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骨痈疽 |
释义 | 骨痈疽是由化脓性细菌、寄生虫、病毒侵入骨、关节,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性病变。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称为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的化脓性感染,称为化脓性关节炎。本病的感染途径:①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称为血源性骨髓炎;②开放伤感染,称为创伤后骨髓炎;③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称为外来骨髓炎。 骨痈疽临床表现与诊断1.发热 起病急骤。恶寒发热,热毒炽盛酿脓时,体温可高达39℃~41℃,持续数日不退,或伴有寒战,烦躁不安,汗出口渴,脉洪数。脓肿破溃后,体温递减。慢性附骨疽一般体温不高,急性发作时可有全身发热。 2.疼痛 患肢局部疼痛、压痛,多局限为骨端或关节处,呈进行性加剧。热毒酿脓时,肢端或关节内疼痛剧烈。当脓肿穿破骨膜或关节囊进入周围软组织时,疼痛可暂时减轻。穿溃皮肤形成窦道,脓液流出后,疼痛逐渐缓解。慢性附骨疽非急性发作时,患肢仅有隐痛。 3.肿胀 病变处多呈环形弥漫性肿胀,局部皮肤微红微热。脓液形成或关节内积液后,指压有波动。起病初起皮色不变,脓肿溃时肿胀中心表皮透红。慢性附骨疽,则患肢较健肢粗大。 4.功能障碍 急性骨痈疽,发病后患肢很快即不能活动。后期,患肢呈挛缩畸形,功能障碍。 5.窦道 脓肿外溃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窦道外口时流脓水或夹杂小块死骨。慢性附骨疽,可出现数个窦道,疮口凹陷,瘘管周围皮肤色素沉着及瘀斑组织,边缘常有少量肉芽形成。 6.虚弱 经年日久,见局部肌肉萎缩,全身形体瘦弱,面色咣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身体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等脾胃肾阳虚乃至气血两虚的症状。 7.X线检查 (1)附骨痈:早期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发病2~3周后,X线摄片可见骨质疏松,在干骺端有一模糊区和阴影,骨膜反应或骨质破坏;发病4周或更长的时间后,X线片骨质不规则增生和硬化,有残留的骨吸收区和空洞。 (2)关节疽毒:早期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增宽,周围软组织肿胀。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关节软骨遭到破坏,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端骨质疏松。最后关节间隙可完全消失,呈骨性强直,或出现关节脱位。 8.化验室检查 骨痈疽早期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增高,20~30×10↑9/L以上,甚至核明显左移;血沉增快;血培养常为阳性。慢性附骨疽非急性发作时,白细胞总数、血沉可在正常范围。 9.病理学检查 为炎性坏死组织。 骨痈疽的治疗方法骨痈疽的治疗应局部与全身兼顾,标本同治,内外结合,祛邪与扶正兼施。急性期,治疗以祛邪为主;慢性期,以虚为本,以扶正祛邪为主。 (一)内治法 1.中药治疗 根据骨痈疽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中期(成脓)、后期(溃破)三个不同的阶段,辨证运用消、托、补三法。 (1)消法:尚未成脓之际,治以祛邪为主,治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主。 (2)托法:痈疽酿脓尚未成熟或脓成不溃,或溃而脓出不畅时,治以托毒外出为主。毒盛正不虚者。 (3)补法: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治以扶正为主,宜用补法。 2.抗生素的应用 早期可用广谱大剂量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奎诺酮类抗生素,一般多采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如青、链霉素同用,或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三药同用。血培养(或脓培养)确定致病菌及其对药物敏感性后,即改用针对性更强的抗生素治疗。临床上常常待病情痊愈,血象、血沉恢复正常后,仍继续应用2~3周,方可考虑停药。 3.对症支持治疗 补充营养,必要时可少量多次输血,以增加病人的抵抗力。另外,补足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中毒。 (二)外治法 1.药物外治 外治法的药物应用,也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病情适当选择箍毒消肿和祛腐生肌类方药。 (1)箍毒消肿:常用药物如,草药:可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七叶一枝花等新鲜草药,洗净后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每日或半日更换1次。箍围药:选用金黄散、双柏散等。将上述散剂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后,涂敷于患处;也可先在纸或纱布上均匀摊开,再贴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2)祛腐生肌:常用方法及药物如,洗涤:用于疮口脓水较多时,以清洁疮口。常用野菊花、蒲公英、乌蔹莓、大黄、黄连等,水煎取汁冷却后,冲洗或揩洗疮口。提脓祛腐:脓液多而稠厚,或脓出不畅时,宜用此法。 2.固定牵引及支架疗法 早期即可应用持续皮牵引,或石膏托、夹板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以利患肢休息,促使炎症消退,防止发生畸形和病理性骨折。 3.关节穿刺 对于关节疽病,还可每日作1次关节穿刺,尽量吸净关节内液体,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关节腔,然后利用穿刺抽液针头,注入青霉素溶液80万单位、链霉素0. 5g,或注入其他有效的抗生素溶液,直到不再有渗出液时为止。将抗生素直接注入关节腔内是治疗关节疽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图4-1)。 4.功能锻炼 骨痈疽在持续牵引或夹板、石膏托固定期间,应鼓励病人积极进行肌肉舒缩及未固定的关节伸屈活动,防止肌萎缩的发生。 (三)手术治疗 诊断明确后,附骨疽抽得脓液时,可作软组织或骨膜切开引流,并作局部骨骼钻孔,以引流脓液和减低髓腔内压力。如髓腔脓液较多时,钻孔不能使脓液通畅流出,应“开窗”引流。早期引流可较快地控制病变的发展,防止毒邪扩散,减轻症状,防止形成大块死骨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关节疽毒抽得脓液时,可先行关节穿刺抽液,关节内注入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积脓过多,应及时切开引流。 中、后期的附骨疽,若有大块死骨并已完全分离,有死腔伴窦道流脓,而包壳形成已牢固时,可行死骨摘除术及窦道刮除术。必要时可利用附近肌肉作带蒂肌瓣填塞术,消灭死腔;如附近无可利用的肌瓣填塞,可采用闭合冲洗吸引法,促使疮口愈合。不重要部位的附骨疽,如在肋骨、腓骨、髂骨翼等,可将病变处骨段全部切除。对于多年不愈的附骨疽,周围皮肤有恶变者,须行截肢术。 对局限性骨脓肿,可行病灶刮除术,术中可在冲洗干净创口后,放入抗生素(如青、链霉素或其他抗生素),然后再缝合创口。对于有大块骨质缺损的附骨疽,全身情况较好时,可选用肌瓣、大网膜或自体松质骨填充术。 关节疽病后期,若关节强直于非功能位,或陈旧性病理脱位未复位,严重影响功能者,在炎症完全消退6个月以后,可行矫形手术。术前、术中、术后,仍须使用大量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的复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