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典学术讲要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古典学术讲要 著 者:张文江 出版发行:上海古籍出版社 字 数:290千字 出版时间:2010年6月1日 I S B N: 9787532555611 开 本:16开 定 价:38.00元 内容简介大约二十五年来,我一直在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的部分典籍,清理它们的源流演变,并探讨它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更大的背景上来说,这也同时意味着寻求中华学术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厘定其特殊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工作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在这些典籍中,曾经以为是糟粕的,一部分确实是糟粕,一部分如果深人了解,就不是糟粕。 图书目录《学记》讲记 《史记·货殖列传》讲记 《五灯会元》讲记:无著文喜 《五灯会元》讲记:兜率从悦 《五灯会元》讲记:丞相张商英居士 马致远《套数·秋思》讲记 渔樵象释 《风姿花传》讲记 《西游记》讲记 后记 精彩书评1、还是读张文江的书好啊(文/刘苇)这个世界总在流动,周边的一切也流动不息,有些人去了省外,有些人去了国外,有些人去了世外。“乱世”一词,在我心里,并非实指兵荒马乱,而是一种内心的景象,一种感触和体验的反映。 近期变得有些惊恐,不明白,人怎会被一个突然凭空生出的念头所驱使;不明白,原本以为相熟的,却发现有一个暗中生出的空间,横贯期间,被疑惑、迷惘、愤怒、惊惧、惋惜、沉痛所填满。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读任何书都有点心烦意乱,唯独拿起张文江的书,看上几页,心慢慢静了下来,气也顺了起来。看到季风排行榜,《古典学术讲要》也在销售前十列,有些意外,也颇感欣喜。 张文江的书,句句平实,句句落在关节上,没有敷衍,也没有故作高深的样子,也从不用术语唬人(其实乱用术语唬不了人,只唬了自己),一句一句,均出自心枢。他做学问,也是实实在在,讲经典,一句一句的解,这要比综论难多了。因为在综论里,可以挑自己懂的部分讲,不懂地方一笔带过时不大看得出来。一句一句解,如同把自己放在太阳底下晒,懂还是不懂,或懂多少,无法躲避。他讲经典,在解释时常能做到触类旁通,引证其他典籍比较,开通思路。还把其中最关键的部分,用自己的话化衍而出,化繁为简,化奥为实。最要紧的是,他在讲解经典时,加入许多自己的体会,正是这些体会,有着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犹如借着老枝开出新花。今摘两则,待有空时,我会多摘些出来共享。 2、《讲要》读后感(文/蚂蚁VS蝴蝶)期待已久的空闲时间, 终于来了, 隔日去买了上好的猪肉, 今天尝试了肉圆, 成功无比, 吃的好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极其的满足, 不在奢, 只在用心. 接着定了一批有一批的书, 相继到来, 小说读的一个阶段, 这个时期需要营养更加丰富些的内容的滋养, 今天读了张文江先生的"古典学术讲要", 收获和感触颇多: 货殖列传(货乃货物, 殖乃利润): 史记七十列传的倒数第二传, 出去太史公传的话, 算是最后一个了. 很多人都在读史记, 书中讲的几种读法很值得借鉴: 文学的读法: 看看故事, 也是有趣. 史学的读法: 考古查阅, 学术研究. 哲学的读法: 对比古今, 思考人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法, 有的读的半懂, 虽说要读原文, 一些大家的评论实在是透彻, 值得读, 一读再读. 花了几个小时, 简要的读了一些, 印象最深的是这几句: 屡空是很好的状态: 人该时不时的倒空, 人生该有这么几次. 石破天惊之语: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没话可讲的名句)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前半句是文人的潇洒, 后半句是生意人的追求)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 而莫知与之为取. ( 现代的版本是舍得, 有舍才有得) 3、看张先生讲记有感(文/蚂蚁VS蝴蝶)看了张文江先生的文章, 不得不买他的书, 买完了继续看. 原来我连"学记"这本书还不知道, 看了张先生的讲记, 真是大呼过瘾, 酣畅淋漓的文章, 大气, 旁征博引的注解, 不禁感叹, 他怎么看这么多书啊? 张先生的讲记很客观, 偶尔的主观点评, 也让人深省. 能做的是一一记下: 教育讲究的是 "时", 时教, 时习, 这个时非常活, 循序渐进才让人听得懂. (这个我感悟真的太深了.) 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一切教学的基础.) 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 (学会问正确的问题真的很重要) 学问, 是学了, 然后问, 此乃学问之道. (喜欢这样的拆字, 有理) 很多好的文字, 还没有太深刻的消化, 只是觉得这样好的讲记多些就好了, 欢喜至极. 