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HIFI音响 |
释义 | Hi-Fi是英语High-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高保真”,其定义是: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那么什么样的音响器材的重放声音才是Hi-Fi呢?迄今为止仍难以作出确切的结论。音响界的专业人士借助于各类仪器,通过各种手段,检测出各种指标来决定器材Hi-Fi的程度,而音响发烧友则往往通过自己的耳朵去判断器材是否达到心目中的Hi-Fi。判别重放声音高保真程度的高低,不仅需要有性能优良的器材和软件,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听音环境。因此,如何正确衡量音响器材的Hi-Fi程度,还存在着客观测试和主观评价的差别。 什么样的音响才是好音响(只听片段音乐容易见树不见林 贝多芬交响曲是最佳测试片 卡拉扬的1961/62年版最好 命无法改变,运却可以自已掌握 弦乐群要像潮水般涌来 合唱交响曲第一乐章就要您中箭落马) 家庭影院与HIFI音响的区别(从定义上的区别 侧重点的区别 AV功放代替Hi-Fi功放会有什么不足) 音响器材究竟要拥有哪些要素?(音质与音色 高、中、低歌频段量感的分布和控制力 音场表现 透明度与分析力 结像力与形体感 乐器和人声的大小比率 活生感 整体平衡性 空间感 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 细节再生) Hi-Fi简介正确发音[hai][fai] Hi-Fi=高保真,发烧友口中的Hi-Fi系统一般指技术指标较高音响器材。Hi-Fi上无止境。 Hi-Fi音响系统从结构上可分为一体式、套装式及组合式。一体式的音响系统是将各种功能的器材和扬声器组装在一个机箱内,不可以随意拆开,此类机器一般为低档普及型机器。套装式音响系统是由生产商设计,将各种器材单搭配成套,各个单元之间可以拆开。音响组合则是根据个人的爱好选择各种型号的器材,进行自由组合。 音响系统主要由听觉系统(人的耳朵)、硬件系统(器材)、软件系统(信号源)及听音环境组成。 音源是指将音源软件中的磁信号或数字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器材,它主要包括DVD、S-VCD、VCD、CD、调谐器、卡座及高保真录像机等。 功率放大器主要是将音源器材输入的较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后产生足够大的电流去推动扬声器进行声音的重放。 音箱是一套音响器材的喉舌,音源软件最终的声音依靠音箱来表现,音响器材重放声的优劣完全靠音箱去表达,因此音箱在音响器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什么样的音响才是好音响能够有什么表现的音响器材才是好音响器材?在此,摒除大部份好音的复杂定义,将复杂的事情单纯化,而只取一种表现。那就是:能够随便唱就随便好听的音响才是真正的好音响器材。说得更明白些:如果您的音响系统很挑片,只有唱少数几张CD才好听,而唱大部份的CD都不好听时,那一定不是好音响系统,因为它偏(Bias)得很厉害。反之,如果您的音响系统随便唱大部份的CD都觉得顺耳好听(严格挑出杰出的录音另当别论),那就代表着您的音响系统声音很平衡,对各种类型的音乐、各种的录音都能够接受,而且有相当水平的表现能力。 只听片段音乐容易见树不见林很多音响迷在追求完美音响效果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自己而见树不见林。他们拼命去追求某个人的声音表现、三角铁的清脆或电贝斯的强烈冲击等等单一的音响效果。久而久之,就好像被遮住左右二边视线的马,只能听从马夫(可能是媒体或某些朋友)的鞭策、被人控制着往一定的方向走去。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条窄窄的路,殊不知路二边竟然是无限宽阔的美景。 老实说,大部份的音响迷在同好面前「秀」音响时,基于时间以及事实的需要,都会挑一些特殊的音响片段播放,以凸显其音响效果的惊人,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样的音响文化也养成了音响迷忽略音乐「整体平衡性」的习惯,以至于造成我前面所说,只能唱几张他们所认为的好录音。