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鄚鏖兵 |
释义 | 任丘市鄚州,历史悠久,位处交通要冲。自古为争战鏖兵之地。仅据史籍所载向次重大战事记述如下。 公孙瓒骄逸丧“高京”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那些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地方官吏和豪族军阀各自争抢地盘,扩充实力。在北方,袁绍占据青州,韩馥占据冀州,公孙瓒占据幽州。他们之间勾心斗角,互相混乱兼并。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幽州公孙瓒以讨伐董卓为名南下,欲攻冀州。青州袁绍伐董卓的大军也回驻延津(今河南汲县东)虎视冀州。冀州牧韩馥见两面受到威胁,权衡利弊,最后接受了袁绍所派说客荀谌的建议,归顺袁绍。袁绍兼并冀州后锋芒直指幽州公孙瓒。而当时公孙瓒刚刚大破三十万黄巾军于东光之南,正屯兵般河(今德州、沧州交界一带的枯般河),士气正盛。得知袁绍攻打自己,便上疏汉献帝,历数袁绍十大罪状,请旨举兵讨袁。他亲自率兵三万迎战袁绍,在界桥遭到袁绍先锋官麴义所率“精兵八百,强弩千张”的伏击。公孙瓒大败还营,又被麴义追兵攻破营寨,瓒军散退。初平三年(公元192)公孙瓒为雪旧耻,又派兵攻打袁绍,败于龙溱,于是退守幽州。袁绍派部将崔巨业带兵数万围攻固安不下,乃退军南还。公孙瓒统兵追击,双方战于拒马水(今雄县境内),大破袁绍军,斩杀七八千。公孙瓒乘胜南攻,直至平原(今山东境内)。任命部将田楷为青州刺使,驻守齐地。袁绍派兵与田楷连战二年,双方粮草耗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后汉书?公孙瓒传》)袁绍再派其子袁术为青州刺使,打败田楷,挥军北上攻打公孙瓒。 这期间,公孙瓒已赶走朝廷委任的幽州牧刘虞,全部占踞幽州,“猛志益盛”。他听信当时的民谣:“燕南陲、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励,唯有此中可避世”的说法,认为“鄚州”这个地方正符合童谣所言。于是决定“徙镇”,即把幽州刺使治所移至鄚地。在鄚州城北修建“易京”,又名“高京”。唐代章怀,太子贤所作《后汉书注》记载:“易京故城在今归义(雄县)县南十八里”。具体地址待考。 “易京”城池建筑颇具规模。城内盛修营垒,建楼观数十座,临易河,通辽海。用米汤和泥筑城墙,以铸铁做城门。城内积存军粮三百万觥。又命士兵开垦屯田,以供军粮。公孙瓒自以为所筑的新京城固若金汤,可以高枕无忧。于是终日在城内花天酒地,拥美女,看歌舞。“居于高京,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之门”,专由姬妾待奉。如有书信公文,俱送至城下,由侍女用绳索吊上城墙,送入宫中。又让城中妇女练习大声说话,以便于数百步内“传宣教令”。由于公孙瓒只知在城内骄奢淫逸,疏远了部下和幕僚,无所亲信。以致谋臣猛将“稍有乖散”。而他自己却认为“吾诸营楼露千里,积谷三百万觥,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建安三年(公元l98)秋,袁绍统兵攻打高京,公孙瓒一面派其子公孙续求救于黑山诸帅,一面让部下士卒“筑三重营以自固”。但是,由于袁绍兵攻城甚急,又挖地道直通城内,犹如“神兵天降”,“状若鬼神,鼓角鸣于地中”。(《汉书?公孙瓒传》)公孙瓒还以为是援军到来,带兵出城接应,被袁绍兵截杀,狼狈逃回城中。建安四年(公元199)春,袁绍攻破高京城。公孙瓒自料必死,将其姐妹妻子全都缢死,然后引火自焚。 公孙瓒骄逸丧高京,成为千古笑谈。百多年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为即将到鄚州赴任的好友梁仲通送行时,写了一首歌,重提公孙瓒失高京故事,告诫梁仲通到鄚州任上,记取公孙瓒失败的教训。仅录原文如下: 送将官梁左藏之鄚州 燕南垂,赵北际,其间不合大如励。 至今父老哀公孙,燕土为城铁作门。 城中积谷三百万,猛士如云骄不战。 一朝鼓角鸣地中,帐下美人空掩面。 岂知千骑平时来,笑谈謦欬生风雷。 葛巾羽扇红尘静,投壶雅歌清宴开。 东方健儿虓虎样,涕泣怀恩廉耻将。 彭城老守亦凄然,不见君家雪儿唱。 史朝义兵败鄚州城 中唐以后,北方契丹屡屡入侵。鄚地位处边塞,战略地位日益重要。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置鄚州,辖鄚县、任丘、文安、清苑、唐兴(治在今安新县安州东南)、归义(治在雄县)六县。翌年,唐玄宗即位后,在鄚州置渤海军,屯兵万余以防契丹。