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构图
释义
1 造型艺术术语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

定义

【构图】造型艺术术语。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构图

composition

在摄影作画方面,多用于与画面组成相同的意思。

【构图】《辞海》“造型艺术”术语。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构图的来历

构图的名称,来源于西方的美术,其中有一门课程在西方绘画中,叫做构图学。

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也就是说,摄影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称它为取景。

不论是国画中的布局,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只涉及到构图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义。因此,统一用构图这个称呼是较科学准确的。

研究构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三维空间——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以突出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构图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新颖,是否简洁,对于摄影艺术作品的成败关系很大。

从实际而言,一副成功的摄影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反之,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没有章法,缺乏层次,整副作品不知所云。

常见的构图形式

1、水平式(安定有力感)

2、垂直式(严肃端庄)

3、S形(优雅有变化)

4、三角形(正三角较空,锐角刺激)

5、长方形(人工化有较强和谐感)

6、圆形(饱和有张力)

7、辐射(有纵深感)

8、中心式(主体明确,效果强烈)

9、渐次式(有韵律感)

10、散点式(有受边框约束,自由可向外发展)

构图的原则

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的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1、关于均衡与对称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稳定。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在构图中最讲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品字形构图和三七律构图的方式常被人们称为黄金构图法,也有叫做为永衡的三角构图法,这些都是指均衡而言。 什么是“品”字形构图?就是在画面上同时出现三个物体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等距离放在一条线上,而应使其呈现三角形状,像个品字。只要留意,这种三角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山就是由无数的三角形构成,上下交错,井然有序,犹如一个巨大的品字状或三角形,具有强烈的排列韵味。

什么是“三七律”构图?就是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若是竖画面,上面占三分,下面占七分,或上面占七分,下面占三分;若是横构图画面,右面占三分,左面占七分,或是右面占七分,左面占三分。在中国画界中这种三七开构图的布局被称为是最佳的构图布局比例关系。所谓最佳,并不是单一,或唯一,在特殊情况下,根据题材的需要,也是可以打破的,二八律或四六律也可以使用。本来艺术就讲究的是有法而无定法。总之,就是为了整个画面而考虑,去应用。 对于摄影师而言。如能把均衡与对比运用自如了,也就算掌握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领了。

2、关于对比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

一是形状的对比。如: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细。

二是色彩的对比。如:深与浅,冷与暖,明与暗,黑与白。

三是灰与灰的对比。如:深与浅,明与暗等。

在一副作品中,可以运用单一的对比,也可同时运用各种对比,对比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注意不能死搬硬套,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

3、关于视点

视点构图,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视点是透视学上的名称,也叫灭点。 要把视点说清楚,还得从视平线,地平线,水平线这三条线上说起。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一条线。我们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向远方望去,在天地相结或水天相连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线,这条线正好与眼睛平行,这就是视平线。这条线随眼睛的高低而变化,人站的高,这条线随着升高,看的也就越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人站的低,视平线也就低看到的地方也就近了,小了。 按照透视学的原理,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如:高山,建筑等,近高远低,近大远小;在视平线以下的物体,如:大地、海洋、道路等,近低远高,近宽远窄,向上伸延左右两侧的物体。这样,以人的眼睛所视方向为轴心,上下左右向着一个方向伸延,最后聚集在一起,集中到一点,消失在视平线上,这就是视点的由来。 照相机的镜头就是根据人的眼睛和透视学的原理设计的。光圈好比人眼的瞳孔。瞳孔随着光线的明暗收缩或放大,所以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和人眼看到的东西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比人眼看到的更为准确。有时用人眼看时,感觉不到相差的距离,似乎是在一个平面上,但拍成片子后远一点的物体就显的小了许多,这是因为透视所起的作用。 当我们知道了透视的原理,就可以充分发挥透视的作用了。如果想把物体拍大,只要将拍摄物体靠近相机;如果想把两面拍的大一些,使画面显的辽阔,就要把拍摄位置选择在高处,用俯角拍摄,就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如果想把物体拍出立体感,可以把拍摄角度选择在物体的侧面。 视点的作用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应是画面的主题所在,但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根据主体的需要,可以放在画面的上下左右任何一点上,不论放在何处,周围物体的延伸线都要向这个点集中。 如果一个画面中出现了两个视点,画面就分散了,作为观众就不知摄影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在何处了。画面上只能有一个视点,这是摄影与绘画在构图上的最根本的区别。绘画讲的是散点透视,而摄影只能有一点,不然摄影的构图和画面就会乱。 在摄影作品中出现两个视点,大致有下列情况;一是把高大的物件放在画面中央,由于透视的关系,延伸线向着相反的方向延伸,造成了画面的分割;二是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多种活动,形成了多个中心;三是在选择前景时没有留意物体延伸线的方向,不是相呼应,而是背道而驰,这在视觉上也会形成画面的分割感。

