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故宫过客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8月1日) 平装: 220页 开本: 16开 ISBN: 7506025817 条形码: 9787506025812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座古老的宅院,从前,它叫紫禁城,曾经住过两家人,一家姓朱,另一家姓爱新觉罗,关于宅院的各种故事,很多很多很多,但真正了解的人,很少……《故宫过客》的叙述围绕着紫禁城这座老宅院的第一个住户——朱姓人家一一展开,呈现了与之关联者的命运和人性。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沛的情怀,让人体味到其中人物的丰满和虚空,甚至细腻到他们每一次哀叹时流转的眼神。这是一本慈悲之书,一本娓娓道来之书,一本动听之书,一本落寞之书。

编辑推荐

《故宫过客》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沛的情怀,让人体味到其中人物的丰满和虚空,甚至细腻到他们每一次哀叹时流转的眼神。一颗慈悲之心,在此呈现。正是凭借此,他得以越过时间的洪流,进入那些人物的内心,并娓娓道来。

伟大的建筑终于成为不朽的象征……这巨大的历史之城,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仿佛就注定了经历其中的人,不过是它空旷内部的匆忙过客。

也许,作者正是在纪录片《故宫》的拍摄过程中,穿梭在那沉默宫墙之侧时,那些浮光掠影,那过客之哀恸,犹在耳际……直至从他笔尖流泻而出。

媒体推荐

书评

故事并不使人们感到陌生,君王与大臣、太后与皇帝、皇帝与宠姬、皇

太子的成长、太监与后官不同的是切入故事的视点——它使得那些不可见之

物变成栩栩如生的有意味的形象,以及镜头切向这种形象的种种不平凡的方

式。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生、青年美术史学者 唐克扬

几百年了,故宫这个大院子里面许多人来来往往。有快乐的,有忧伤的,

有显赫的,有卑微的,而对于CCTY青年编导王冲霄而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

在触动他敏感的神经。

——著名作家、北京文史专家 洪烛

对于人类文化遗产—一故宫的艺术表现,王冲霄无疑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

道路。这个古老的昔日皇官及其过客的沧海桑田,被他细腻、感伤和有穿透

力的文字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再现。

——《中华遗产》杂志执行主编 朱振华

作者简介

王冲霄,中央电视台导演。

1995年进入电视界。曾供职辽宁电视台。1998年加盟中央电视台。十年来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作品曾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大众电视金鹰奖等。

因纪录片《故宫》的拍摄。与紫禁城结缘。片中无法表达的内容,汇于笔端,于是有了这些文字。

目录

第一章 冬至的阳光

第二章 第十个小兽叫行什

第三章 凤凰落在交泰殿上

第四章 少了一行门钉

第五章 为皇帝的母亲

第六章 天空之城

第七章 地下

第八章 太子宫的不速之客

第九章 阉城

第十章 黑色鸟群

尾声

文摘

书摘

一只乌鸦久久地倚在太和殿的飞檐上,睡得很沉。

2004年12月22日,农历冬至。北半球最温柔的阳光在紫禁城的屋顶上,

细密地生长着,为疲惫的栖息者披上一层金色的霓裳。

《后汉书》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

辰而后省事。”这一天,住在北京南城的百姓可以躲在自家的院子里,听到

銮仪扈驾由远及近,皇帝在这一天要到天坛祭天。而百官免朝,军队待命,

边塞闭关,商旅停业,通通过节放假了。

《故宫》摄制组没有放假。冬至,我们要用镜头记录下太和殿一年中最

难得一见的奇观。

现代天文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在北半球的角度最低

,因此日影最长,阳光照射进房间最深。据说,明清两代时的阳光,在这一

天,可以深入太和殿,直达皇帝龙椅。皇帝在冬至第二天,会举行盛大的庆

典朝会。冬至次日的大朝会,与农历元旦(今天的春节),皇帝的生日,并称

帝国三大节。古人相信,这是一年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在度过了最漫长

的一个黑夜后,白天将一天天变长。“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冬至了,春天还远吗?

这一天,匍匐在太和殿外数以万计的王公大臣、銮仪侍卫,将看到一座

晶莹剔透的金色宫殿。他们的皇帝,端坐在灿烂如金的龙椅上,灿烂如金的

龙袍,照耀着臣子们几乎错乱的神经:那个人不是天帝的儿子,还会是谁?

这一天,阳光仿佛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龙椅上发射出来的。

龙椅,才是冬至的太阳?

然而,今天的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这把龙椅曾经被人换过,并且向后又

移了一步。

这个人,叫袁世凯。

民国以来的历史,对袁世凯已经冠以若干确定无疑的头衔,其中最著名

的是“窃国大盗”。出卖戊戌七君子,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签订卖国的

21条,复辟帝制等等。在今天中国人的印象中,袁世凯是一个有些卡通的坏

蛋形象。

如果历史真是如此简洁明了,倒也省事。

1908年4月20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汤玛斯·E·米拉德见到了这样

一个袁世凯:

“袁世凯走了进来,早就听说袁非常沉湎于他那艰苦的工作,并且这工

作也极大地耗损了他的体力和心神,但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目光炯炯,敏

锐的眼神显示出他对自己手中掌握的事情非常关注,袁的整个面貌都显示出

他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安定。

“在西方人的眼里,长期以来代表大清国形象的,只是从四万万芸芸众

生中站出来而非常突出和确定的几个人而已。正是这些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或许他们能开辟出一条道路,以迎来一个新中国的诞生。

“袁世凯就是这些人物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也确实在这些趋向进步的

高层官员中被推认为第一。在大清国所有官员里,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

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现代化

的人。

“袁当然不是大清国改革运动之父,但他能让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他富

有才干,野心勃勃。在李鸿章死后留下的政治真空中,他看到了自己成为大

清国政治舞台第一角色的机遇。”

《纽约时报》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袁世凯。哪一个更接近于真

实?

袁世凯作为大清国稳健而富于实力的改革家形象,一直延续到1911年武

昌起义。在与大清国孤儿寡母和革命党一干新锐的周旋中,袁世凯真正成为

众望所归的中国政坛第一角色。

1911年12月29日,独立各省都督代表集会南京,推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无钱无兵的孙文随即电告袁世凯:自己只是暂代临时大总统,一

旦袁世凯反正,随时让位。半个月后,孙文再次致电袁世凯,重申承诺。

其时,无论是各派革命党,还是国际社会,甚至中国普通民众,无不对

袁世凯寄予厚望。中国在那一时刻,似乎真是到了非袁不可的境地。

袁世凯果然争气。

1912年1月26日,中国历史上不能被忽略的重要一天。末代皇帝溥仪在

多年后这样回忆起那一天:

“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

前地上的红毡毯上跪着一个粗壮的老头,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

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人,别无他人,安

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

6岁的小皇帝哪里知道,袁世凯的几滴眼泪,顷刻间革了中国几千年帝

制的命。

兵不血刃,国体巨变。袁世凯的政治智慧,一时无二。

2月12日,溥仪下诏退位。退位诏书末尾一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

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是袁世凯授意添上去的。

革命党一诺千金,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也许就是那

个时候,袁世凯忽然发现,皇帝的龙椅,竟然离他如此之近。

命系一念。

如果袁世凯在1915年12月没有登基称帝,他可能只是一个道德品格不那

么高尚的政治家;如果他和自己的继任者对舆论控制有度的话,他或许将以

共和缔造者的身份,像英雄一样永载史册。他那副圆圆胖胖的样子,不正暗

合了人民对民选领导人亲切平实的想象吗?

然而,他偏偏要登基称帝。

P2-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