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又在鄚州置唐兴军,驻兵六千,属范阳节度使节制。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叛变。当时安禄山官封东平郡王,任云中太守兼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四镇节度使。他倾发所部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地号称二十万大军,起兵于范阳。派大将田承嗣驻守鄚州。又拨给与其联合叛唐的平卢兵马使兼北平太守史思明兵马三千,命其“略定河北”,巩固后方。而后挥军南下。由于河北地区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加之他打着“奉密旨讨杨国忠”的旗号,所以叛军进攻非常顺利,“日行60里”,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各地令守或开城出降,或弃城逃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唐书?安禄山传》),就连唐玄宗也被迫西逃四川。十二月,叛军渡过黄河,攻占东都洛阳。不久,安禄山在洛阳登基,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这时,在其后方,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常山太守颜杲卿及长史袁履谦等起兵反安禄山,河北诸郡纷纷响应,很快有十七郡又重新归附朝廷。安禄山命史思明负责平息河北诸郡,史思明率叛军首先攻打常山。由于颜杲卿等起兵仅八天,“守备未完”,所以常山很快被攻陷,史思明纵兵杀万余人,随后又攻打“河北诸军中不服者”,“所过残灭”。这时,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即位后,调兵遣将讨伐安史叛军。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李光弼为户部尚书,统兵联合讨叛,至德元年(公元756)四月,郭子仪领兵自井陉人河北,在常山与李光弼合兵,此后,朝廷讨伐“安史之乱”的战役陆续在河北展开。 随着战局变化,安史叛军内部因战事不利不断发生自相残杀的内哄。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正月,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山即大燕皇帝位,令史思明自太原归守范阳。十月,郭子仪、李光弼指挥九镇节度使联军,连破安庆绪,围攻邺郡(今邯郸)。安庆绪派薛嵩求救于史思明,并许以让皇帝位。于是,史思明发范阳兵十万救邺。不久攻占魏州(今大名)。乾元二年(公元759)正月,史思明在魏州城北筑坛,自称“大燕王”。上元二年(公元761)三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派部将杀死其父,即大燕皇帝位,改元显至? 宝应元年(公元762)十一月,史朝义兵败,自魏州一路败退至鄚州,与田承嗣合兵,欲固守鄚州。郭子仪、李光弼指挥的九镇节度使联军紧追不舍,围攻鄚州。大将仆固玚为前哨。他命诸将“会兵围鄚,昼夜攻打”。双方鏖兵四旬,史朝义八战八败。至宝应二年(公元763)正月,史朝义再阅精兵,准备决战。这时田承嗣建议:“不如陛下带领精锐退还幽州,统怀仙所部五万精兵再来决战,那样声势更大,可保万全。臣请坚守鄚州,虽官军强盛,不会很快攻下”。史朝义接受了田承嗣的建议,挑选精骑5千,出北门而走。临行前他紧紧握住田承嗣的手,以存亡相托。并顿首流涕地嘱托:“朕阖门百口,母老子幼,今付公矣。”田承嗣信誓旦旦地答应了。不料,史朝义前脚出城门,田承嗣随后即招集诸将商议投降。天明,他派人到城上告诉围城的官兵:“史朝义半夜已走,你们为什么不追贼?仆固玚不相信。田承嗣将史朝义的母亲、妻儿绑到城上。仆固玚始令诸军轻兵追赶。” 史朝义到范阳后,李怀仙的部将李抱忠闭门不纳。史朝义说饿了,李抱忠让他和部下在野外吃了顿饭。史朝义流涕大骂:“田承嗣老奴误我!”于是去良乡拜史思明墓,而后东赴广阳,未被接纳。最后被李怀仙召回渔阳,缢死于幽州城内的一座祠庙之中。李怀仙斩其首级送往长安,又令史朝义的故旧为之收尸安葬。叛逆的下场很是悲惨。 宋辽邦州之战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朝廷对不断人侵的契丹发动反击。