构图的特殊性

摄影构图的特殊性,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分为两步;一是选择角度拍摄,二是照片的剪裁。 摄影构图的这种特殊原因是由于相机的局限造成的,照相机的种类虽然多种多样,就构图方式而言,只有两种,一是长方形,二是正方形。 对于取景而言长方形的构图优越性大一点,较好处理,而正方形的构图拍出的照中不分横竖,想拍横构图或竖构图的画面不剪裁是办不到的。就是长方形构图的相机,由于在拍摄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也难免会在构图时把不必要的物体摄入镜头,影响画面的美观。要去掉这些东西,同样得通过照片的剪裁才能办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道了摄影构图的特殊性,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在按快门之前先把构图确定好,是拍竖画面还是横画面,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拍摄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表现的主题上。如果照片拍出后个人认为有那么一点在构图上的不满意,便可以通过剪裁使画面更为满意,但在拍之前还是要做到多练,多拍,这样便会在心中有了一定的基础,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熟能生巧。懂了构图的原理,并不等于能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熟练了构图后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下苦功练习最后才能得心应手。不管用什么办法练习,只要持之以恒,练得久了,就会在脑子里留下各种各样的构图。当你置身现场拍摄时,相应的构图就会自动跳出来供你选择,这就是多练的结果。除了自己多做练习之外,还要多看别人的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不论是绘画作品还是摄影作品,多看别人的构图,琢磨别人的构图构想,还可以多看电影,电视,MTV等,都是一种直接的借鉴。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构图的基本原理就是规矩,也就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这三条。但由于摄影者的艺术修养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变化不一的。客观法则是不能违背的,但懂得法则的人却不会被法则所束缚。书法家林散之就说过: 守墨方知白可贵,能繁始悟简之真。 应从有法求无法,更向今人证古人。 这里讲的应从有法求无法,就是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创新意识,不要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打破约束,张扬摄影创作的艺术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同风格,不同张力的表现自我,表现艺术风格,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构图方法

【中国构图】绘画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章法、布局。在绘画中,所谓章法、布局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图。

谢赫“六法”中称为经营位置也就是构图。为什么不说是分布位置而称为经营位置?这里说明作画是个要动脑筋,如何安排画面的问题。作画有了题材,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你的想法和美感,从构思到画面,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明代谢肇淛说:'市故事便立意结构。同时代的另一画家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可见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

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要考虑到便于发挥笔墨,便于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变化、多次层,又要求统一,关于这些特点,下面再分条叙述。

三远

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现分述如下:

一、高远

在《芥子园画传》的山水部分,总结有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

《芥子园画传》中所说的高远,是从下面向上仰视,才觉得高远,我们今天应用透视学的观点,即把物象放在视干线上,就显得岸然兀立。在这部书中提出用泉水以助其势之高,如画雁荡山的龙激飞瀑,即应有高远之气势才好。但是书中的借泉助高,并不能把问题说得十分清楚,因为你把山画得再高,泉水画得再长,还是不及真山的千分之一高。怎样把象千仞之高的大山画在尺幅之内呢?刘未对宗炳在历山水序》中指出,眼与山只要有了相当的距离,按照比例来画就行了,“坚划三寸就有千仞之感”、“舱里数尺即可体现百里之遥”。比如为了夸大山之高峻,可以把人物、房屋、树木画得很小,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都是人小山大。有时也可把峰顶推出画外或隐入云层,使人不知山有多高多大。

画高的形势,可以把下部虚起来,如画山头用云虚断山脚也有崇峻之感,即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反之,如画极远的平川,可把上面虚起来,也会造成平川万里之势。

二、深远

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芥子园画传》解释加强云气有深远感,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所论述,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种处理方法在表现云横秦岭、气断巫峡时可以使用。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于体现。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使用了四面环山,把幽深之溪谷层层透措,屋宇柿比送次,画出了难度较大的纵深之感。