没错,真正杰出的录音永远是少数,但是在一般水平之上的录音却很多。只要是在一般水平之上的录音,都已经足以让音响迷享受到非常美好的音响效果。 以我自己为例,当在家为自己的享受而听音乐时,我很少会拿那些刺激的音乐片段来听,而是放一张CD从头到尾听完。此时,我不会刻意去听某些片段的音响表现,而是浸淫在音乐整体平衡感所带给我的感动中。例如我在写器材评论时,很少会用贝多芬的交响乐来做左证,事实上贝多芬的交响乐却是音响迷测试音响的最佳测试片。 贝多芬交响曲是最佳测试片这话怎说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贝多芬是个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里充满着平衡对称的美感。听他的交响曲,无论是最底部的基础或最顶部的尖端,所有的乐器音响效果都充满平衡感,那是一种饱满稳重的平衡感,包括弦乐群亦然。再者,贝多芬音乐有一项特质,那就是「突强」的表现。在乐曲中,您经常会听到平和的音乐突然像峰值般跳起来,制造出强弱对比。这种突强的特质考验着器材的瞬时反应、强弱对比与速度感。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如果觉得死气沉沉,不是指挥乐团差劲就是音响烂。 最后,贝多芬交响曲的乐曲结构非常清晰有条理,您应该很有机会听到很好的定位感、层次感、解析力等等「音响二十要」表现。假若您听到的是一团糊、而不是整体雄浑圆融的音乐中带着乐器清楚的个别特性,那当然是糟蹋了贝多芬的苦心。同时,我也可以说您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贝多芬的音乐为什么伟大。 卡拉扬的1961/62年版最好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说:你不要光说不綀,干脆举几个清楚的例子让我们来验证。当然,我要举例来验证我的看法。我想,就以大家可能都会有的贝多芬九大交响曲为例。在此,我所选择的版本是卡拉扬1961/62年间指挥柏林爱乐所录下的版本(我举例的是五张一套版)。 卡拉扬一生总共录下四全套贝多芬九大,分别在50年代为EMI录下一套,60、70、80年代为DGG录下三套。其中1961/62年间这套是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所录制的,由DG著名的录音师Gunter Hermanns操刀。在这四套中,也就是这套被公认为是卡拉扬最好的一套贝多芬九大,不论是诠释或录音皆然。 以诠释的观点来看,这套贝多芬九大充满精力,动态幅度宽广,强弱对比鲜明,展现出既平衡又饱酝动力、既想挣脱束缚又制约于古典框框的特质,与贝多芬的性格极为契合。就音响效果而言,庞大厚实的弦乐群、温润的木管光泽、雄壮的铜管以及结实的定音鼓交织成极紧密又实体的音响块状移动。尤其是第九号交响曲合唱更是音响系统的极大考验,庞大的管弦乐驱动力以及合唱团的大音压往往摧毁了输出功率不够的扩大机以及体积不大的喇叭,使得贝多芬这首伟大的作品几乎很少在音迷家中再现原貌。在此我可以很不客气的说,除非曾经去过音响效果很好的音乐厅,聆听过高水平的指挥与乐团演奏,否则大部分音响迷对于「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感动仅止于「想象」而已。 命无法改变,运却可以自已掌握基于这样的事实,以前LP时代,由于刻片技术的限制,唱片的沟纹无法做太大富度的摆动,而对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做了极大的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卡拉扬在晚年还要以数字方式录下最后一次贝多芬九大的原因之一。进入CD时代,讯源动态范围的问题大致上解决了,扩大机与喇叭有都有能够应付贝多芬九大的能力。问题是,不是每一个音响迷都买得起大功率后级与大体积喇叭。更要命的是,很多音响迷不了解古典时期交响乐音响效果的特质:高频段不会太亮,应该是稍暗:中频段与低频段要够饱满够稳固;弦乐群的进行应该像潮水涌来,而不是单薄如纸。因为不了解音乐的特质,使得调整音响的大方向走偏了。 