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罗马七大奇观
释义

万神殿、引水渠、阿皮亚古道、卡拉卡拉浴场、图拉真市场、大竞技场和斗兽场,并称"古罗马七大奇观"。缔造这些杰作的伟人,把奇思妙想变成了人类的丰功伟绩。在这些梦想家中,既有雄心勃勃的罗马皇帝,如哈德良,也有匠心独具的工程师,如阿波罗多罗斯。

七大奇观

罗马,史上最伟大的古典名城之一。在你读过《古罗马七大奇观》之后,一定会为他们高超的工程造诣而惊叹不已。

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已成为世界之都。在那些美轮美奂、极尽奢华的建筑物旁边,出现许多带有明显市政用途的新奇建筑,如道路和引水渠等。它们令罗马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古典名城之一,令罗马帝国成为一座巨大的纪念牌,充分展现其建筑师的非凡才华。通过对七大奇观背后的罗马皇帝、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想法展开调查。

万神殿

神殿概况

如果你是拉斐尔的崇拜者,那么肯定希望去他的墓前伫立一会儿。去万神庙吧,他在那里长眠不醒。1520年4月6日,年仅三十七岁的拉斐尔去世了。当他预感到死神一步步朝他走近时,低声向周围的人表达了在万神庙里安息的愿望。如今,他的墓设在庙内第五个壁龛和第七个壁龛之间,这是大师自选的位置,因为每天最后一缕阳光吻的就是这里。墓前的巨石圣母雕像是由他的学生罗伦佐道完成的。伟大的天才艺术家曾被教皇任命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最主要建筑师,并拥有罗马周围十六公里范围内所有建筑和古迹的绝对自由处理权。拉斐尔十分崇尚希腊古典艺术风格,这在他的《雅典学院》一画中已得到了充分的阐明,艺术家最后选择于肴腊风格的万神庙内长眠更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

Pantheon一词为肴腊文,意思是“所有的神”,在古希腊,用来供奉宇宙诸神的庙宇称为万神庙。这座万神庙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建筑。它的前身是杰出的阿格里凰于公元前27年至公元前25年督建的,为一座呈三角形的建筑,阿格里凰欲将它奉献给岳父奥古斯都皇帝,被后者拒绝之后,万神庙就成了供奉众神的地方。118年至125年,在原来的地址上,狂热的希腊文明追崇者哈德良皇帝亲自设计并督建了这座不配的建筑。609年,拜占庭皇帝福加将万神庙赠送给了教皇博尼法乔四世,教皇将其改为教堂,用来供奉圣母玛利亚和为主献身的殉难者们。

神殿大圆柱

万神殿是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这座神庙非常奇特,正面最外部并排8根圆柱构成一个横向的长方形建筑,就等于是万神庙的前廊,前廊的正面上方是个等腰三角形,形成前廊的人字形屋脊。前廊的后面才是圆形的万神庙。前廊的风格完全属于希腊式,而后面的圆形建筑则是典型的罗马风格,整个万神庙将这两种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独特的建筑。据说,这一建筑很可能是哈德良皇帝(76~138年)亲自设计的。这位皇帝是古罗马帝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既是军事家、政治家、旅行家,又是诗人和建筑师,正因为是建筑师和旅行家,所以才有可能设计出这么一种将两种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的特殊建筑。同时,这一建筑也十分典型地说明了,罗马人是如何借用希腊风格来丰富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万神庙的16根大圆柱,都有柱基和柱头,圆柱的柱围达4.5米,高达12.5米。圆柱为玫瑰色和白色花岗石做成,与后面红砖筑成的圆形主体建筑的色彩十分协调。这16根圆柱形成的前廊,横向宽达33.1米,前后深度为15.5米。圆柱上方三角山墙下横梁上有一行大字:“奥古斯都之婿、第三任总督马·阿格里帕所建”。这位阿格里帕约活了50岁,死于公元前12年,而据一位法国建筑家1892年的研究确认,万神庙所用砖石等均属于公元120~125年的建筑材料,这显然与哈德良皇帝所建之说相符,但建筑物上却明明白白写着是死于公元前的阿格里帕所建,前后错了100多年。事实窨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万神庙最早确实由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前25年建造的,用以供奉朱庇特、阿波罗、战神等神祗,因而称为Pantheon(万神庙)。这是个希腊词,也可以译为“泛神庙”,即什么神都供奉。当时罗马盛行的是多神教。因而供奉众神。但是,到了公元80年,罗马发生一声全市性大火,万神庙也未能幸免于难。

