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故事效应
释义

基本信息

副 标 题:创意与创价

作 者:杨照

出 版 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页 数:176

定 价:22.00元

装 帧:平装

语 言:中文(繁体)

ISBN: 9787538291650

书籍属性

书籍类别:文学/故事

书籍作者:杨照(李明骏)

书籍字数:59000千字

书籍状态:已完结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台湾经典的小说家、评论家杨照先生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个人作品集。

概述

这是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书」。用一个接一个故事来说明:喜爱故事是天生的,然而生活的规律反覆磨损了我们对于故事的敏感,同时也就弱化了说故事的本事,如果重新培养了说故事的能力,那就能够在故事贫乏的时代,刺激创意并创造价值。

—杨照

杨照阅读又深又广,他以最明白晓畅的文字,飞跃故事海,与我们一起发现精采动听的故事:中国古代的叶限故事,怎么好像欧洲「灰姑娘」?一个在山中长大的小孩,因写有关大海的作文被老师训斥后,突然发现,静止的山其实有很多动作与变化,从这个故事,我们清楚记住了日本诺贝尔作家大江健三郎作品的特色。

杨照循序渐进地条述:深藏在人类经验中的故事冲动、故事的功能、说故事的方法,以及重新认识故事。巧妙分析小说和故事的异同,更进一步点出故事与人生如何贴近:它带领我们离开世俗,找回素朴的童心,唤起共同的感受。重拾对故事的好奇心,就是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对话。

故事包装人生,人生演绎故事,故事可以激发创意,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与价值:

搭迪士尼的云霄飞车,不只是搭云霄飞车,更是走进一个故事,体验故事,并可以借故事来转述自己在列车上的感受。不会一开口只能说:「好高好快好刺激」,就不知道还能再讲什么了。

卡斯楚在一场电视转播的演说中,向古巴人民承认蔗糖增产计画失败,卡斯楚把愚蠢的政策,讲成了一个英雄受难动苦的故事。失败让人厌恶,然而英雄失败的悲剧故事,却会引来同情与谅解。

作者简介

杨照,台湾文学才子 ,本名李明骏,一九六三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

曾任民进党国际事务部主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新新闻》周报总编辑、东森ETFM联播网“周末大人物”主持人等职,现为《新新闻》周报副社长。

杨照悠游于不同身份,以利落又不失幽默的笔触与谈吐,准确刺中问题核心,然而他对文学、历史、音乐与美食的爱好,又让人在他的言谈中得以感受诗意与浪漫的光彩。

学历史的杨照,总尝试着由更宏观、广泛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从时事或现象中反应“文化”与“人”的问题;从字里行间中寻找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线索与特质。

杨照喜欢小说,"不管发生什么事,我每天一定写小说"。政治新闻看起来很热闹,这些热闹的事情是重复的,牵涉到一个漫长的、像学徒一样的过程,牵涉到你对整个生命、世界的看法,你需要不断地去琢磨你的记忆。

目录

第一章 深藏在人类经验中的故事冲动

1.故事比现实、比真实更多样更丰富。

2.故事是假的,带给读者的众多感应,永远都是真的。

3.故事是联络己知与未知的奇妙桥梁。

4.每一个故事最核心讲的,其实都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5.故事也是人类理解周遭世界最初的手段。

6.我们需要比反复生活规律丰富的传奇故事,来让规律生活变得可以忍受。

7.对于突显身份与名字的故事,我们有着天生的好奇弱点。

8.那想像中的生命,对观众而言,跟现实的生命一样可贵。

9.任问东西被摆进故事里,就吸引我们不同的眼光,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事物重要性。