富贵在天,我们不一定买得起大套的音响器材,这是「命」。但是,我辈音响迷事实上有能力纠正自己的音响观,以自己对音乐的正确了解来调整音响系统,使得音响系统能够平衡的表现出各类音乐,这就是「运」。或许我们不能改变生下来的「命」,但是我们可以将后天的「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我们就可以藉由这套卡拉扬的贝多芬九大来改变我们的运。 弦乐群要像潮水般涌来首先,我们来验证从第一号到第八号的交响曲。您就从第一号听起吧!弦乐群会不会太亮?会不会太薄?在此,弦乐群应该如我所言,像潮水般涌来,而且是稍暗的,不会亮。此外,到处都可以听到弦乐群的木头味以整群的擦弦质感。木管呢?木管有没有光彩?有没有形体?铜管是不是很含蓄的担任着增加声音厚度的角色?音乐的进行是否一直都很鲜活、充满朝气?强弱的对比反应是否够快,不会死气沉沉?低频段是否扎实雄厚、一直担任管弦乐的良好基础?整个乐曲是否充满堂音,尤其是定音鼓猛擂时堂音够清楚吗? 假若您认为管弦乐不够扎实,低频太薄、弦乐又亮又尖又薄,小提琴群没有稍暗且适当的光泽,整体声音干干的没有水分没有光彩,我认为这些都是错的。从第一号到第八号,您先不要说被贝多芬的音乐所感动(我相信这份功力的人比较少),您应该会先被它们的音响效果所感动才对。即令是最早完成的第一号交响曲,它的音响效果都很迷人,如果您所听到的音响效果是干干尖尖瘦瘦剌耳的,我不相信您能了解贝多芬音乐的真正迷人之处。 再来说到第九号交响曲。对于音响器材与聆听空间而言,这实在是高难度的考验。它难在那里?难在要将音量开得够大声,否则庞大磅礴的气势出不来。您接受一个管弦乐团、一个庞大的合唱团以及四位歌手挤成小鼻子小眼睛的音响效果吗?如果是这,干脆把这首交响曲改为弦乐四重奏算了。再来您听听整个音场,它是既宽广又深的音场。假若音场小小扁扁的,那也不对。 合唱交响曲第一乐章就要您中箭落马其实,不必说那么多,就光是第一乐章一开始几次由弱转强的乐段,其动态对比就很惊人,表现不好的器材在此就会中箭落马,根本无法熬到第四乐章。您觉得卡拉扬指挥够「凌厉」吗?如果不觉得,那就不对。您觉得合唱团够雄厚够有力够清楚吗?如果不觉得,那也不对。您觉得四位歌手的声音会薄而剌耳吗?如果会,当然也不对。听到最后,您没有被惊心动魄的音响效果所感动而意犹未尽吗?如果这些都没有,唉!您的音响系统恐怕从来就没有正确的响过。这么多年来,您都还没有享受过音乐真正迷人之处呢! 这套CD的侧标上写着:「贝多芬,给我力量!」。是的,贝多芬,如果真有在天之灵,您就给予凡间的音响迷力量,让他们改变自己听音乐的命运吧! 家庭影院与HIFI音响的区别从定义上的区别Hi-Fi是英语Hight-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高度保真,它要求音响设备在重放过程中,对声音信号各项指标不失真地放大、处理,以还原声源的本来面貌,强调的是原汁原味,专门用于欣赏音乐。 AV功放,顾名思义A(audio)表示音频、音响,V(video)表示音频、图像,因此AV功放是汇集了音频和视频两种信号处理的视听放大器,强调的是声场的氛围,专门用于家庭影院。 侧重点的区别这两种功放由于侧重点不同,决定了其在技术指标、声场氛围、声道数目、电路设计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技术指标不同高保真Hi-Fi功放的技术指标主要有输出功率、谐波失真、信噪比、频率范围、额定阻抗和阻尼系数等,尤其强调了谐波失真和信噪比等;而AV功放虽然也有这些技术指标,但更强调了声道隔离度、延迟时间范围、各种声场模式(DSP系统、家用THX系统,杜比AC-3系统)等指标参数,另外AV功放还多了有关视频部分的指标。 2、声场氛围不同 Hi-Fi功放在放声方式上多以高保真为设计目的,讲究原汁原味地放大信号源发出的信号,主要用于欣赏音乐、人声等,追求声音的真实效果。而AV功放在放声方式则是以营造声场为主要设计目的,强调表现声音的方位感,模拟听音环境的气氛,例如电影院、大厅、教堂、体育场、演播室等等。 3、放音声道数目不同 Hi-Fi功放在放音时一般为两声道,即放大左、右两个声道的信号,并推动左、右两组音箱,构成了立体声的声场。而AV功放则有4-9路,推动多路音箱,从而构成环绕声场,例如:杜比AC-3需5.1声道(左、中、右、左环绕、右环绕、重低音)。 4、电路设计的不同从电路设计或电路构成上看,两种功放有较大的差别。