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 |
释义 | 1 经济理论◎ 股份制经济的定义股份制经济是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分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生产要素集为一体,统一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利的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制经济的存在,以生产要素分属于不同所有者为前提。投资入股是实现股份制经济的基本途径。生产要素的统一经营使用是股份制经济经营活动的基础性条件。按股分利是股份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股份制经济是一种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形式,它能改变生产要素分散使用的格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股份制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它为自己服务。在我国组建股份制企业,有利于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和筹集重点项目资金;有利于理顺企业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协调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集团的发展。 ◎ 股份制经济的产生早在古罗马就有一种包税人,他们组织的股份委托公司被经济史专家认为是股份经济的先兆。从14、15世纪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欧洲的一些采矿业中,出现了自由民之间或手工业者之间的以人、财、物各项生产要素的一项或几项为联合内容的合伙经营的经济形式。但在合伙内容、经营方式、分配办法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范,更没有形成严格的股份制度,这是股份经济的原始形式。当时,在德国南部、奥地利和捷克境内,有农奴和城市破产欠债的小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组织协作的合作社团,用简单的工具采矿,共同劳动,分享产品。后来有些商人以入股的形式参加进来,结果富裕的人把持了资产,使原来的合作发生质变。“原来由合伙的劳动者构成的矿业组合,几乎到处都变成了靠雇佣工人开采的股份公司。”(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024页) 15至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大为改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纷纷向海外发展,进行远航贸易,这需要较大数额的资本,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靠单个资本家来经营是无法办到的。于是一种合股经营的叫做“康梅达”的经济组织便产生了。康梅达从事海外贸易,负责筹集资本,由专人经营,利润在集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协商分配。以后,这种组织发展到内陆城市,出现了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如意大利的“大商业公司”,入股者有商人、贵族、教授、廷臣和平民。这种股份经济一般由自由城邦组织,官方进行业务监督。资产阶级国家为了鼓励商人和资本家积累资本向海外扩张,以攫取更多的财富,不仅为股份集资提供了法律保护,并且给予商业独占权和免税优惠等特权,这为股份制的产生创造了外部条件。 ◎ 现代市场经济的定义即政府给予更多、更大、更强干预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政府也有某些干预,但一般只限于较小的范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已不限于维持法律和秩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和流通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即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成为推动与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有:(1)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控制总供求的变动,保持总供求的平衡。(2)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基础产业的发展。(3)通过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争取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4)通过政府投资和消费,支持科学研究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5)通过制定有利于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进出口政策和各种中长期计划,引导国民经济的比例协调和发展方向。总之,政府的干预是市场机制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否定和代替。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仍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经济运行必须遵循市场自身的客观规律,政府的干预、调节和计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 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现代市场经济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更加严重;垄断的产生,特别是1929――1933年震撼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以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标志的国家干预主义政策和理论应运而生,自由的市场经济开始被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所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进一步加强,计划的作用明显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更加突出,人类生存的条件问题面临严峻局面。这些都要求政府和国际社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一协调,加强计划性。因此,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成为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上,现代市场经济有多种模式,如英美实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法国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以及北欧实行的福利主义模式等。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现代市场经济。 2 1994年厉以宁所著图书◎ 基本信息作者:厉以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版 页码:524页 ISBN:7214012804, 9787214012807 ◎ 内容简介本书由导论、12章及结束语组成。其内容反映了在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新形势下,作者就如何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而进行的探索。作者认为: 第一,在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如果不致力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而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就会引发体制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当时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恶果,因而只能靠加速改革来解决。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第一次,由市场按照效益进行分配;第二次,由政府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扶贫及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来进行再分配;第三次,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分配。第三,传统的观点是经济越落后,就越需要依靠计划经济体制来运用集中了的资源。因此,贫困地区常常同计划经济体制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依赖程度上的差异,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与内地差距扩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要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异,内地就应该以比沿海更快的速度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基础性调节或第一次调节,凡是市场能做到的由市场去做。政府调节作为高层次的调节或第二次调节,只解决市场调节所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政府调节的核心是调整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或市场体系中的关系。第五,市场经济需要规则。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市场主体的 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和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中,“活”和“乱”的主要区别在于竞争是有规则的还是无规则的。第六,从总体上来说,如果政府机构改革能够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的话,机构的改革就应该适度超前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七,必须通过产权改革来重新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产权改革的定义是界定产权的归属,明确投资主体,使投资主体对财产负责。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最佳选择就是进行股份制改革。第八,当前,国有股流通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用活”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第九,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国有经济为主体。把国有经济为主体改为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比较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主导意味着国有经济在经济中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或影响全局的作用,而不一定在数量上占多数。第十,发展证券市场是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从宏观上稳定经济的需要。应该在规范的基础上,强调股权平等,实现法人股和个人股的沟通,建立统一的证券市场。应该在证券市场规范化的基础上,取消股票发行的配额制。 作为一本专门研究如何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著,本书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评判经济工作中的是非得失。除了内容简介中提到的部分外,作者对于就业、“超常规发展”、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等一系列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第二,作者特别强调市场经济的规范性。除了内容简介中提到的部分内容外,在探讨政府职能转换、不完善的市场规则与无市场规则的比较、市场主体的“市场规则意识”和其行为的规范化、国有资产管理等问题时,一再提出在放开的同时确立市场经济规范的重要性。第三,在建立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股份制问题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国有股应该流通、国有产权需要明细化、股票发行和上市应该规范化等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