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主战场在鄚州、雄州、霸州、高阳、河间一带。 六月,宋太宗御驾亲征。行辕设于真定(今正定)。并命发河北、京东粮草赴北面行营。太宗率大军从真定出发,克易州、汲州、直低幽州(今北京)城下,破辽兵于城北。七月,辽将耶律沙领兵与宋军战于高梁河(北京西直门)。初,宋军胜。后来耶律休哥率军左右夹击宋军,获大胜,追杀宋军30余里,宋太宗仅以身免,幽州解围。十月,辽兵为报围城之仇,与宋军战于满城。开始,辽兵战败,北逃至易州山。后来,耶律休哥整顿兵马再度进攻,宋军败退。十一月,宋关南(今高阳县旧城)破辽兵数万。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战场转移至雄、鄚、益津(今霸县)、高阳一线。十月,辽帝亲征,率兵围瓦桥关(今雄县)。十一月一日,驻鄚州宋军夜袭敌营,被辽兵打败。三日,宋军增援瓦桥关,守关将领张师突围,与辽兵战于关东,被耶律休哥斩杀,余众退入关内。十一月九日,宋军列阵于易水南岸。耶律休哥率精骑渡河袭击宋军,追至鄚州,生俘宋将数名。十一月十日,鄚州宋军与辽兵再战,又败,几乎全军覆没。退守鄚州的诸将立志雪耻,与辽兵战于关南,大获全胜,斩辽兵首级三千余。十七日,辽兵班师北归。十九日,宋追军与辽师再战于鄚州东,不利。辽兵还驻“南京”(今北京)。宋与契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结束。 此后,宋廷为了巩固北境边防在沿边重新修整了雄霸二州及乾宁军(青县)城。在鄚州与雄州间开挖河道以通水运。又在霸州的淤口寨置破虏军。在雄州的新镇置平戌军。双方战事持续了十余年。 靖难军血洗雄鄚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将其他诸子分封各地为王。以巩固自已的统治。由于太子朱标早死,又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改号建文。称太祖有遗诏,“诸王临国中勿得入京师”。六月,燕王朱棣欲赴京都奔丧,“诏止之”。诸王见新皇帝不准赴京都奔丧,“皆不悦”。难免有些抱怨的言论。但“流言煽动闻于朝廷”。于是建文帝采纳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的建议,“以次削藩”。先废掉周王朱肃。又陆续以种种罪名废掉湘工朱柏,代王朱桂,齐工朱樽,岷王朱梗。只是由于惧怕燕王朱棣兵多权重,势力强大,没敢对他下手。不过,委派工部右侍郎张冕署理北平布政使司事,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并付以密旨暗中监视燕王。 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燕王杀掉张冕、谢贵、张信,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北平,号其众为“靖难之师”,同时打出朱元璋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书诸王“统领镇兵共同讨平奸恶”(百姓俗称“燕王扫北”)。 “靖难之师”起兵后势如破竹,很快攻临通州、蓟州(今天津蓟县)、遵化、密云。接着又攻陷居庸关、怀来,打开了通往山后的大门,山后诸州相继而下。 朝廷闻燕王起兵惊恐万分,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师讨燕”。八月,耿炳文到达真定,在滹沱河南北分设两座大营。又命都督徐凯驻军河间,都指挥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官率九千人驻雄县。这时,燕王率靖难军已移驻白沟。八月十五日夜,燕王领兵渡白沟河围攻雄州,全歼守军。进城后杀戮三天,屠雄州城。十七日,潘忠、杨松自鄚州援救雄州被燕王伏兵擒获。靖难军乘势攻陷鄚州,又是一场杀戮掠夺,而后还住白沟。八月二十五日,燕王指挥靖难军与耿炳文所率征虏军战于滹沱河,耿炳文兵败,退守真定。朝廷召回耿炳文,拜李景隆为大将军以代耿。 九月,李景隆调各路兵马并收集耿炳文余部,合兵50万进驻河间,攻打靖难军,一度越过卢沟桥围攻北平。十一月,燕王回师大败李景隆,李退保德州。此后,双方经数年征战,至1402年,靖难军攻陷南京,废建文帝。朱棣坐了皇帝,于1403年改号永乐。 经过这场靖难之役,饱受战乱涂炭的河北大地更是疮痍满目。许多城池颓废,农村十室九空,这才引发了明永乐年间向河北、京畿的大移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