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估客乐 |
释义 | 1 南朝宝月诗作◎ 基本信息【名称】《估客乐》 【年代】南朝齐 【作者】释宝月 【体裁】五言古诗 ◎ 作品原文估客乐 【其一】 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 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 【其二】 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 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其三】 大艑珂峨头,何处发扬州。 借问艑上郎,见侬所欢不? 【其四】 初发扬州时,船出平津泊。 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 ◎ 作品鉴赏以上四首诗,分为两组,写作于南齐永明(483—493)年间。“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传说萧赜未登基前,曾游历樊城、邓县(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熟悉了《估客乐》这一支歌曲。(估客,同“贾客”,行商之人)他当上皇帝后,因追忆往事,写过以“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为内容的两首《估客乐》诗,并让乐府官吏奏入管弦以教习乐工。但他的歌辞写得不好,无法同原来的曲调谐合,于是他召来僧侣宝月,命宝月重新写作了两首《估客乐》辞。宝月的作品,很快就同歌曲谐合了。乐府歌人还在歌中加上了表达感忆意思的和送声,使歌曲大行于世。后来,宝月又续作了后两首诗,让乐工在齐武帝萧赜驾龙舟游观五城时歌唱。这几首歌而且被编入舞蹈,在南齐时由十六人表演,在萧梁时由八人表演。直到唐代武则天时,宫廷乐工还能歌唱《估客乐》辞。《古今乐录》、《通典》、《旧唐书》、《通志》、《文献通考》都记载了关于《估客乐》的上述故事,可见它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乐府歌辞。 这四首诗的主要特色,是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细致地描写了一位楚地女子思念恋人的形象和感情。诗中第一首用送别时拔钗相赠的细节,表现了这位女子的依依难舍之情。第二首是这女子对恋人的嘱咐。虽然她说“无信心相忆”,但她的意思却重在“有信数寄书”。她的嘱咐译成白话文是:“若是有信人来,请多多托寄书信;若是没有信人来,常想着我不要忘记。”这样就不仅把女子的深情和体贴表达出来了,而且还为后面“借问艑上郎”的情节埋下了伏笔。第三首描绘的是这位女子焦急等待的情态:她每逢扬州来船,就要去寻觅自己的恋人,探问恋人的音信。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表现相思的情节。第四首是这位相思女子的自忖。她想到:当客船初发扬州的时候,桅杆如林,估客们怎么会有机会相互问讯呢?她的深切怀念,遂由于这种自慰而显得细腻、隽永。这四首诗虽然分为两组,写作于不同时候,但其间有很明显的相互联系:每组前一首都描写主人公的动态形象,刻划一个外部行为的细节;每组后一首都描写主人公的静态形象,刻划一个内心活动的细节。从送别到思念,两组作品又相互呼应。所以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件和谐统一的、美丽动人的艺术珍品。 这四首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们采用了很本色的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富有个性。这一特点正好是同上一特点相互配合的。诗中“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一句很可能采自当时的俗谚,它用“十里”“九里”之比,很精炼地概括出“恨不能陪伴始终”这样一层意思。诗句中的“侬”是当时的南方方言,是自称之词。在第一首诗中,两个“侬”字联用,一下就把诗篇的代言特色(即第一人称特色)显示出来了;而且,用“侬”而不用“妾”,便表现了作品的朴野自然之美。“瓶落井”是古代的民间成语,意思相当于石沉大海,经常用于描写恋人之间的关系。敦煌曲子辞(伯3123写本)中有“一只银瓶子,两手拴,携送远行人”的诗句,便是用银瓶来象征始终不渝的恋爱关系的。这里则反用,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对恋人的忠贞和期待。此外,“艑”是吴楚人对大船的称呼,《荆州土地记》曾说过“湘州七郡,大艑所出,皆受万斛”的话。“珂峨头”指船头的装饰如高耸的玉马笼,古人称马笼头上的玉饰为“珂”,称高耸的状态为“峨”。“欢”是当时的吴语,意即情郎,例如《子夜歌》说:“欢愁侬亦惨”。