10.故事找出一条让我们更容易与音乐共处的途径。

第二章 故事的功能

1.精彩的故事让人可以快速掌握关键重点。

2.要有特色才能被记得,而故事正是找出特色、突显特色最有效的工具。

3.好的故事几乎都拥有某种异质生命的对照效果。

4.传奇故事也因而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分辨出谁跟我们同类,谁不是。

5.盖长城的故事,团结了同胞们,让大家参与在这个大而无当的故事里,而有了共同体的感受。

6.故事是我们理解世界的缩写。

7.故事突显生命共通的细节,藉由单一生命戏剧性的变化对照,将巨大缩小,同时让巨大能够被我们看到、听到。

8.进入故事、还原故事,我们发现原来很少有什么东西真正是偶然突发的。

9.故事,是人与不属于人的巨大、抽象事物间,颤颤巍巍、飘飘摇摇存在着的桥梁。

10.故事,把我们带离世俗,也就同时帮我们接近素心童真。

11.故事具备强大的穿透力,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

12.故事宣扬着许多没有被实现的变化,保留了人们对于变化的好奇与冲动。

13.搭迪士尼的云霄飞车,不只是搭云霄飞车,更是走进一个故事,体验故事。

第三章 说故事的方法

1.故事会变形转型,因为改编改写一个旧故事,比新创一个故事架构,容易快速获得认同。

2.好的故事、精彩的故事,甚至可以含纳自身的否定对反。

3.古怪、奇特、不常见、违背道理,这些就是故事的基本精神。

4.用对的方式夸张推论,让“吹牛”、“瞎扯”比现实真实更吸引人。

5.我们能透过故事读到背后的社会与时代,并体会故事与社会间有趣多样的关联。

6.迷人、能够长久流传的故事,必然有其闪亮如钻石的核心部分。

7.对的观点,好的叙述策略,缩短听故事的人跟故事间的距离。

8.讲一个“内幕故事”,关键之处就在能否找到一个类似“家庭女教师”的角度。

9.故事的戏剧性落差远超过我们的一般日常经验,于是听故事的人必然将日常经验暂放一边,只感受故事。

10.善说故事的新渡户稻造就靠并列三个表面上分歧相异的故事,让故事彼此互注互证。

11.这个牵涉列“英国圣诞蛋糕”,没有落实的荒谬故事,却成了我们体会佛西丛林生涯,最鲜活的插曲。

12.失败让人厌恶、然而英雄失败的悲剧故事,却会引来同情与谅解。

13.杰弗逊和汉密尔顿的抗衡故事里,有着让故事吸引人的一项核心素质——戏剧性的对照与反转。

14.我们心中问着这些人间故事的好奇问题,也就肯定了桑德作品至高无上的艺术地位与价值。

15.《纽约客》可以不需要照片,这个杂志用丰富的故事,跟读者“博感情”。

16.不用将魔鬼翻转写成天使,歌德赋予魔鬼新的性格意义。

17.好的故事,除了让人相信让人深刻感受,也要考虑带给信了、感受了的听故事的人,什么样的生命效应。

第四章 重新认识故事,拾回对故事的好奇心

1.好奇先于故事存在,是一种准备要相信和生活经验很不一样的事物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人接近故事,接受故事。

2.哈斯汀让书庄严高贵,库哈斯让书活泼刺激,他们仔细考虑了要让藏了大量的书的建筑,对市民们诉说什么样的意义。

3.奥笃邦的画,不是大自然实景,而是他以仿声鸟和响尾蛇为角色,在画面上创造出的一个虚构故事。

4.透过艺术品,看见平常我们不会集中、专注去看的真实生命、真实时空、真实故事。

5.温妮·丽姆的雕刻本事,无法说服马克·吐温,不过环绕着她浮现出的天才故事,而不是她具体的雕塑成就,说服了美国国会。

6.特洛勒普的坦白实话,违背了那个时代读者对于文学、对于文学作者的想像。

7.几百个市场,几千摊菜贩中,这个市场这一摊独独突显出来了,就有一些人被故事带领到这菜摊前,为了亲历故事里诉说的老板娘和她的热情。

8.故事原本最迷人的地方,就在它把人带进一个异质的时空中,放掉了自我,融化在故事创造的时空里。

9.正因为期待着有将来还要回头记忆述说的故事要发生,所以我们不辞麻烦地拍照、洗照片、排相簿。

10.要减少压缩简化资讯产生的决策错误,最有效的办法,是重拾故事好奇,养成对故事的兴趣习惯,别轻易接受别人准备好的简单结论。

11.故事结束了就是结束了

自序

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书”。

因为相信几件事,所以写了这样一本书。

我相信的第一件事:人具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不只喜欢听故事,而且喜欢转述故事,而且喜欢参与在故事里。

故事,本雅明(Walter Beniamin)说得最透彻、明白,是“来自远方的亲身经历”,点出了故事的两项特质 —— 故事不是切身、天天可以遭遇的经验,还有,故事具备有让人信以为真的能耐,这两项特质,定义了故事。