后虽经修复,但到哈德良皇帝执政时又遭到破坏,于是,这位皇帝在公元120年下令重建万神庙,并可能亲自设计,到公元125年才最后建成。但是,这位皇帝从来不在他建造的建筑物上刻自己的姓名,于是便在新建成的万神庙上仍旧刻上系阿格里帕所建。

神殿内部

万神殿内部完全是圆形,地面是圆的,由地面向上,竖墙由下向上逐渐向里收缩,墙和顶连为一体,也是一个圆,像一个硕大的篮球从正中切开后扣在那里。四周没有一个窗户,除去进口外,再无一个门,顶部是一个直径8.92米的天窗,是室内光线的唯一来源。虽然仅有这一光源,由于天窗朝天,所以室内光线十分充足。人们进入之后所以感到十分和谐而又宏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它的结构比例十分简单:它的圆形地面的直径与整个建筑的内部高度完全相等,均为43.4米,圆穹形屋顶自然地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美的球体与地面相接。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它的内部下半部是圆鼓形的,圆鼓形墙壁上顺序排列着两层突出的檐口,上层檐口上是拱顶,拱顶由凹入式平顶镶板连接而成,镶板下部宽,上部窗,形成圆穹形屋顶,整个室内没有一根主柱和横梁。圆穹形屋顶正中即是那个光线进入的圆形天窗,天窗的边沿是铜的。据记载,这个天窗上而原有一个直径稍大一点的铜盖,以防雨进入室内,公元663年被拜占廷皇帝科斯坦泰二世(630~668年)抓掉,第90届教皇雷高里奥三世(731~741在位)于735年命令加了一个铝盖。万神庙直径达43.4米的这一圆穹,一直是世界最大无梁圆拱,直到1960年罗马建立起直径100米的体育馆圆顶后,这一纪录才被打破。

建筑技术

万神庙的设计不仅在美学上是第一流的,从建筑技术上说也是一流的。这一建筑从地基到圆屋顶,包含有极其繁杂的铺助拱结构,建造时用拱形支架在内部支撑,由下而上建造。建筑材料有砖、凝灰石、浮石、大理石等等,重的材料用于底层,上层则用较轻的材料。由下向上,不仅建筑材料由重减轻,而且墙的厚度也由下而上逐渐减薄。基础部分的墙体厚度达5.9米,顶部则逐渐减速到只有1.5米。这样复杂的工程,其设计及其计算需要多么复杂高深的知识是可想而知的。正由于这一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上达到如此先进的程度,所以历经近2000年后仍然基本完好,无需结构性修复。在古罗马人如此深奥的学识和技巧面前,令人不能不肃然起敬。

神殿辉煌

万神庙最初设计建筑是为了供奉诸神,但是,在近2000年的历程中,它的功能变过好多次。公元609年,它被改为供奉圣母和所有殉教者神灵的地方,后来又被改为教堂。但最终还是恢复了原来的功能,很多名人的墓便设在这里。意大利统一后,万神庙被作为意大利王族的陵墓,其中埃玛努埃尔二世和翁贝托一世及他们的王后就埋在这里。不过,在这里,最吸引人的是那些艺术名人的陵墓。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的陵墓就在庙左侧第二、第三小庙堂之间。拉斐尔不仅是画家,而且是建筑师,曾被第217届教皇莱奥内十世(1513~1521年在位)任命为梵蒂冈新圣彼得教堂的首席建筑师。他曾以极大的精力研究古代建筑遗迹,对万神庙的建筑极为着迷,临终之际表示希望死后能长眠于万神庙内。1520年4月6日,拉斐尔在他37岁生日当天,被一种急病夺去了性命,其好友洛伦泽托根据他的遗愿将他安葬于此,上刻巨石圣母雕像。此后几个世纪里,无人知道拉斐尔安眠于此,直到1883年才被人发现。拉斐尔生前有一个未婚妻,名叫玛丽亚·比埃诺,是他的庇护人比比埃诺急病而死,拉斐尔后悔莫及,抱憾终生。因此,他生前即要求将她姓名刻在他的墓碑左侧,以示对她的恋念。另外,拉斐尔的两名得意门生德尔瓦卡、达乌迪内以及同代画家巴·贝鲁齐的墓也在这里。