听到一句话, 想了很久: 现在人做的很多事情, 很难确定是不是该做, 但是两件事情大概是不会错的, 一件是教育, 一件是环保. 这个TED做得好, 老外有时候就是能领先我们一些, 唐代以前讲道, 宋代之后讲理, 清末大概就不讲道理了, 2010后的我们会如何呢? 后记大约二十五年来,我一直在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的部分典籍,清理它们的源流演变,并探讨它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更大的背景上来说,这也同时意味着寻求中华学术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厘定其特殊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工作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在这些典籍中,曾经以为是糟粕的,一部分确实是糟粕,一部分如果深人了解,就不是糟粕。曾经以为是精华的,一部分推广起来有弊病,一部分其内涵千百年都没有阐发出来,至今熠熠生辉,足以在世界文化的最高层次占据一席之地。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保藏于中国的,本身就是世界的,人类的。保藏并阐发这部分内容,既是中华民族应尽的责任,也是中华学术的向上之路。理解这部分内容,可以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关,但是也不一定直接相关,此可比拟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生命的古代文化永远是接触现实的,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并滋养现实。理解这部分内容的人有其独特的立场,但是一般不会激烈地支持或反对。 由于此一工作规模较大,短时间内难以成就,在2005-2007年间,我选取一些比较深入浅出的典籍,在研究生班上试讲,参与者有复旦大学的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硕士,以及各行各业的一些朋友。“古典学术讲要”就是这一课程的名称,根据录音整理的部分讲稿组成了本书。把课程名称移用来作为书名,虽然不十分确切,但是也表示了我长期摸索的学术指向。古代典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虽然我的修习工夫不足,理解程度有限,但还是想打破中西体用之类的限制,和求学者一起分享阅读经典的美好时光。如果读者能通过此书和经典结缘,感受生命的成长经历,甚至能跳过此书直接研究经典,得到真实的受用,那正是我所盼望的。 文摘《宋史》对张商英的评价有好有坏,有些可能是出于偏见,有些也确实很难辩解。对这个人的历史作用要另外研究,总体上还是功大于过。写《宋史》的人有道学思想,对北宋的改革有所非议。王安石变法一味地主张富国强兵,有些政策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到了执行的官吏手中,反而成了盘剥老百姓的手段。施政者如果对人情没有完全了解的话,一些看起来利国利民的措施,也可能会有副作用。 我估计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张商英,一般只有研究历史的人才知道他。张商英是在名人背后低一级的人,正好给名人遮蔽了。在他旁边的王安石是人人知道的,蔡京是人人知道的,而知道张商英的人比较少。和《宋史·张商英传》同卷的《侯蒙传》中,还记有:“(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这就是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也是后来《水浒传》的根。这次讨论非政治的内容,是张商英的思想变化。 丞相张商英居士,字天觉,号无尽。年十九,应举入京,道由向氏家,向预梦神人报日:“明日接相公。”凌晨公至,向异之,劳问勤腆。乃曰:“秀才未娶,当以女奉洒扫。”公谦辞再三,向日:“此行若不了当,吾亦不爽前约。”后果及第,乃娶之。 开篇仿佛是一个旧时的戏曲故事,蛮温馨,蛮浪漫。这个故事发生在应试途中,引出了一段婚姻佳话。这个向氏很有意思,好像英国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一般养女儿的人家,当女儿稍稍长大了一些,做父母的人往往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事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是感应真的来了。新津张氏多青年才俊,在周围地区有一点名气,向氏也可能事先隐约有所耳闻,于是在梦里就显出来了。 “劳问勤腆”,“劳”是慰劳,“问”是嘘寒问暖,“勤”是殷勤,“腆”是丰厚。他看到有这样一个应试的人来,就把逢年过节的好东西都端出来招待他。这个姓向的思忖着自己总归有一天会当老丈人,当他看到一个英气勃勃、长身玉立的青年站在眼前,怎么能不心生欢喜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