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虢 |
释义 | 古国名。根据史书记载,在西周初年,周文王曾把都城附近的两块土地分封给两个弟弟,一个称东虢(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一个称西虢(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后迁到今河南省陕县东南),东虢国后来在历史的征战中逐渐消失,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 西周末年幽王时期,西虢国的国君虢石父在周王朝内担任卿士,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总揽朝廷大权。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就在这之前,西虢国的虢石父利用权势灭掉了三门峡一带的焦国,逐渐将统治中心迁往这里,人们通常把这个王国称为虢国。公元前655年,虢国被强大的晋国灭亡。关于虢国的灭亡,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故事。 当年晋国就在虢国的北面,但两国之间还隔着一个小诸侯国叫虞国,晋国大臣设下妙计,贿赂虞国,请求借道虞国讨伐虢国。虞国答应了。 威武的晋军突然出现在虢国的土地上,轻松地消灭了虢国的军队,然后,又顺便在凯旋回师时把虞国也征服了。后人把这段故事叫做“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如果历史的记载确切,那么虢国在三门峡一带统治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应当会在这片土地上遗留下无数的财富。 1956年,在三门峡上村岭挖掘出了编号1052号的古代墓葬,从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而在一件戈上,明确地刻着“虢大子元徒戈”几个字,意思是虢国太子用的戈,专家由此判断墓主人应当是虢国的一位太子。 考古队在这个区域里一共挖掘了234座虢国贵族与平民墓葬,3座车马坑,1座马坑,出土随葬器物14多万件。看来,这里很可能是虢国贵族和平民聚族而葬的公共墓地。但是,没有发现国君的墓葬。 1990年2月,考古人员开始对三门峡市会兴村被盗墓葬进行发掘清理。 首先发掘的是编号M2001的墓葬,俗称一号墓。这是被盗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口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5米。出现了随葬器物。 器物中有很多高贵的青铜器,给人直接的印象是,墓主人是一位地位显赫的大人物。 让考古队员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编钟,这套编钟一共有8件,最大的一件重达30公斤。这是西周晚期墓葬发掘中惟一完整的一套。 事后证实,35件礼乐器上的铭文中都有“虢季”字样,说明墓主人叫虢季。 礼器的品种繁多,有十多种,每一种都有特别的用途,合在一起,标志着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礼器中有七鼎、六簋、六鬲,按周的礼制,墓主人应当是虢国的国君。 这就是国君的地下世界。椁室的底部用多块木板南北纵向铺成。底板上铺一层席子。中间是一具木棺。木棺周围摆满了随葬品,有大型礼乐器,各种兵器和车马杂器,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就在这个看似杂乱的车马器堆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最为珍贵的文物。 这柄玉茎铜芯铁剑,残留34.2厘米,包括剑身、剑柄、剑格和剑首四部分。剑柄用玉做成,玉柄之内的铜芯和柳叶状的剑身相连处还镶嵌有两组条状的绿松石片。下葬时剑身用丝织品包裹,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显然这把剑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它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出精美兵器的特殊工艺。 出土时剑身通体严重锈蚀,中部因受压而断裂,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经过测试,证明这把剑是铁制的。这一结果令人吃惊。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学会了人工冶铁技术,但是这把剑的出现,将中国的人工冶铁史提前了一个多世纪,它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除了玉器,虢季还拥有其他不可思议的财富,在他的腰部清理出了一件金腰带饰物,由12件金器组成,重达400多克,历经两千多年,仍然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泽。 在周代的中国,青铜礼器随葬的多少,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的等级。九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仅礼乐器多达120多件,而且都是双套。不少器物上带有“虢仲”字样的铭文。44件青铜器上的铭文都说明是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 铭文虽然很多,但传达的信息比较有限,从中我们只能了解到,墓主人虢仲也是虢国的一代国君,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 那么,虢仲和虢季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是父子吗?是兄弟吗?由于缺乏更多的文字依据,至今这还是个不解之谜。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虢仲生活的年代,虢国的实力很强盛,因而国君虢仲拥有十分奢侈的陪葬品。 虢仲的外棺盖上同样也放有许多精美的玉器,其中还有10件用玉片做成的遣策,也就是随葬品和赠送者的清单。 遣策上的文字里面有“南仲”二字,这成为判定墓主人下葬时代的确凿依据。据史书记载,“南仲”是西周宣王时代王室的重臣。 九号墓中一共出土了724件玉器,经专家鉴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大部分都是优质的新疆和阗玉。制作工艺精湛细腻,令人惊叹。 九号墓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动物形肖生玉器。所有动物造型都活泼而传神,既有写实的严肃,又充满了想象的张力。 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这片土地下一共发掘出了250余座墓葬,7座车马坑,3座马坑,包括两座虢国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两座太子墓、十多座高级贵族墓和四座贵族夫人墓,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两万多件。保存完好而且出土如此丰富的大批考古资料,是其他任何邦国墓地所无法比拟的。 多年来钻探与发掘的资料表明,这里埋葬着一个排列严整的大型墓地,总面积达到32.45万平方米。 据古代文献记载,虢国从陕西宝鸡迁都到三门峡一带后,建立的国都叫上阳城。但是,虢国国都的确切位置究竟在哪里,却始终是一个谜。 通过对各种资料的研究,专家们判断,位于虢国墓地东南2公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窑遗址很可能就是虢国的都城——上阳城。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在李家窑遗址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综合文献记载和历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座古城址就是考古界寻觅多年的虢国都城上阳城。 被湮埋了2600多年的都城终于掀开了它的神秘面纱,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据说,虢国的人民知书达礼而且能征善战,很多代虢国国君都担任过周王卿士,是周王最重要的大臣之一,经常为王室出战,立下过汗马功劳。虢国墓地的发掘成果证实了这一点。 战车和战马在那个时代是军事力量的主要象征,虢国墓地出土的车马系列表现了战争对这个王国的意义。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三门峡虢国墓地先后发掘并公布车马坑8座,马坑3座。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造车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西周统辖范围扩大,各地区、封国之间联系加强,道路交通、造车技术以及车的重要性也随之发展。三门峡虢国和它的前身西虢,一向积极参与西周王室的军事活动,造车技术不断发展,车马文化也日渐深厚起来。 在庞大的三门峡虢国墓地里,究竟有多少车马坑,坑内有多少车,有多少马,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尽管如此,仍然可以肯定,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车马坑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群。 车马坑是王国穷兵黩武的表现,根据史书记载,虢国的强壮一直延续到战乱叠起的东周时代。 东周时,周王的权力日渐萎缩,各个诸侯国之间连年争战,抢夺地盘。在争霸的过程中,虢国努力保存实力。但是,终究比不上一些大诸侯国。公元前655年,晋国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成了中国人对虢国最深的记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