三、平远

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对于前一种画法《芥子园画传》强调用烟气加强平远之感,有了烟'气,便觉得苍茫辽阔。实际上无论高远、平远,这一点都是适用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赞的《紫芝山房图》就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对于描绘平原景色的辽阔地貌,也可以用一些类似的手法,但主要还是应当利用景物的透视,如林带、田埂的透视,河流的纵横带来加强平远效果。一马平川的大地原是国画中难于奏效的画题,近代画家有用稻田波影来衬托白帆片片,也有用树木和房屋层层推远的。

三远之法,自郭熙提出之后,到了韩拙和后代的黄公望、王概以及曾到日本旅徙过的费汉源,他们都对三远法有不同的发展。

郭熙还在三远中提到了三种色调感觉,那就是高远之别样,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矿结合他分析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意冲融而缥缥缈缈、看来作者是作了深入观察后述。我们面对高山自山下而仰山巅,必然觉得山色楚明确,山峰傲立突出。如自山前降望山后,必然山色阴晦而重叠。如果是自近山而望远,这时会感由于远距离而使远山在空气层中产生缥缈模糊之感以上都是由于取景时画家与景物距离视线的方向,野的大小等差距而产生的。

开合争让

构图千变万化,实在不是几句话就能谈清楚的。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构图是神妙不可捉摸的,在这方面,古人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为国画家最常用的一句术语,就是开合争让之法。

清代郑绩在《论景》一则中提出凡布景起处直平淡,至中幅乃开局面,这是指开始布局之后,必须注意展开局面,既经展开之后,郑绩又认为要有分有合,一幅之布局固然,一笔之运用亦然,沈宗春把这比作下棋,国手对奕各不相争,亦各不相让……于此可悟画理,他所指的是大的开合和争让,认为。低手扭定一块,所争甚小,而大局所失已多。在国画章法布局中,正须避免这种小的开合和小的争让。

试从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可看到其开合布陈之妙,正中巨峰突出,群峰拥簇有合掌之势,这是合;山头中部之云、下部之水则是开;左右都有树林石坡,这是争;有高有低,有伸有缩之水蛟,这是让。如此构图颇象善于写文章的名手,看到他笔下波澜的起伏,气象变动无穷,也看出作者胸中有丘壑,笔下有烟云的巧妙布置。

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引述发展前人的名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中国画家常借用这两句话强调疏密、虚实之对比,以反对平均对待和现象罗列。疏,指空的地方可以跑开奔马,当然是相当空间了;密,指密集的地方,连风都透不过去,当然是非常实实在在的了。

我们可从传为唐代l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加以说明,他把山树人物等实在之物都集中在左边,树隙中又夹绘房屋,可谓密不通风,而右边则有一片沧海,点染一二风帆,使之空阔无际。若问这样的加大疏密的差距有必要吗?有的,所谓空白处不是无话可说,没有画意可寻了,它正是为了衬托密安部分增强空象,使它更能以少胜多,就象音乐中的休止符,使人有更多的泪旋浮想的余地,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要善于借虚以见实,前人曾提出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是很有道理的。密处在构图中要更集中,更精密地刻画,使墨、色、线充分发挥效果,对比下感到白的更白,密处更密,更突出,更加强烈地给观者留下印象,从而发挥造型艺术的特长。虚与实不可分割,是构图法的两个方面,孤立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恰当的。

疏密聚散

与前一节意思相近,这种变化有时也可以用疏、密、聚、散四个字来形容。密与聚是画面上的实处,疏和散是指画的虚处,正如疏可跑马,密不通风一样,观者能在画面上看出大的节奏感来。但空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三中也有象,我们试看八大山人的花与画,常常只画一花一鸟,单纯之极,纸上留出了大面积的空白,整幅.画面空虚处,让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可以想象为天空,为白云,为水波,造成极大的边旋余地。但只有空白不能成画,所以还要有密处说明问题,最忌的是平均布置,如请吴历棚天春色图人三组柳树,有聚有散,其土坡按一根S线布置,画的中部和远山,又尽量展开,以求舒散,引起观画者有山曲水幽之感,同时也为我们展示出如何处理疏密聚散的手法。

计白当黑

这句话也是来自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因为这一规律可通画理,国画家又把他的道理转用在绘画上,与此相近的说法还有,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画评中所说: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