首先,高保真Hi-Fi功放电路比较简单,信号处理程序少,仅仅是放大电路与切换、调整电路的组合:AV功放比Hi-Fi功放多了解码电路与延时、混响电路等,并且还要负责放大多路信号,因而集成程度高、电路复杂、信号处理程序多。其次,AV功放在电路构成上还有视频电路。 AV功放代替Hi-Fi功放会有什么不足1、AV功放在播放大信号声源时底气不足这一点可从产品说明书中看,AV放大器在双声道状态下的输出功率比在四声道状态下的输出功率大。不过,有些厂家说明书标注是一样的,这时,可以选用大动态范围的音乐进行试听,可明显感到力不从心。这是因为AV功放的总功率消耗大,电源功率储量不富余,而Hi-Fi功放则显得从容不迫。 2、AV功放走线多影响音质 AV放大器设置多种视频、音频端口,接入多组音频、视频信号源,造成信号走线多而杂,极易造成信号的相互干扰。尤其是分布电容的存在,对高音频及其谐波的影响最大,使优质信号源原有的丰富高频分量受到衰减或干扰,使听者领略不到高保真的效果。 3、AV功放的荧光屏也会干扰音质 AV功放注重方便的多功能操作,面板上设有大型荧光显示器,使操作直观生动,但荧光屏用低压交流灯丝加热,在脉冲信号的驱动下进行字符显示,将对周围辐射出许多电磁干扰,明显影响音质。 AV功放和HI-FI功放的区别主要就是如上一些。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这里给你列出很多AV功放和HIFI功放的不同之处,但在实际上,这两种功放的区分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这两种功放的不同之处。于是JS就利用了这点,把AV功放说成是HIFI功放,以此来抬高价格。 音响系统有那些主要技术指标?还有音响系统主要技术指标有:频率特性、信噪比、动态范围、瞬态响应、立体声分离度、立体声平衡度。 频率特性:音响设备重放时的频率范围(频率响应)以及信号幅度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幅频特性)。幅度的单位是dB,频率的单位是Hz。音响系统的频率响应至少达到32-18000Hz,在此频率范围内信号幅度变化应小于2dB。 信噪比:在同一参考点有用信号、与噪音的比值的对数。在音箱输入点信噪比70dB,人耳距音箱一米噪音几乎不可闻,Hi-Fi系统一般达到100dB以上。 动态范围:音响设备重放时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与静态时系统噪音输出功率之比的对数。Hi-Fi系统一般达到100dB以上。 失真度:音响设备重放时,音源信号的失真程度。有谐波失真、交调失真、瞬态失真。Hi-Fi系统谐波失真一般小于1%。 立体声分离度:左右两声道的分离度。反映左右两声道的串扰程度。 立体声平衡度:左右两声道的信号增益之差。 购机时,信噪比、立体声分离度、立体声平衡度是人耳可以判别的,其他指标通过多系统比较作出对比,专家的指导很重要。 Hi-Fi 和Hi-End的区别有哪些?一般说来,Hi-Fi 与Hi-end在常规的客观技术参数上,都有着优秀的指标。但如果以这些常规的技术参数高低来区分Hi-Fi 与Hi-end,就难免失之偏谬。常规的技术参数是衡量音响器材优劣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一个优秀的技术参数不管是对Hi-Fi 还是对Hi-end都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人们的听觉对技术参数的敏感程度是有限的。比如千分之几的失真度差异或是零点几个分贝的不平衡度差异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于察觉的。 但是不管是音响器材的设计制造者还是焊机派的发烧友,在自己的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常规技术参数之外的一些技术参数或是技术特性对器材的音色、音质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负反馈的引入方式,负反馈深度的选择,就会对音色、音质有较大的影响,但却又和常规的技术参数关系不很大。说来也是,音响器材处理的是一个较宽频带内多频率成分及信号幅度变化很大的信号,这一信号在通过非线性系统时很难用简单的数学模式来表达。 