神殿命运

像众多古罗马的建筑一样,万神庙也是灾难多多。本来它是供奉众神的处所,天主教在罗马原是非法的,传教士曾受到迫害,但颁布米兰敕令合法化后,天主教反过来竟将万神庙关闭。外族入侵时,万神庙又遭到多次劫掠和破坏。公元608年,拜占廷皇帝福卡将万神庙赠给第67届教皇博尼法乔四世(608~615年在位),次年即被改为供奉圣母的场所。文艺复兴运动初期,一名教皇竟命令将万神庙大厅入口处的铜制装饰剥下,用于制造圣彼得教堂内祭坛上的华盖和圣天使古堡的大炮。第237届教皇亚历山德罗七世(1655~1667年在位)又命令将万神庙的古罗马铜钟拆除,后来贝尔尼尼(1598~1680年)在万神庙另装了两个铜钟,1883年又被拆除。所有这些,对这这座完美的建筑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破坏,令人惋惜!

现在,在座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成为游客前来参观的重要场,也是很多研究人员观摩、研究的对象,因为它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价值确实独特。当然,这座建筑也成为意大利人、尤其是罗马人的骄傲。

感受万神庙

万神庙从外部,特别是从侧面看,显得朴素甚至过于笨重,在庄严在透出几分拙气说得俗一点,它像个大堡垒,实实在在在蹲在地上。但一进入那精美的三角形廊门,你就会立刻被它的宏伟壮观所征服。尤其当一束阳光从顶端的圆孔内射下来,沿着越来越宽阔的光柱,直洒到地上深红的大理石上,你会觉得这仿佛是个从宏大的宇宙之外飞来的一块圣洁之地。厅内明暗相接,阳光在一块块地板上缓缓移动,光和影的交叉像是要向这里倾诉外面世界的秘密。中午,乳白色的日光淋漓直泻,洒在光洁如玉的地面上,大理石立即反射出更柔和的、照亮神龛一角的光。你在拉斐尔的墓前站定,你知道,所有在这里凝视过巨石圣母的人都与你有同样的崇敬,所有在这里怀念过他的人的祈祷会一直飞升上去,融入外面世界的蓝天白云之中。

如果你与万神庙有缘,那么看见过它顶端的如金环一般的日光之后,也许还能看到夏日的雷阵雨给它带来的魔力。雷声轰鸣之后,密集的雨点直落下来,只一会儿,晶莹的大理石地面上便积起浅浅的水洼,于是那些亭亭玉立的彩色圆柱便像美人一样在清澈的水光中时隐时现,仪态万方。如果你有耐心一直待在那里,不一会儿,一道强光就会再从顶上倾注下来,水影里的圆柱竟消失了。你走也万神庙,穿越它前头的圆形小广场,回头望去,一道彩虹正横卧在它巨大的圆顶上,使万神庙更像一个奇迹般的天外飞来之物。

引水渠

最早的公共饮用水系统

关于最早的水处理的知识,在梵文医术和埃及碑文中就有记载。埃及发掘的有关澄清液体(水和酒)装置的描述,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过滤、澄清等净化水已有近千年历史。

最早的公共饮用水系统首推古罗马的公共供水渠。

现代的公共饮用水系统却是从英国、德国开始的。John Snow于1855年首先通过对伦敦水污染和流行疾病的研究,确认了供水是传播疾病的根源。此时疾病的细菌学说尚未建立。