中国画强调运用空白,对空白经营很用心,把它当有画的部位,同样费心思去考虑。为什么要留下一些空白呢?这好比戏剧、电影中人物的潜台词,如果把话都说尽了,没留下一点潜台词,这叫做平铺直叙。画面上展现一片空间,我们会感到画家的思想在这段空间里驰骋,这在米氏的云山画中是常见的手法,一片白云横在山腰,山随云活。但邓石如的深意还不止于此,他是要求没有笔画处的白,当和有笔画处的黑一样引起重视,认真经营,让白中也有内容,有画意,而不是一块闲置没有画到的白纸。这就要斟酌白与黑的措趁和呼应,如画一条长桥卧波,桥身是黑,水便是白,桥身如何布置便很重要,讲的位置合度,可以感到桥下的流水,引起对水的联想,类似这种空白,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无话可说了,这是言外之言,物外之趣,意味无穷。艺术贵在含蓄,空白也是诸种含蓄手法之一。

布置之法势如勾股

清代画家邹一挂在他所著的《小山画谱》里,提出了一个国画的构图原理,这就把画面的布置,安排为三角形的勾股方为得势。勾股的三角形,也可以是直三角和斜三角。勾股的三根线,分别称为勾、股、弦.

欧洲的西画大师如荷蒙特里安爱用方格式构图,而中国画家之所以爱用三角形构图原理,可能更符合于中国画的表意性,便于表现山水花鸟构图的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引力向下的心理因素。避免板到。这是就总体而言,当然构图是无限丰富的,很难作执一之论,不应使它束缚每一画家的独创性。

前面讲过,中国画的构图也要运用一个破字,三角形对正方形来讲,便是破口均衡的方形,即使三角形本身,也可运用破字,如画石的大问小法,一块大石头,再间杂几块小石头,就会破三角形的一根弦线,潘天寿所示图例,即是三角形的互破之法。

正和偏、板和活、齐和不齐、均衡和不均衡、对称和不对称都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构图时要随时注意它的辩证关系,从主题出发,从主要的构思去寻找主要的构图之路。

藏景露景

国画构图有藏也有露,既不能全藏,也不能全露,这样才能画外有画,不致一览无余。然而何者该藏,何者该露,这要看主题内容而后决定。一般说来,主要人物应该露,次要人物应该藏,主要情节应该露,次要情节应该藏。

藏景是为了画面的含蓄,宋代毕史良的《溪桥策杖图》,策杖之人物则露,小亭则藏,这样以示隐士所去的地方-一竹林中的幽静小亭。画船只画布帆,画酒家只画酒帘,画大城市只画楼顶或高塔之尖顶,其余的用云断法或藏于绿树中,这样比全部托出,更饶有画意,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国画家最深知其中之妙趣。

但藏景不可尽藏,白居易《长恨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有遮有露,更显出演奏人的不凡和神韵。一味藏景,易使画面潜晦不明,一味露景则索然乏味。中国画的山水常常是亭显一角,船出半复用隐柳梢,石没半边,构成景物有限,味之无穷的境界。

补景点景

对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来讲,再画一些环境为陪衬,这叫做补景。多数画家自己有计划的勾画草图,按顺序作画,先人物,后景物,以布景烘托人物,如季节、屋宇、陈设、情调都应符合于人物之需要。

环境不能脱离人物而随意增减,如果怕背景太空,随便点缀,加上不必要的环境和道具,看上去热闹,但离题太远,反而破坏了整体气氛。要把人物和环境放在一起考虑,每补一景,要考虑是否有助于形象,有助作画之意图。

创作历史画,要研究历史资料,清代范现曾说画人物须先考历朝冠服,仪仗器具,制度之不同,见书籍之后先,勿以不经见而裁之,未有者参之,若汉之故事,唐之陈设,不贻笑予有识也!。

画现代题材会遇到新问题,如近代的楼房,汽车,笔直的马路,钢架的大桥,也会使画家难于措笔,一般采取退避,或者勉强去表现都是不对的。我想只要画家熟悉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之后,而且画面确实也有这种需要,也完全可以按照国画规律和程式,以上题材是不难表现出来的。当然应注意国画取材角度,尽量扬长避短。

点景与科景相反,对以风景为主体的山水画而言,人物及其他小点缀,称为点景,点景内容包括建筑、舟车、人物、动物都是点景中的对象。当然表现现代化的设施同样会遇到上面提到的难点,中国画家上在摸索表现的技法,采用传统的线条,去应物以象形,试把中国画用笔的勾、皱、点、染、破来描写新的对象,使板滞者活之,呆板者破之,机械者松动之,以此打破现代化设施中的直、板、刻之病。

