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绝句 |
释义 | 古绝句,又称古绝,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的诗,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中文名:古绝句(古绝) 含义:陈代:五言二韵的小诗 起源:南朝 韵律:比较自由 绝句 - 简介“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下·刘昶传》载刘昶奔魏,“在道慷慨为断句”;又《檀超传》载宋明帝说吴迈远“连绝之外,无所复有”。“断句”、“绝”即谓绝句,指一人独吟四句即止,如刘昶断句:“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连”即谓“连句”,如《南史·谢晦传》载谢世基“临死为连句诗”,谢晦“续之”,都是四句一首;亦称“联句”,如《文心雕龙·明诗》“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所以当时称为“断句”、“绝句”,是相对连句而言的。 文体韵律比较自由的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它又称古绝。同唐代出现的近体绝句相比,主要指以唐以前的绝句诗,也包括以后模拟的韵律比较自由的绝句。 诗歌汉无名氏曾作《古绝句》一诗。 古绝句(汉 无名氏) 藁砧今何在, 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 破镜飞上天。 注释:藁砧:古代妇女称丈夫的隐语。 绝句 - 起源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