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风·我行巫山渚 |
释义 | 《古风·我行巫山渚》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宋玉以巫山神女讽谏楚王事,讽刺帝王淫逸享乐的毫无价值。 中文名称:《古风·我行巫山渚》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诗文字数:40字 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古风 我行巫山渚,寻登古阳台⑴。 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 神女去已久⑵,襄王安在哉! 荒淫竟沦替⑶,樵牧徒悲哀⑷。 注释译文【注释】 ⑴阳台:传说中的台名。《昭明文选》载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带土的石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⑵神女:《高唐赋》: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侍寝)。’王因幸之。” ⑶荒淫:迷于逸乐,荒于事务。 ⑷樵牧:打柴放牧者。 【译文】 我来到长江三峡中的巫山脚下,攀登到古迹阳台来追寻历史。 天空已经乌云密布,楚王见过的彩霞早已泯灭,远处的清风尚带来些许清凉。 朝云暮雨的神女到那里去了?楚襄王更是人死灰烬不知所在。 荒淫的故事一再重新上演,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朝廷衰败,连渔民樵夫都感觉很悲哀。 作品评析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八首。李白有“屈平辞赋悬明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诗句,其旨与此诗同。 诗意分两层。前四巫山渚所见,不见彩云,只见清风,说明巫山神女纯属子虚乌有。后四巫山渚所思,神女襄王一并沦没,唯见樵牧,令人悲哀。 从李白全集看,李白曾经三次到巫山,第一次是年青时候随水出四川的时候,第二次是逆水流放到夜郎的时候,第三次是在白帝城获赦免以后随水过巫山,这次李白没有停船直接回的武汉。此诗大约作于第二次逆水到巫山的时候。此诗把唐玄宗与楚襄王类比,的确有过之而无不及,“荒淫竟沦替”这句真是写绝了。 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