休)为副校长。

1956年9月,学校易名为宝山县第三中学(实际上仍是初级中学建制),郝钧、刘启光继任正副校长。

1957年,副校长刘启光调离本校。

1958年秋季起,招收高一新生。郝钧继任校长,县教育科调任丁彬荣(详见《人物志》)为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61年7月开始有高中毕业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完全中学。郝、丁、正副校长依旧。

1962年县教育局委派增设黄敏为副校长。

1964年党支部书记丁彬荣暂调离校,参加“小四清”、“大四清”运动,1966年回校。这一期间,李肇昌任代理党支部书记。

1965年,学校易名上海顾村中学,正副校长不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改名为上海市宝山县顾村公社顾村中学。此时,校长职务有名无实,建立革命委员会统管学校。本校于1968年3月23日成立革委会,革委会成员先后有陆国民(学生)、刘林发(学生)、杨九弟(学生)、须福根(学生)、王建芬(学生)、周勇(学生)、张玉其(学生)、张勇珍(学生)、马群力(学生)、须旭伟(学生)、陆佩仁(工友)、王文奎(工友)、陈和、王如、刘海章、朱廷英、徐维简、顾至德、施俊其、王宝荣、朱飞达、刘锦华、吕奇恩、丁彬荣、刘正、郝钧、泰德宁等。其中担任革委会主任、副主任或召集人的有陆国民、陈和、王如、刘海章、刘林发、徐维简、刘锦华、刘正、朱飞达、王宝荣等。

在“文革”期间,本校曾名上海市红卫十七中学。

1971年3月,丁彬荣调离本校。

1974年3月,朱飞达来校任党支部书记。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1978年8月,恢复上海市顾村中学校名,重申郝钧为校长。黄敏副校长调离本校。

1979年3月,郝钧校长办理退休手续后留任原职。

1979年8月,调王鹏飞来校任副校长。周浩泉调任本校党支部书记。原党支部书记朱飞达任支部副书记。1982年,朱飞达调离本校。

1983年11月县教育局晋升副校长王鹏飞为校长,提升张德醇为副校长,并任命了新的领导班子。随后,郝钧校长离职,并开欢送会正式退休。朱又明任支部书记,周浩泉调离本校。

1985年,县教育局党委任命朱伟文任本校党支部书记,王鹏飞任校长。县教育局任命谭惠龙、张德醇为本校副校长。

1987年,王鹏飞校长调离本校,孙文豹来校继任校长。苏永发、谭惠龙为副校长。

1989年,谭惠龙副校长调任刘行工商所,任党支部书记。

1993年6月,孙文豹校长调任行知实验中学校长。

1993年6月,区教育局晋升副校长苏永发为校长,提升陆兴发、葛国忠、蔡永平为副校长,党支部书记为朱伟文。

1995年11月,副校长蔡永平调任杨行镇任行政副镇长。

1999年12月,苏永发校长办理退休手续。

新时期的领导

2000年1月,区教育局任命朱伟文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陆兴发、葛国忠为副校长。

2002年10月,区教育局党委任命马一心任党支部副书记。

2003年9月,区教育局提升陆进生、王志红为本校副校长。

2007年2月,区教育局任命王旭东为校长、马一心任党支部书记。

校容校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