我相信的第二件事:故事没落了,不是因为没有好的故事,也不是因为没有好的说故事的人,而是因为听故事的人消失了。更精确一点说,我们失去了听故事的态度,没有这种态度,再精彩的故事我们也无法从中得到乐趣。能听故事的人,首先要对日常生活以外的事物,抱持高度兴趣。他不能看见每样东西每件事,都先问:“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对我有什么用?”抱歉,故事迷人之处,正就来自其陌生稀奇,不是随便会有用,会和我们发生切身关系的。

听故事的人,还得愿意相信陌生稀奇的事真的发生过、真的会发生。他也不能先抱持了“哪有可能!”“别唬弄了!”的怀疑,去面对所有不在他经验范围的事。

故事没落,其实是一个社会的警讯,表示这个社会大部分的人,习惯于日复一日重复熟悉的经验,以为那就是天经地义,不相信在此之外有别种生活,有非常传奇。这样的社会,一直在自己有限的经验中打转,怎么可以有什么创意呢?

这就是我相信的第三件事——不爱听故事、不会听故事的人群、社会,封闭、自我、功利,也就不可能太有创意。

不过既然人的天性中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因此我们也就有机会、有可能复活故事,让“故事意识”沉睡了的人,醒来重新领会故事的绝妙好处,享受故事单纯、干净的乐趣。从睡到醒,关键在于:让大家比对理解,相较于故事中展现的广幅人生可能性,我们的现实生活多么狭窄;相较于故事中的传奇转折,我们能够亲身遭遇的生命戏剧何其平淡。换句话说,让大家转个大弯,对现实不耐,对故事既羡幕又忌妒。

“故事意识”有可能被唤醒,可以召唤一批新的“听故事的人”,这是我相信的第四件事。我还相信第五件事:故事的好处,只能靠故事来彰显,不可能用说教说理来进行,说理就不是故事,人无法被“说服”去享受故事,人只会在享受故事之中想望更多的故事。所以只能用故事来引领故事,用故事来示范故事的迷人特性。

因而,这是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书”。用一个接一个故事来说明:喜爱故事是天生的,然而生活的规律反复磨损了我们对于故事的敏感,同时也就弱化了说故事的本事,如果重新培养了说故事的能力,那就能够在故事贫乏的时代,刺激创意并创造价值。

关于故事的道理,三两句话就可以说完,但是故事本身,各种人间戏剧传奇,即可以一直说一直说。

杨照

2010年7月

内容摘要

第一章 深藏在人类经验中的故事冲动

1.

故事比现实、比真实

更多样更丰富。

翁贝托·艾柯在他的小说《昨日之岛》*中,写了一段"小说中的小说"。小说主角罗贝托困在搁浅的船上,无法可想,只好--写小说。罗贝托想像一个鬼影般存在的弟弟费杭德假扮自己,勾引了自己的梦中情人、两人搭一艘船在海上航行,到了一个又一个奇怪的岛屿。

他们登岸的第六个岛,那里的人每天一直说话一直说话,而且说的都是关于别人的闲话。原来在那个岛上,人们相信:活着最重要的目的与意义,就在于成为人家的话题,被人家议论,如此人才活得下去;因此,在那个岛上,犯了错的人可能遭遇的最严重惩罚,就是大家不谈论他,于是他就会在众人刻意的忽视下活活闷死。

这样一个"八卦岛",没有八卦就活不下去!更有意思的是,岛上居民清楚意识到,发生在人间的真实八卦情节,其实蛮有限的。一不小心,岛上的张三和李四就有太类似的故事;甚至一不小心,王五就没有什么可供谈论的事发生在身上。那怎么办?

一定要想出方法来,让每个人都有些可以被谈论的内容,支撑巨大的八卦议题需求,不至于有谁被冷落了活不下去。于是,岛民们建造了一个巨轮立在村子的广场上。巨轮由六个同心圆构成,每一个圆都能独立转动,第一个圆隔成二十四格,第二个圆三十六格,第三个圆四十八格,第四个圆六十格,第五个圆七十二格,最外面一个圆有八十四格。不同格子标示不同动作、不同情感、不同状况、不同时间地点。轮子一转动就产生丰富的组合,例如:"昨天--帮助--遇见--仇人--欺骗--病痛",看这些格子产生的提示,岛民就可以开始谈论:"啊,张三昨天在路上刚好碰到仇人,那个仇人以前对他很坏的,把他骗得团团转,可是现在仇人病痛缠身,所以张三反而帮助了仇人。"这样,张三就有故事可供谈论了!

