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田教案 |
释义 | 古田教案是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发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的一场教案。当天,古田斋教教徒袭击了其时正于古田华山上避暑的英国传教士史荦伯及其妻儿和随行的其他女性教士,死伤十余人,焚毁房屋两栋。在中国教会历史上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发生于1870年的天津教案。 事件简介古田教案遇害者的公墓,位于福州仓山 古田教案(英文:Kucheng massacre)是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895年8月1日)发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的一场教案。古田教案是义和团起义前(1899 - 1901年)中国人攻击西方人的最严重的冲突事件。 事件背景1892年,江西赣州人刘祥兴以钉秤补碗为生来古田创立斋教会。 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的斋教与外国基督教会之间的矛盾远不如满清当局与底层百姓之间的仇恨激烈。根据《古田县志》记载,当时“厥后风气渐开,信教自由,猜嫌既泯,情感遂深。历今年久,民教相安,鲜有交涉事件。” 事件经过1892年,刘祥兴、柳阿七在福建古田创立斋会,三年中发展会众三千余人。1895年,刘祥兴等以抗税为号召,酝酿发动起义,被古田英美传教士侦知,英美驻福州领事根据传教士的情报,向闽浙总督边宝泉告警。边宝泉立即派兵前往镇压。刘祥兴被迫提前行动,动员斋会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告密的外国传教士。8月1日,三百多名斋会会众向古田英美传教士聚居区花山进发,围攻教会修养院,杀死英国传教士史荦伯夫妇等11人,伤5人﹐焚房2幢。斋教会的暴乱爆发于1895年8月1日。根据参事者的供述,举事前制定的方案有三:其一,攻打古田县城;其二,攻打安樟村富户;其三,攻打华山外国教士。 但从攻打华山的情况来看,原先出发时浩浩荡荡二三百人,真正行进到华山时,仅剩百余人,发起进攻时,实际袭击的才十来人,在外接应或附合助势的也才三十多人,其余多畏惧入山林等候。 古田教案的五名主要遇难者,左二与左三为史荦伯夫妇 古田教案仅幸存五人,其中有两个是史荦伯的孩子:一个摔断了一边膝盖,另一个被戳瞎了一只眼睛。 事件后续教案发生后,在华洋人无不忿恨指责。上海、天津、汉口、福州、厦门、香港等地洋人还集会商讨对策,希望在舆论上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并促成英、美两国外务部门对清政府展开交涉。这次教案伤亡者大多为英国人,只有1名美籍女教士受轻伤。因此,教案使中英关系面临严峻局面,中英交涉为世人所瞩目。 六月十四日,总理衙门电告驻英公使龚照瑗,正式将教案经过告知英国外务部。消息在英国传开后,英国人甚为忿恨。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NicholasO'Conor)电请拨派军舰赴闽。十八日,英国首相沙力士玻璃(Salisobury)表明了英国政府的立场,要求:清政府将古田县杀害洋人凶手严拿惩办,勿许漏网;并请清政府极力保护外国教士;决定派驻福州领事前往闹事地方查办,且要清政府派兵护送。二十七日,英国外务部在下议院重申此立场:“务要俟拿到凶手惩办之后,方可商议赔款。”(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电稿”二十一。) 当时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失败,国人仇外情绪强烈,各地教案纷起,四川尤其厉害。英、美、法公使一面联衔抗议,一面联络兵船开抵长江,以示威胁,清政府正穷于应付,而此时又发生更大的古田教案,更使清政府在交涉中处于不利地位。六月十五日,光绪皇帝下谕旨:“此案情节较重,该将军等务当派兵将凶犯严拿,务获按律惩办;其余各处教堂寓所,并著严饬地方营、县各官妥为保护,毋再生事为要。”((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三)。)这样,中英双方在严惩凶手上取得一致,交涉进展顺利。而美国仅有轻微波及,虽表示:“中美交厚,决不附英作难。”(王彦威辑:《清季外交档案》卷117。)实际上仍派领事与海军军官会同英领事到地方查办,对中方施加压力。 六月下旬,凶犯部分捕获,英、美领事等人于二十六日在通商局提调朱守及副将朱必成带兵护送下到达古田。为在交涉中取得更有利地位,二十九日,欧格纳即据领事报告向总理衙门恫吓:“本大臣相应请贵王大臣立即电饬该省,俾该领事官得以自便查办此案;并饬于讯问此案人犯之时,应由该领事官观审。又请贵王大臣电饬该省,委一道员或一品级较大之员,会同该领事官查办一切。以上所请各节,如不立即照办,本大臣必饬两领事官即回,倘有他故,其责归于贵国国家承管。”((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三)。) 总理衙门此时已如惊弓之鸟,乃一一如其所请。既允领事官观审,又派通商局提调朱守与之会办。至七月初五,在清政府严厉搜捕下,有60多名凶犯落网,欧格讷态度也转为温和,允许迅速结案。八月初,有近百人被捕。