点景中除了建筑、舟车之外,画好小的点景人物非常重要,即使是擅长人物的画家,也不见得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因为在山水中的人物,要寥寥数笔便能传神,且要与山水之笔致协;调,一般不作面部刻划,或者只点双目。山水画要把点景人物作为一门课题练习,经常对照生活中的人物写生,并学会简化概括人物的方法,经过体验练习,便可以掌握画小型人物的技法。

补景涉及到山水、花鸟两科。画人物的也要学会画花鸟山水;而画山水也需要人物、花卉为配置,所以学画的路子不宜过窄。

九朽一罢

用柳枝烧制出的炭条叫做朽。九朽是指起稿多次,才可以罢手以定稿,说明稿子是一幅画的关键。起稿子要经过多次修改,木炭条最便于更改,不满意处一样就掉了。如系工笔画,一般是用铅笔作稿子,然后用薄的宣纸或绢蒙在稿子上面,或用拷贝箱过下来再落墨着色。

自制拷贝箱并不困难,用一个大镜框嵌上玻璃,两边固定在一定高度上,下面再安装一只灯管或灯泡就行了。

中国画因为是铺在桌面上起稿的,起稿中构图的安排常常要经常挂起来一再审视,一时考虑不成熟的,还可挂在墙上观察琢磨,到有了完美的想法时再继续完成。

十二忌

元代的饶自然著有《绘宗十二忌》,主要是指出山水画中的十二个毛病,书中提出的十二忌是:

1.布置迫塞(章法拥塞,令人透不过气来)

2.远近不分

3.山无气脉(山石来去的脉络交代的不清楚)

4.水无源流(水口交待不清,泉水出现得太突然)

5.境无夷险(境界平板缺少变化)

6.路无出入

7.石只一面(画石缺乏立体感)

8.树少四枝(树枝一般人只画出左右方向的枝杆,谁于表现向前后伸展的枝杆)

9.人物伛偻(人物画得弯腰驼背)

10.楼阁错杂(建筑物的布置没有透视感,并且缺乏合理的布局)

11.浓淡失宜(用墨的浓淡不得法,欠协调)

12.点染无法(包括用墨的点染失调)

这十二忌,在每幅画中,可能会犯其中的某一忌,有人物和建筑的山水画,则不可能出现九和十两忌。对于初学绘画的人来讲,可能会经常触忌,这是因为构思和技法都不够成熟,如果是属于点染不得法者,那就要多多练习点染,如果是画山石缺乏立体感,那就多体会一下画石头的方法,以弥补个人之缺点。

构图知识

指创作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对自己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安排,形成形象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形象空间之间的特定的结构、形式,简言之,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包含全部造型因素与手段的总和

在各种造型艺术中,构图称呼有别,例如绘画的“构图”,设计的“构成”,建设的“法式”与“布局”,摄影的“取景”,书法的“间架”与“布白”等均指构图。

构图概念其内涵丰富,它包括:

1、艺术形象在空间位置的确定。

2、艺术形象在空间大小的确定。

3、艺术形象自身各部分之间、主体形象与陪体形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4、艺术形象与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5、艺术形象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力感。

6、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和产生的美感。

构图显示了作品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一致性,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性,是艺术家人格力量和艺术水准的直接体现,也往往是艺术作品思想美和形式美术之所在。为此,构图能力在美术创作中,构图分析在美术欣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我们在进行创作过程中,构图是较为重要的一步,重点应把握:

第一,确定构图的基本形和形式线,分割画面的主要长线有:竖线、横线、斜线、折线、波浪线,在构图中起主要作用,画面表现形象主体组合的基本形状,有三角形、圆形、断环形、放射形、旋形、同心圆、十字形、栅栏形、“S”形等,正是这些形式线和基本形成为构图的主要构成形式因素,由于基本形和形式线与世界上各种自然现象或人的形态相似,便具有丰富的感情联想性。

例如,埃及建筑《胡夫金字塔》三角形构图的稳定感,其巨大的震慑力,使千百万奴隶感到奴隶主统治的不可动摇。再如,俄罗斯彼得堡雕塑《彼得大帝纪念碑》的斜线构图运动感,体现了这位政治革新家那勇往直前不断向上的精神气概。因此,构图的形式线和基本线也是形象产生美感的主要因素。

第二,探求构图所运用的形式美法则,迄今为止,形美法则有两类八对十六种:均衡与对称、渐次与重复、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体与主体、微差与统调、特异与秩序、前者多显示生动型,而后者显示秩序型。