怕谁没故事了,岛民只要去转轮子就好了。利用转轮,可以搭配出七亿两千两百万种不同的故事,哇,太够用了!

有人可能要问:但故事不是真的啊?张三没有真的遇见病痛缠身的仇人,不是吗?是啊,但谁叫张三自己没有别的遭遇可供人家谈论嘛!

故事比现实、比真实更多样更丰富,这是人需要故事、离不开故事,一个根本原因。人类最独特的生物性质,包括了拥有远超过自己经验以外的想像力,和拥有远超过现实真实范围以外的好奇心。没有别的动物--就连猫都不可能--像人一样好奇。也没有别的动物,像人一样怕无聊。不断重复的现实多无聊,只有现实事实的生命多么不起眼。现实不足以提供刺激的话题,释放、发泄人的想像与好奇,还好有故事来帮忙。故事取材现实,却将材料做了各种现实以外的混合方式,正因为不现实,正因为不是事实,所以有趣,所以有价值。

......

编者的评论

杨照的《故事效应》,是一本很适合工作之余休闲以及放松身心的读物。故事浅显易懂,深入浅出,从而使读者对“故事”的种种层面产生极大的兴趣。

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多一些愿意讲故事的人,且会讲故事的人,日子会过得更加有趣。

杨照开篇的自序里引用本雅明的《讲故事的人》,其实此自序也可算是本雅明的通俗版吧,同样说到经验的持续下跌,无有尽期,“因为经验从未像现在这样惨遭挫折:战略的经验为战术性的战役所取代,经济经验为通货膨胀代替,身体经验沦为机械性的冲突,道德经验被当权者操纵。乘坐马拉车上学的一代人现在伫立于荒郊野地,头顶上苍茫的天穹早己物换星移,唯独白云依旧。孑立于白云之下,身陷天摧地塌暴力场中的,是那渺小、孱弱的人的躯体。”会为本雅明的行文而折倒的人恐怕很难为杨照通俗的介绍动容,“故事没落,其实是一个社会的警讯,表示这个社会大部分的人,习惯于日复一日重复熟悉的经验,以为那就是天经地义,不相信在此之外有别种生活,有非常传奇。这样的社会,一直在自己有限的经验中打转,怎么可以有什么创意呢?”但是,大众需要的恐怕不是本雅明,而是杨照。

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书”,此书的编排也挺有特色,除了行文以外还有“知识放大镜”,有台湾人特有的细腻(举个例子说明,当你在街上询问从a到b如何去时,他们在告诉你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会附件捎上一张自己粗略手绘的地图),对于不熟悉这位小说家作品的人来说,是很贴心的。而其实正文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读后平素与人聊天也多了份谈资。

在前两章中,会觉得杨照七拉八扯地谈故事冲动,聊故事功能,有借着故事拉扯人生、认知世界的感觉。而之后的第三章“说故事的方法”则比较“实用”了,对于那些着急着马上一甩墨水就能写出好故事的人来说,确实也提出了些很容易上手的建议。功利点说,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就是喜欢那些嘴巧儿啪嗒啪嗒蹦出故事来的人,他们组织语言能力强,善于运用叙述策略。我最喜欢的某同学,在年轻时就是那种像机器猫似的人,不过她袋子里装的是故事,一掏一个。杨照也像机器猫,而且每次掏出来的东西也不多,就用一些经典、有趣的故事来勾搭你,来和你说“故事”。其实,给读者以故事训练的书都有这特点,比如《故事》和《电影的魔力》。但杨照的《故事效应》,更偏向于立志呢。

立志讲好故事,写好故事的人还有么?记得当时格非给我们上写作课时,留一作业是让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写同一故事。当时我们就紧张了,觉得大有玄机。紧张之际就忘了讲故事的乐趣,这乐趣有点像是小时候凭着理直气壮说故事的气概,一说一说就说成了孩子王那种感觉。所以,这次轮到自己上课,一定不吓唬孩子们,不求他们都成大故事家,但至少能在生活中成为说话有意思的人吧。

故事本是和我们最亲近的东西,乍一磕碰到叙事学肯定会惊吓到,想讲故事的小火花都被扑灭了。所以,不如先读读杨照(先进入,然后再批判嘛),看他将“陌生化”用其他故事和文本来讲给你听,看他说卡夫卡的“寓言”,看他用例子阐述“互文”,用宋庆龄、宋美龄说“叙述人”,最后你合上书时,会笑道:“这位大叔好亲切、好有趣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