审讯在英、美领事观审下进行,共供出滋事犯20余名,中有7人已被饬即行正法。八月初八,欧格讷在总理衙门表示:“古田案内首犯七人已就地正法,其余六人亦应定拟死罪。但其中情有可原者,虽定罪仍可宽减,不必多杀。”((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三)。) 中方正依此办理,而英领事却不予合作,开列案犯达200多人,要求惩办。尽管如此,中方在交涉过程中仍步步迁就英、美领事的非分要求。直到十月中旬,英、美领事对惩凶始无异词。最后判决如下:“刘祥兴,郑淮(郑九九)、杜朱衣、柳久速……共二十五名,或为主谋,或放火杀人,或抢掠情凶,与未到华山之匪首张涛一名,均属罪无可恕,业饬一并就地正法;又陈棕泽…… 共十七名,或攫取赃物,或在场附和助势,情节稍轻,拟于死罪上酌减,发极边足四千里充军。……周良田、连孔方、戴昌拔三名,均系在外接赃,拟匀发闽省各县永远监禁;又叶阿囊一名系临时畏惧躲避,拟监禁十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三)。) 由于英、美领事在交涉中无理挟制,中国方面被杀人数多达25人,另有20人遭严惩。然而英、美领事并未就此了结,在议赔问题上又横生节枝,得寸进尺,怂恿暂理英使宝克乐及新任英使窦纳乐(C.M.Donald)大肆挑剔,对一些曾参与教案的民众仍不放过,致使议赔事迟迟未能解决。 英国政府认为,这一影响中英关系的教案一直迁延未决将产生不良后果,指示驻华大使迅速结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初三,英使照会总理衙门:“兹准本国外务大臣来电,以该教会不肯受赔等因,准此,相应照会贵大臣查照,此案即可了结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二)。)因此,古田教案成为福建教案史上罕见的、造成重大损失而没有经济赔偿的教案。 事件影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随着西方传教士的登陆和涌进,中国人民的反洋教运动也逐步兴起。1895年的古田教案就是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中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近代福建案情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教案。本文根据各种有关文献和档案资料,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试图对古田教案的来龙去脉做比较全面、深入的审视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使人们对该事件乃至对近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予以更多的关注,且有更客观、公正的认识和理解。文中介绍了英国圣公会在福建和古田的拓展历程及其所引发的先期教案,阐述了关键人物史荦伯个人的传教活动与影响,叙述了华山惨案发生的经过,分析了古田教案前夕的特定背景和机缘、特别是教会、斋会、地方政府三者之间的对抗与互动,由此说明古田教案的发生是一种偶然中之必然,它是近代中国人民藉秘密会社的形式而展开的反清反洋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本文也详述了华山惨案发生后中外各方围绕案件审理、调查、议结而展开的较量、博弈与折衷、妥协,揭露了西方列强恃强凌弱的侵略本质,阐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肯定了在具体问题上福建有关地方官员据理力争的节气和灵活斡旋的智慧。 相关注解Ian Welch,《Letters and Press Reports Relating to the Massacre of Eleven British Missionaries at Huashan, Fujian Province, China, 1 August 1895》,2006。 《纽厄尔报告》(1895年),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外交关系文书》,华盛顿,1896年,第178页。 《古田县志》卷三。 《古田调查委员会的报告》,1895年10月4日《北华捷报》。 陈增辉、陈善榜:《1957-1960年古田教案口头调查资料》,未刊稿本,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藏。 《教务教案档》第5辑(四),第2026页。 《The Church Missionary Gleaner》,1895年10月,第150-151页 《The Weekly Times》,(墨尔本),1895年8月10日。 Ian Welch,《Letters and Press Reports Relating to the Massacre of Eleven British Missionaries at Huashan, Fujian Province, China, 1 August 1895》,2006。 《Victims Were Tortured》,《纽约时报》,1895年8月5日。 谢必震,《古田教案起因新探》,福建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