就音响器材的技术参数而言,通常的Hi-Fi 器材,所追求和保证的基本上是常规的技术参数,而且往往去努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指标。而Hi-end器材除了常规的技术参数之外,往往要注重更深层的技术参数和技术特性。所以Hi-end器材在常规的技术参数上很可能未见其有何明显的优势,但其主观听感却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影响器材素质的因素是很多的。除了电路设计完善外,制造工艺和材料的选取也很关键,这一点可以说是Hi-Fi 与Hi-end的差别之一。一般说来,Hi-Fi 器材需求量较大,生产过程中制造工艺的设计往往尽可能简单以降低成本。元器件的选取也尽可能选用性能价格比较高的品种。而Hi-end的器材就不同了,因为Hi-end的市场远比Hi-Fi 小,而且如果器材的素质不够,使用者也不会认为它是Hi-end级的器材。所以Hi-end级器材对制造工艺极为重视,往往对一根导线,一个焊点的位置都极为注重。所用的原件则尽可能地选用一些名牌的优质品。对于器材的外观,那更是不在话下,往往力求外观的协调、精湛,以至器材的机械重心位置、机械振动特性都不忽视。在一些音响刊物上,往往会看到形容Hi-end器材的词语,如论及元器件时用“猛料用尽”,说起外观时用“形象威猛”,谈及工艺时用“精美绝伦”。这些词语确是当前一些Hi-end器材的客观特点,不过对于使用者来说,他的追求往往更注重Hi-end器材的音乐表现力,也就是说在追逐Hi-end 器材时更注重的是其音“质”。 那些“形象威猛”、“精美绝伦”、“猛料用尽”的Hi-end器材,个个身价不菲,和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的距离遥远。但产品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的,音响器材中,也有一类器材,这些器材没有去追求“威猛”的形象和“精美”的工艺,把有限的成本预算用在提高声音的“质”上。从而使其有Hi-end器材素质的器材向更多的音乐爱好者靠近了。对这类具有高素质的器材,我们不妨称之为“准”Hi-end器材。 Hi-Fi 器材与Hi-end器材之间很难说有一个明显的技术参数界限,也不能简单地以外观和市场价位来区分Hi-Fi 与Hi-end,一种器材是否可以称之为Hi-end,往往需要以其主观听音感受,其本身技术参数,制造工艺及价格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评价。 音响器材究竟要拥有哪些要素?如果你光临过一些音像店的陈列室,或者去参加过一些音响展示会,您会发现,那些用来演示的高级音响器材真是另人心旷神怡,它们外观夺目、精美绝伦的工艺更是让人目瞪口呆,但是一问价钱,不少人都会让张开的嘴巴合不上去。为什么一对喇叭,一部功放或者一架唱机都要卖到几十万元呢?它们真的有这个价值吗?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桑塔娜汽车一样会跑,为什么还要造保时捷或法拉利呢?”或者“普通的小提琴几千甚至几百块钱就可以买到,为什么帕尔曼等大师都要用数百万一把的呢?不用这么贵的琴他们就不会演奏了吗?”不错,高级跑车也一样是4个轮子,名贵的小提琴在外型结构上与便宜的也没有差别,基本功能上两者毫无差异,但是高价者所追求的,就是及至的表现。便宜的音响一样可以重播音乐,但是要讲究到完美的重播不使用比较高级的音响器材就无法克尽全攻了。所以总结成一句话,高级音响和一般音响的差别,并不在于功能上的差别,重要的在于重播音乐的品质!也就是说,音响器材的目的,是以重现录音现场为最高目标,希望能模拟出一个如幻似真的空间,在这里,演奏者及演唱者的表情、各种乐器的形状位置都能清晰分辨,使您面对音响,就像面对音乐家一样,作心灵的交流,另你感动不已。 那么,音响器材究竟要拥有哪些要素,才能符合这么苛刻的要求呢?请密切关注以下这些要项: 音质与音色就算是同样类型的乐器,也都会有不同的声音表现,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音质的不同。音响器材的音质也会因为内部用料和设计师调音口味的不同,而有差异。当然高贵的音质和音色在一般乐器上是很难出现的,同样也很难出现在低价的音响系统上。