引水渠是古代文明使用的引水工具之一。古罗马是现存引水渠使用最为广泛的文明。第一条古罗马建的饮水渠是暗渠,全长16公里,建造时间是公元前310年。公元前144年建设了第一条引水明渠,全长90公里,其中空架桥部分长度为16公里。古罗马建设了超过10条引水渠,每天可供应14万吨水。部分渠道仍在发挥作用。它们输送水到城市喷泉。

图片为西班牙段的古罗马饮水渠遗迹

古罗马的供水系统

引水渠是古代文明使用的引水工具之一。古罗马是现存引水渠使用最为广泛的文明。第一条古罗马建的饮水渠是暗渠,全长16公里,建造时间是公元前310年。公元前144年建设了第一条引水明渠,全长90公里,其中空架桥部分长度为16公里。古罗马建设了超过10条引水渠,每天可供应14万吨水。部分渠道仍在发挥作用。它们输送水到城市喷泉。

阿皮亚古道

罗马,位于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的中心。与以往所见的古城不同的是,它还拥有庞大的道路系统,从罗马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史上的第一条罗马大道是阿皮亚古道,由罗马执政官阿皮乌斯克劳狄于公元前312年下令修建。这条道路堪称罗马筑路技术的典范,全长29万公里的罗马道路均沿用此项技术。一小层石头用灰泥抹缝后,构成坚实的地基。灰泥上填满沙砾,然后用石板铺就路面。据《Preoccupies》的记载,用多边形石板铺成的阿皮亚古道看上去非常精密细致,"根本不象是出自人类之手,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阿皮亚古道将罗马与南意大利连接起来,是通往希腊和东方的主干道。全长350英里的阿皮亚古道,仍有部分保存至今,依然维持原样。在罗马时期,罪犯会被钉死在道路两侧。当斯巴达克斯起义被镇压之后,曾一次钉死过6,000多人。200公里长的道路两侧,每隔70米就树着一个十字架。如今,罗马富人的墓地仍排列在这条古老的石头路的沿线。

卡拉卡拉浴场

为什么罗马人都离不开这种浴场呢?研究卡拉卡拉浴场,可以找到答案。这些浴场是由卡拉卡拉皇帝于公元 200 年左右下令建造的,如今所有的罗马式浴场都是以它们作为原型。它们还是世上最大的浴场之一,可容纳 1,600 人。在巨大的圆屋顶下,设有游泳池、桑拿池和冷水池,周围布满珍奇的植物、精致的雕刻和巧夺天工的镶嵌图案。温水浴室是所有浴室中最大的,长 170 英尺,拱顶高度为 125 英尺。浴场的供暖采用火炕供暖系统,这是罗马人一项独特的发明,利用热水来给地板加热。除了温度各异、用途不同的浴室之外,浴场内还设有图书馆、健身房、花园和会议室,全都配有精美的壁画作为装饰。浴场是罗马人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乞丐还是皇帝,都会频频光顾。

大竞技场原名“弗拉维奥露天剧场”。其地基原是古罗马帝国有名的暴君尼禄皇帝的金宫中的一个小湖。公元72年,维斯帕西安皇帝开始兴建,至公元80年由蒂托皇帝完成,历时八年之久。由于修建竞技场的两个皇帝以及后来完成竞技场最后一层建筑的皇帝都属于弗拉维奥家族,即弗拉维奥皇朝时期,故称“弗拉维奥露天剧场”。

图拉真市场

图拉真于公元107年开始建造广场,以纪念他于公元101至102年及105至106年间对达契亚(今日的罗马尼亚)的征服。他的新广场至今都是最具野心的想法,巨大的露天场所中央有一尊君主骑在马背上的雕像,还有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基督教堂,及两座宽敞的图书馆。今日把守着废墟的是图拉真纵队,他们曾站立于两座图书馆之间。30米(98英尺)高的螺旋形廊柱上详细记载了自罗马人准备出战至达契亚人被逐出家园的这段历史。从平台和图书馆向外看,可以看到精巧的浮雕模型,但是从平地上就很难看到全貌了。如果你想看到全貌,可以站在Museo della Civiltà Romana向外看。市场构成复杂,它位于广场的正后方。广场很可能是由阿波洛道鲁斯所设计,古罗马的广场相当于现代的购物中心。在广场上,大约有150家商店,出售一切,包括从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到水果、鲜鱼和鲜花。失业救济金也是在这里发放的。这里还有一个向罗马人免费发放谷物的政策,这是共和党的政治家们为了争取选票,阻止社会不安分子在饥荒时期闹事的一种方法

