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窦泾村 |
释义 | 古窦泾村,位于嘉兴市秀洲区东侧,南靠京杭大运河,与南湖区七星镇相邻;东北侧与嘉善县杨庙接壤,习俗相通。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座重建于清代的七孔石桥——广福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修复开发的“一担庙”,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富有江南民俗风情特色;于1802年重建的善兴桥,是难得完整保存的域界古桥。村民委驻地古窦泾小集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窦泾村于1991年入编《浙江省名村志》 ,从而知名度不断提高。 中文名称:古窦泾村 行政区类别:村 所属地区:嘉兴市城区塘汇乡 政府驻地:古窦泾 地理位置:嘉兴市秀洲区东侧 面积:5.4平方公里 人口:3518人 耕地面积:5584亩 原名:张村 位置古窦泾村,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南靠京杭大运河,与南湖区七星镇相邻;东北侧与嘉善县杨庙接壤,习俗相通。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座重建于清代的七孔石桥——广福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修复开发的“一担庙”,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富有江南民俗风情特色;于1802年重建的善兴桥,是目前我市难得完整保存的域界古桥。村民委驻地古窦泾小集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记载古窦泾村于1991年入编《浙江省名村志》,从而知名度不断提高。 全村总面积5.4平方公里,共有37个村民小组,分布17个自然村,总人口3518人,总户数1103户,耕地面积5584亩,其中水田面积4600亩。200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8元,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94.7万元,人均269元。全村现有私营农业企业3家,私营工业企业8家,外资企业1家,家庭织机275台,其中无梭机34台。全村的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100%,农户卫生厕所改厕率达到93.2%,有线电视安装率91%,住宅电话装机率答90%以上。 村庄简介古窦泾村古窦泾村位于嘉兴市城区东北8公里,与嘉兴郊区和嘉善县交界处。原名张村。明末清初,据传有一位窦姓将军战败后在此休整,适逢干旱,禾苗枯焦,窦将军临行留数兵,与当地百姓拓泾挖河、引水抗旱、帮耕助耘,后代兴旺,为念窦将军恩典,故更名为古窦泾。由古窦泾、姜家埭、染店浜、扎网浜、黄家?、庄浜6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古窦泾。属嘉兴市城区塘汇乡。1992年,全村426户,1445人。 资产全村总面积5.4平方公里,共有37个村民小组,分布17个自然村,总人口3518人,总户数1103户,耕地面积5584亩,其中水田面积4600亩。200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8元,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94.7万元,人均269元。全村现有私营农业企业3家,私营工业企业8家,外资企业1家,家庭织机275台,其中无梭机34台。全村的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100%,农户卫生厕所改厕率达到93.2%,有线电视安装率91%,住宅电话装机率答90%以上。 江南水乡古窦泾村--稻田50年代初属塘汇镇万山村,后来划分为新塘乡万南、万北两个村。是嘉兴地区土改试点村。1954年,先后成立裕民、星火、同心、谭家头、红星五个初级社。1956年1月并入塘汇乡,由5个初级社并为万新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连同鱼池汇合并,成立万新大队(又称万新耕作区)。1962年,划分为万南、万北、鱼池汇3个大队。1971年再由万南、万北合并为向阳大队。1981年更名为古窦泾大队,1984年命名为古窦泾村。 古窦泾村,地理条件独特,交通条件优越。90年代新开辟的钱塘公路从境内穿越,连接320国道,水运十分方便,南接沪杭航道,西邻京杭大运河。村区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河流纵横,田连阡陌,村落相望,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耕地1945亩(其中水田占80%),鱼塘100亩。 古窦泾村是嘉兴的产粮区之一,常年种植大小麦、早稻、晚稻,主产优质大米,年产粮食1350吨左右。近年来,年年亩产超“吨粮”,向国家和市场提供商品粮40万公斤。经济作物有油菜籽、雪里蕻菜等。这个村的副业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1992年副业收入占农业产值的65.3%。全村饲养母猪存栏数,稳定在650头左右,具有全国著称的“嘉兴黑猪”所产的“长白苗猪”,远销上海、江西、福建等地。集体渔场年产商品鱼达千余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村”。 古窦泾村自1982年以来,工业从无到有,逐年扩大规模,到199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56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200万元,占86%,成为村的经济支柱。 经济发展古窦泾村工艺织造厂 80年代以来,古窦泾村的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村人选择了走外向型经济的路子。1985年,村办的两个小厂,陷于倒闭边缘,村集体经济薄弱,使许多工作难以深入展开。1985年8月,村党支部认真总结出村办企业上不去有三条教训:一是市场信息不灵,选项不准;二是技术力量单薄,管理人员缺少;三是承包机制不落实,混吃大锅饭。为此,采取了果断措施,蔡耐荣出任工艺服装厂厂长,引进外地人才,寻找业务“靠山”,经过努力,与上海手帕进出口公司搞上了横向联系,工艺服装厂更名为城区手帕工艺厂,企业枯木逢春,扭亏为盈,头两年间接创汇200余万元,外向型经济从此起步。 1988年又在上海手帕进出口公司的支持下,开发生产素色包头巾,产品全部出口中东。到1990年又投资108万元进行技改,进一步开发了新产品,从此开拓视野,把握时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先后引进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现有教授2名、高工6名、工程师7名、技工5名、中专以上管理人员15名,创办了属外向型经济企业6家,其中合资企业3家。全村拥有固定资产900余万元,成为塘汇乡外向型经济的龙头村。