廉价的音响要注意的是能否正确的表达出录音软件中不同乐器的差别,倘若播放史坦威钢琴的录音听起来和廉价钢琴没有任何区别,那就没有办法细细体会优异录音的妙处了。 高、中、低歌频段量感的分布和控制力一般人耳朵能听到的频率大约从20Hz-20KHz,这是相当宽阔的一个范围,音响器材要尽量能发出这段完整的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表现的效果才会更好。通常较难表现的是高低两端的部分,尤其是在较低的低频部分,由于人耳对这些频率部分相对的不敏感,它们需要有较强的能量,而较强的能量需要的功率也很大,不是极高等级的器材很难真正完美地将它们再现出来。 所谓高、中、低频段的能力分布,就是指在器材所能发出的频率范围内,各频段量的多与少。有些器材高频段较多,有些低频感强一些,也有些中频段的人声特别饱满,但高低两段的量就不是那么多了。总之不一为足,这就形成了各类音响在底气上的特色。 要注意的是,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整体搭配之后要取得平衡,不要有哪一个频段特别突出,这样就不耐听了。至于各频段的控制力,则表示“质”的好坏,同样的,完美的低频控制力相对比较难得到,许多器材的低频量感或许很多,但控制力不佳,这种低频乍一听起来很“软”,但由于缺乏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会显得不结实,不饱满 ,没有十足的弹性,溢的满空间都是,听的时间一长就会反胃了,当然越好的音响,在各频段的控制力都会越好,往往有不过不失的表现。 音场表现音场的表现很重要,可以说是现场再现的首要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是音场呢?所谓音场,就是两只喇叭所发出的声音能够凝集成形的范围,通常如果两只喇叭的摆位恰当(包括与后墙及侧墙的距离,喇叭的高度及向内倾侧的角度等)一个具体成型的音场就会浮现出来。你甚至可以“看到”,在喇叭的后方各个发声乐器及人声的大小,位置及形状,这就是音场! 如果喇叭没有调整到聆听空间中的最佳位置,那么您只能听到声音而已,不能够有“透视”立体音场的乐趣,自然更别提“现场重现”的境界了。 音场的表现不但包括了高度、深度与宽度,还包含了音场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远近、深浅、前后、高低等明确关系。以合唱团的演唱为例,不能仅听到是一片人声,还要能分出前后排演员彼此之间的高低与远近,也就是通常讲的“层次”。有“高段位”的发烧友将超级音响极品精心调整摆位后,竟能“数出”优质合唱录音中的“人头”多少,这并非无稽之谈。通常音场的大小形状会因为不同的录音而有差异,在播放某些特别以音场深阔惊人的软件时,也会有音场比实际空间还要再大一些的感觉。 另外,要注意的是,完整的音场并不只是能见到各个发声而已,还有这些发声体所存在的空间大小,及形状也要表现出来才行。例如在教堂中的录音就会有厅堂较高、声音的残响回声较长等感觉,而在爵士俱乐部、体育场等的现场录音,也应给予听者不同的空间感受。 总之,音场表现的概念,几乎包含了发烧友常挂在口的“定位”“层次”“深度和宽度”“空间感”“残响”等词汇的全部意义。 透明度与分析力当您的音响系统已经可以有一个音场具体成型的时候,首先恭喜您已经跨出了接近关于 Hi-Fi 的一大步,接下来必须努力的就是提高场内的透明度与分析力。什么是透明度呢?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可以说明问题,就像隔着玻璃看窗外的景物,如果玻璃很脏就会降低我们的视觉效果,我们期待的是当然玻璃越干净越好,甚至最好没有玻璃,这样我们才能一览无遗,同样的音响系统的透明度越好,听者也就越容易投入到音乐之中,不会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当然,如果音乐要营造这样的效果,是录音师的事)。至于分析力呢?就视觉而言,就像一个解析力强大的镜头,可以拍摄出比人眼所见到的还要清晰的照片,甚至可以再现皮肤的色素沉淀和毛孔的大小,对于音响器材来讲,同样如此,好的分析力能将乐曲中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细节描绘的很真切,巨细无遗。