大竞技场

古罗马大竞技场外观呈正圆形,俯瞰实为椭圆形。整个建筑物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均用淡黄色大理石砌成。可容纳观众8.7万人。围墙共分四层,一、二、三、层均有半露圆柱装饰。第一层的圆柱为粗犷质朴的多古斯式,第二层圆柱为优美雅致的爱奥尼亚式,第三层圆柱为雕饰华丽的柯林斯式。每两根半露圆柱之间为一长方形拱门,一、二、三层共计80个拱门。第四层外层表面装饰教简单,由长方形窗户和长方形半露方柱构成。在该层的2/3高处,设有等距离的支架,供举行盛会时,固定圆顶上方的天篷,为观众遮阳。据说,在古代的时候,第二、三层每个拱门洞中有大理石人物雕像一尊作为装饰,其姿态各异,英武豪俊,使建筑显得既宏伟又不失灵秀,既凝重而又空灵。整体建筑看上去颇象一座现代化的圆形运动场。

大竞技场原名“弗拉维奥露天剧场”。其地基原是古罗马帝国有名的暴君尼禄皇帝的金宫中的一个小湖。公元72年,维斯帕西安皇帝开始兴建,至公元80年由蒂托皇帝完成,历时八年之久。由于修建竞技场的两个皇帝以及后来完成竞技场最后一层建筑的皇帝都属于弗拉维奥家族,即弗拉维奥皇朝时期,故称“弗拉维奥露天剧场”。

斗兽场

概述

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从外观上看,它成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围墙共分四层,前三层均有柱式装饰,依次为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也就是上周在古代雅典看到的三种柱式

作用

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的,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流氓们看角斗而造。

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个奇迹。

规模

斗兽场平面式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古罗马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斗兽场长轴188m,短轴156m,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m,短轴54m。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坐的。荣誉席比“表演区”高5m多,下层观众席位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m多的高差,社会上层的安全措施很严密。最上一层观众席背靠着外立面的墙。观众席总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很好。

建造

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维安竞技场。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家族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韦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在尼禄自杀后的一年中,罗马又经历了三个短命皇帝的失败的统治,韦斯帕西恩随后坐上了皇位。那时尼禄并未被遗忘;他所吞噬的广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经激起民愤。因此,当韦斯帕西恩决定填平那属于尼禄的豪华金色宫殿的人工湖.将其变成公共娱乐场所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材料

这个用石头建起的罗马斗兽场(长188米;宽156米;高57米),由石灰华(10万立方米,采自提维里附近的采石场,通过一条特殊的马路运至罗马)构成,它是罗马最大的环形竞技场了。人们相信大约300吨的铁被用来制造将石头连接起来的抓钩。

外部

从外部看,这座罗马斗兽场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最高的第4层是顶阁。这3层拱廊中的石柱根据经典的标准分别设计(由地面开始,多利安式样,爱奥尼亚式样和科林斯式样)。在第4层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是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剧场的遮阳帆布,皇家舰队的水兵们负责把它撑起以帮助观众避暑,避雨和防寒,这样一来大斗兽场便成为一座1世纪的透明园顶竞技场。

结构

罗马斗兽场能容纳的观众大约5万人。共有3层座位;下层,中层及上层,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准备的:女人,奴隶和穷人。但即使在其他层,座位也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安排的:皇室成员和守望圣火的贞女们拥有的、特殊的包厢。身着白色红边长袍的元老们坐在同一层的“唱诗席”中;然后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职业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学者和教师,以及国外的高僧等。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涌进和涌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的疏散(据说这里只需十分钟就可以被清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