“五两”则是楚语,指船上侯风的竹竿。例如《文选·江赋》李善注引许慎语说:“綄,侯风也,楚人谓之五两也。”王周《船具诗序》说:“有樯,有五两,有帆,所以使风也。”故敦煌曲子辞《浣溪沙》中也有“五两竿头风欲平”的诗句。——这些现在看来很生僻的辞语,在当时其实是楚人的俗谚口语,是很平常的。这些语言既生动明快,又密切吻合歌辞主人公的身份,在塑造形象、刻划人物方面,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根据以上两个特点,可以把宝月的《估客乐》评为富有艺术个性、达到自然传神这种高超境界的好诗。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作者还通过作品的个性反映出了时代的个性。在南北朝时代,由于北方连年战乱,而南方则保持了相对安定的局面,故水陆交通和商业贸易在南方显得比较发达。扬州(今南京市)和襄阳(今属湖北)就是两个水运重镇和商业重镇。《估客乐》正是在这一背景上展开送别情郎去经商的故事题材的。这时的音乐文学显现了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是楚地成为同吴地并列的一大音乐中心;其二是城邑音乐异军突起,代表了对民歌民谣的集中。清商曲中的西曲歌,以及西曲歌中的《襄阳乐》、《石城乐》、《江陵乐》、《寻阳乐》(襄阳、石城、江陵、寻阳都是当时的重要城市),很明确地反映了这两个特点。故西曲中的《估客乐》也可以看作这时的新的音乐潮流的代表。另外,随着南方经济的发达,在豪门大族中产生了一批以“妾”、“婢”为名义的歌妓。她们的表演,使得当时的清商曲辞富于女性特色。《估客乐》也就是这样一种极尽温柔妩媚之致的作品。其实,齐武帝的诗作不能配合管弦而宝月的诗作能够与管弦“谐合”的原因就在于宝月的《估客乐》在题材、文学风格、音乐特征上都密切吻合了表演需要和时代气氛。后来,陈后主、北周庾信、唐代李白、元稹、张籍、刘禹锡、刘驾等人都作过以《估客乐》或《贾客词》为题的诗歌,但没有哪一篇能比得上宝月的作品,这也是因为:宝月的《估客乐》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 作者简介释宝月 南朝萧齐时期诗僧。生卒时间及生平不详。俗姓康,一说姓庾,胡人后裔,善解音律,颇有文名。《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五首。 2 唐代元稹诗作◎ 基本信息【名称】《估客乐》 【年代】中唐 【作者】元稹 【体裁】五言古诗 ◎ 作品原文估客乐 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即行。 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 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 求名有所避,求利无不营。 火伴相勒缚,卖假莫卖诚。 交关少交假,交假本生轻。 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一解市头语,便无乡里情。 鍮石打臂钏,糯米炊项璎。 归来村中卖,敲作金玉声。 村中田舍娘,贵贱不敢争。 所费百钱本,已得十倍赢。 颜色转光净,饮食亦甘馨。 子本频蕃息,货赂日兼并。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心已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 市卒酒肉臭,县胥家舍成。 岂惟绝言语,奔走极使令。 大儿贩材木,巧识梁栋形。 小儿贩盐卤,不入州县征。 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 钩距不敢下,下则牙齿横。 生为估客乐,判尔乐一生。 尔又生两子,钱刀何岁平? ◎ 作品鉴赏唐代由于商贸的繁荣,商人生活也就成为文人笔下常用的题材。在这一类作品中,中唐诗人元稹的《估客乐》是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诗六十八句,洋洋洒洒三百余言,深刻表现了估客成为富商大贾的手段及历程,集中描写了当时商人的经商活动各个方面,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史诗”。元稹作为中唐现实主义诗人,把商人生活写人自己诗中,并由衷地称赞了商人经商活动,这种崭新的生活内容是以前根本没有的。所以也就决定这首《估客乐》有着不同一般的文学价值。 元稹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所谓“无地不藩,无藩不叛”,封建割据,背离朝廷,各自积蓄力量,间机逐鹿中原,形成拥兵割据的藩镇与朝廷长期对抗;而朝廷之内,牛李党争不息,宦阉专权迭起,奸佞当道 ,忠良不用。尤可惮者,外患日重,回纥吐蕃,不时侵入,可谓是内外交困,矛盾重重。