即使一大片弦乐齐奏时有一张乐谱轻轻落地,你也能听见! 结像力与形体感光是能“看到”音场内各发声乐器的大小、位置及形状仍是不够的,还要更进一步要求发声体的形体要凝聚,不能有松懈的感觉,同时,发声体也不应该有单薄的感觉,而 应该是有相应的厚度的,就像一个女高音站在你面前,或是一把高大直立的大提琴,他们在音场中的重现如果只是扁扁的一片,那就大错特错了! 乐器和人声的大小比率各个发声乐器和人声彼此之间应该有适当准确的大小比例,不能有打鼓一敲就占满整个音场的情形,也不能发生小提琴比钢琴还大的情况发生;有的音响器材播人声天碟时独唱者的口型比例失调,嘴巴大的听起来可以把整个乐队吞下去,这样的音响,即使其余方面表现再好,也没有可能让听者产生如临现场的感觉。当然,要作到这点很难的,这是极其卓越的Hi-End音响加上一流的调教功夫才能抵达的境界。 活生感活生感?活生感就是毫不死板,像活的一样的生动感觉。音乐在音响器材中有着无比的活力,艺术家的演出生机勃勃,该快的时候不会提不起劲,该慢的时候又不会煞不住车。我们常说“动态”、“瞬态”的表现如何,归根到底,这些专业技术语所指的,就是音响活生感的综合体现。试想:如果一件音响器材,一张唱片录音不能让你很容易的感受节奏的张驰律动、旋律的快慢起伏、音符的跳跃飞舞,自然也不能明确表现室内乐的静缢和谐、交响乐的庞大壮丽,爵士乐的热情洋溢,那么,又如何能够让你体会音乐家们的心灵,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呢? 整体平衡性如果一套音响系统以上各项表现都相当不错,但综合起来却给人不和谐的感觉,就好像乐队中的每个乐手都只顾表现自己,不管他人,那么结果一定是不忍卒听的。其实,要知道一套音响系统的整体平衡性是否优异是相当简单的,只要它能够让你长时间的一听再听,非但没有不耐烦,反而让你不舍得关机离去,那就对了!当然,这也表示它有很好的“音乐味”,也就是说,这样的器材和音乐浑然天成,彻彻底底是为音乐、为艺术度身定造的。这样的音响几乎和乐器属于同一属性,难求,而且觉得很离谱! 好了,这么多要素是不是已经让你觉得眼花缭乱了呢?其实只要记住越好的音响越能让人感受到活生生的音乐,就好像在现场获得的美感和动感,那就够了。了解这些,希望诸位在今后看到天价级的Hi-End器材时,不再惊愕,同时希望在阅读有关Hi-Fi的报道栏目时,心有灵犀,不再满头雾雨。因为你已知道,发烧友在不断追求的是什么?对,正是离艺术近些,再近些。 空间感如果一套音响系统(包括器材与空间)能够「使音场浮出来」,那么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间感。请注意,我是用「看到」而非「听到」。真正表现好的音场与空间感绝对是可以「看到」的,而非仅「听到」而已。什么是空间感?那就是录音场所的三度空间实体大小。要能够将空间感完全表现出来,绝佳的细节再生是绝对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我甚至可以说,如果听不到完整的堂音,那么「空间感」也无法完整的再生出来。什么又是「堂音」?堂音与「残响」往往又被混淆不清。大部份人误认「堂音」就是「残响」。其实,这是二种不同的东西。堂音的英文是Ambience,残响的英文是Reverberation。Ambience原意是指周围、环境或气氛,后来被引申为音乐厅中的堂音。从「气氛」二字,我们就可了解它是指包围在我们周围的音乐细节。除了感性的意义之外,Ambience另有一个理性的解释,那是狭隘的指传入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换句话说藉由第一次反射音与真接音的时间延迟,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厅空间的大小。因此,如果我们无法在软体中听到堂音的话,我们便无法「看到」空间感?「残响」在一般的解释中,当然也可以说是反射音。但是,残响有一个更严苛的时间定义,那就是指一个猝发音发生之后,声音的能量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60dB)的时间长度。换句话说,通常我们会说:「这个音乐厅的残响真丰富、真美」,而应该说残响较长较短。