村所办的外向型企业,在市、区小有名气;手帕工艺厂是生产素色、绣花、印花阿拉伯包头巾的老厂,是市、区的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力量雄厚,产品全部远销中东地区;城区工艺织造厂近年开发的浮纹提花包头巾具有刺绣花纹的风格特征,被评为省级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后,产品畅销不衰;荣泰玩具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长毛绒动物玩具,深受日本、美国和港台客商的青睐;米克罗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几丁质缝合线,填补了国内空白,既造福人类,又为国家节省外汇。连续3年全村出口交货值超千万元。 1992年,被国家计委、农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中国人民银行列入“贸工农”联合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古窦泾村学校 外向型经济的崛起,使村经济不断壮大,不仅199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比1984年的305万元增长7.4倍,而且使村经济净收入达到20余万元,比1984年增长15倍之多。从而全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93年春,以鑫泰橡胶实业公司的名义,出资兼并了乡办企业--麦芽厂和饲料厂,这样不但为乡政府甩掉了多年亏损的包袱,又为自己壮大实力,扩大了地盘。村级经济的发展,又使村民受益,历年来共投入以工补农的资金8.3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的建设。还解决了全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到1992年底村办企业共吸收本村劳力221人,直接使农户增加收入200余万元。 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使古窦泾村初步形成了小康的雏形。村里办起了学校、医疗保健站,还投资近30万元,办起自来水厂,全村户户吃上自来水。村里累计投资5.6万元,使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已有90%的 户翻建了楼房,人均收入达到1563元,中高档生活用品进入普通农家。村经济合作社新建了占地50余亩的工业小区,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延伸到了塘汇镇,工艺织造厂生产的浮纹提花包头巾产量和企业规模,成为全国同行业之最。这个村,商业经济也十分活跃,以供销社为龙头,村办、个体一起上,集市贸易,农资服务,商业批零,家电修理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古窦泾村村委办公楼 古窦泾村为一集镇,其中的商业用房和部分设施不仅服务于本村,同时还对周边村庄提供服务,现状的主要基础设施比较齐全,有村委办公楼、小学、幼儿园、驾校、医疗室、农贸市场、垃圾收集点及自来水厂、加工厂等。 村委办公楼位于村域中部,塘杨公路北侧的张家头自然村落内,用地面积约0.5亩,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 ;小学位于村部西侧用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幼儿园为秀洲区二级幼儿园,位于塘杨公路北侧,染店浜西面,用地约5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驾校位于村域中部,用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医疗室为油车港分院,位于塘杨公路与村内南向主干道的交叉口,用地面积约0.5亩,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农贸市场用地约0.4亩,位于塘杨公路北侧,建筑面积270平方米;自来水厂位于医疗室西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等项目结成一体,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态平衡古窦泾村--生态 古窦泾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但长期以来,由于未能很好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结构单一,农药使用不合理,致使经济效益不高,生态环境渐趋恶化。1984年9月,在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指导、帮助下,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合理利用资源的规划,坚持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 开始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开发人民生活所需的杨梅、桔子、竹子等经济特产林;建立农业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实验场,进行鸡--猪--沼气--鱼等四级连环试验,即先将水草和经过发酵消毒处理的鸡粪喂猪,猪粪再作沼气原料,沼气解决燃料加热、照明及部分生活能耗,沼水与沼渣又用于果作肥料或养鱼,取得良好效果。 农田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作好稻田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加秸杆还田,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开发两查两定(查病虫、查发生动态,定时间、定指标),保护天敌,推行生物防治;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养殖、加工”模式发展。经过3年多时间,村区面貌变化显著。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108万元提高到1988年的855.29万元,增长7。9倍;人均收入也由1983年的333元提高到1988年的1078元,增长3。2倍;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7%提高到30%;沿山建立沼气池27只,普及率为80%,一年可代替薪柴1。8万公斤,除基本解决家庭的生活燃料外,还可补充解决停电时的照明;挖水井100多口,60%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农田农药的施用量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1988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古窦泾村举行表彰大会,副省长柴松岳在报告中指出,古窦泾村的变化“标志着农村经济正在改革过程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