也正是这样一种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不断加深,终于导致了唐末黄巢大起义,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元稹生活于这样一个黑暗的动荡的历史时代,他的目光是直面社会人生的。所以,在元稹留下来的诗集中,有大量的重用古题和新题乐府的诗歌,这些诗歌,题材广泛,反映揭露现实深刻有力,如其中古题乐府《田家词》、《织妇词》、《估客乐》、《采珠行》,无不具有鲜明现实针对性和讽喻性。而《估客乐》则是更具特色内容的一首古题乐府诗。 《估客乐》为乐府旧题,系乐府西曲歌名,《乐府诗集》中的《估客乐》,传为齐武帝萧赜所作。至梁改为《商旅行》。估者,贾也,估客,指贩运商品进行贸易的行商。中唐一代,不少诗人写过《估客乐》,而最负盛名的则是元稹的《估客乐》,究其原因,则是诗人所处为中唐时代,而又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本,故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真实深刻。《估客乐》集中写了那个时代商人生活与商业活动,是一幅形象的中唐商贸生活图画。诗歌全面介绍了商贾的经商之道,经商之法、经商之算计辛劳与成功喜悦,使读者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当时也就是唐中后期商贸生活的突出特点,乃至了解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 ◎ 作者简介元稹 (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中明经及第,复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元和(唐宪宗年号,806— 820年)初,授左拾遗,升为监察御史。后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转通州司马,调虢州长史。穆宗长庆初任膳部员外郎,转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相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唐文宗年号,827—835年)中为尚书左丞,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任所。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3 唐代张籍诗作◎ 基本信息【名称】《估客乐》 【年代】中唐 【作者】张籍 【体裁】七言古诗 【出处】《全唐诗》 ◎ 作品原文估客乐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无风波。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来算缗眠独迟。 秋江初月猩猩语,孤帆夜发满湘渚。 水工持楫防暗滩,直过山边及前侣。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宝翁。 ◎ 作品评析《估客乐》为乐府旧题,系乐府西曲歌名,《乐府诗集》中的《估客乐》,传为齐武帝萧赜所作。至梁改为“商旅行”。估者,贾也,估客,指贩运商品进行贸易的行商。中唐一代,不少诗人写过《估客乐》,而最负盛名的则是元稹与张籍二人的《估客乐》。 张籍此诗十六句,凡百余言。其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与元稹诗相差无几,以写实的手法,真实描绘了盛唐至中唐时期的商业盛况,记录了当时商人的真实生活,揭露了不法商人贩假售假的卑劣行径以及官商勾结,牟取暴利,坑害百姓的黑暗现实。通过元、张二首《估客乐》,后人完全能了解到当时商贸活动的情况,对唐代社会生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张籍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张籍生活于一个黑暗的动荡的历史时代,他的目光是直面社会人生的。所以,在张籍留下来的诗集中,有大量的重用古题和新题乐府的诗歌,这些诗歌,题材广泛,反映揭露现实深刻有力,而《估客乐》则是更具特色内容的一首古题乐府诗。 《估客乐》集中写了那个时代商人生活与商业活动,是一幅形象的中唐商贸生活图画。诗歌全面介绍了商贾的经商之道,经商之法、经商之算计辛劳与成功喜悦。使后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当时也就是唐中后期商贸生活的突出特点,乃至了解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 ◎ 作者简介张籍 (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