反过来说,我们也不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太短」,而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真丰富、真自然」。 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质感」这个名词相当抽象,我们常说这家俱的木头质感很好、这套真皮沙发的质感很好;或这个大理石的质感很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了解,所谓「质感」京是指该物体「材质的本性」。不过,我们在此说的并不是音质的那个质感,而是乐器演奏、打击接触那一刹那动作所发生的质感。因此,当我们在说:「小提琴的擦弦质感很好」,就意谓着「它录得很像小提琴」。当我们说:「钹的敲击质感很好」,也就是说「它敲起来像真的」。反过来说,当我们认为「小提琴擦弦质感不够」时说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谓质感也就是指「传真度」。雷射唱盘刚推出时,大家都觉得小提琴的声音不像,就是指它的擦弦质感不像。而「形体感」则更容易了解,当我们听单簧管吹奏时,我们说它的形体感真好,那也是「传真度」的一种。总之,质感与形体感皆是「传真与否」的代名词。至于「空气感」又是什么呢?当我们在形容拉奏、敲击键盘乐器时,我们用的是「某某乐器的质感很好」。可是,当我们在形容管乐器时,我们通常不用「质感」二字,而用「空气感」,也就是说吹气的感觉。说得更清楚些,「空气感」是指声波振动的感觉,而质感大部分是「接触」后刹那的感觉。当然,弦乐群除了拉奏时的擦弦质感外,它同时还有弦乐空气中产生的「空气感」。 细节再生细节大概是泛指乐器的细节、堂音的细微再生与录音空间中所有的杂音。一件音响器材细节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经由ABTest比较出来。为什么有些器材所再生的细节较多呢?我想这与低失真、高讯噪比、高灵敏度、解析力、透明感等都有关。细节少的器材听起来平板乏味:细节多的器材起来趣味盎然。一件优秀的音响器材,其细节的再生当然是丰富无比的。 史上最经典HiFi书架箱搜罗纵观HiFi音响史,书架箱领域内诞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产品,其中不乏传世之作,有的以音质擅长,有的在工艺上取胜,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不过,其中大部分均以无源书架箱为主,所以作为发烧友的你,还需要搭配好前端、线材、片源等设备,才能将顶级名箱的威力发挥到最大。 B&W805编辑点评:发烧名厂B&W是英国顶级的扬声器制造厂。1966年由John Bowers与朋友Roy Wilkins合伙开设了一家音响店,专门研究、制作和销售扬声器单元。因此,公司的名称就取其二人的姓——Bowers & Wilkins,简称B&W。公司的多种扬声器均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深受各大音响杂志和发烧友的称赞与推崇。其中著名的就是鹦鹉螺音箱。B&W为了庆祝公司成立35周年,2001年特别推出了Signature系列的第二款音箱Signature 805:外观华丽、高贵的书架箱,从这款音箱的型号上我们不难看出,这是B&W “Nautilus 805”书架箱的升级版本。 丹拿C1编辑点评:说到丹拿这个品牌,相信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音箱界的劳斯莱斯,一直是音乐学院、音乐厅等专业场合的音箱,而拥有一对丹拿书架箱更是所有发烧友的梦想。很多品牌的旗舰系列都是大型落地箱,丹拿也不例外,“证据”系列(Evidence)就只有落地箱而没有书架箱,所以仅次于“证据”系列的“信心”系列(Confidence)的C1(信心1号)就是丹拿目前最好的书架箱,刚上市的价格为6万多,号称“书架箱之王”。 ATC SCM20编辑点评:要想玩HiFi不仅要有钱,同时你还得有一个好身板。一般来说,单只音箱5公斤已经算比较沉的,但是你想象的到ATC SCM20音箱重达10公斤吗?并且,这款HiFi音箱的灵敏度仅为83dB,要是没有套顶级的功放,可能这套音箱来声音都出不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