生动与秩序,变化与统一,多样与整体两个因素,既对立排斥,又影响制约,相辅相成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便是形式美法则的本质和灵魂所在,运用形式美法则也必须遵守的规律。如过分追求生动、变化,构图会变得杂乱无章,这样不仅失去了秩序美,原先所追求的生动美也荡然无存,反之,如一味强调构图秩序,统一、安下、平衡,作品会变得呆滞。要处理好每对法则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可能运用多种形式美法则,关系处理得好坏,则显示出作者水平的优劣。

《米洛的维纳斯》构图:①体形呈“S”形弯曲,自然优美;②脐点为全身的黄金分割点,喉头为上身的黄金分割点,膝为下身的黄金分割点,比例非常优美;③肩宽上臀宽之比也多黄金化;④胸与腹两上面共穿着均衡委婉地全身承受光的投射,罗列称之为“光的史诗”。

《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构图,①总体多斜线式构图,富于运动感;②斜向拉长气势连贯的王环,具有多重寓意;飞跑的人、打大极拳姿势、北京蓬勃发展的形势、中国人民申奥的自信心、奥的团结向上宗旨、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中国结等。我们可以多看、多欣赏名作品,思考构图的内涵和本质,然后或多或少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最后我们一定得了解,总体构图形式与画面形象对应映照必然更集中,更准确,更全面地反应作品的内容和本质。

西方构图

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

摄影构图

摄影源自绘画,早期的构图法则移殖自传统绘画的美学要求,时至今日,摄影已发展成一种更复 杂的传播形式和艺术形式,而影像的题材和内容,亦远比传统的画作更丰富和多样化,因此,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应用,影像也发展出自己的构图方法和要求。

无论你对摄影构图的见解如何不同,但是你总是要承认一点:好的构图作品要比差的构图作品更有影响力,更能产生强烈的印象。所以摄影的终极目标就是增加照片的主题效果,但一张毫无主题的照片,再完美的构图,它也是空洞而失败的。

构图是确定并组织元素以产生和谐照片的过程。照片中的每个对象就是构图中的元素。学习构图就像是学习一门语言,一旦你学会一门语言,它就不再是你需要不停考试的东西,因为说话已经是下意识的行为,说什么才是你关注的重点。我想摄影师、摄影爱好者、摄影发烧友,要努力的目标应该是流畅地运用构图这门语言,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

跟其他艺术不同的是,摄影在本质上是挑选的艺术。必须从现实世界中挑选一处予以框定,并且在框定的区域中对主体材料进行组织和布局。而挑选其实就是有意识地对画面进行编辑而不是被动地把一切都囊括其中。考虑 可以去除的主体,以简化和增强信息。当你的框架中所有的元素都起作用而

并非浪费时,你就成功了。

当然,摄影构图其实并无绝对的规律,应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应用,以至摄影师不同的风格修养,可以有不同的构图方式,但对于初学摄影的摄友而言,可以参考顾荣军所写《非常摄影手记──大师构图攻略》的精彩内容,给自己打好基础,融会贯通后,定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地拍摄出理想的作品。

2 山口高志著摄影书籍

基本信息

书 名: 构图作 者:山口高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ISBN: 9787535629111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 元

内容简介

《构图》内容简介:有人认为拍摄风景很简单,也有人认为拍摄风景是相当困难的,这些意见都没有错。其实,风景拍摄的重点是要能清楚地表达出“对眼前景致的感受”。在众多的景物中,不知要以什么为中心时,可以尝试改变视角,找出象征性的景物,或是做适当的画面剪栽……这样一来,就能够栈出独特的构图军法.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山口高志 译者:信达雅翻译工作室

山中高志,1951年出生于东京。1970年开始担任已故摄影师入江泰吉的助手。1974年开始成为独立摄影师。从1980年开始使用35毫米相机拍摄日本国内各地的自然风景至今。

图书目录

提升构图能力的基础知识

梅林

樱花(山腰)

樱花(海边·逆光)

山樱

山樱(近拍)

枝垂樱

江户彼岸樱

桃花园与山樱

桃树

李树(山腰)

山慈姑

芥菜

新芽(枫树)

新芽与流水

嫩绿的森林

树木的新芽

朝阳与海

夕阳与海

油菜花

油菜花与海

罂粟花

木兰花

石灰岩台地

新绿丘陵

茶园

新绿的山间

龙头瀑布

溪流(初夏)

溪流(梅雨)

河川

瀑布

瀑布

小瀑布

小瀑布

沼泽(初夏)

水面的光辉

峡湾

断崖与海

海岸

夏云与海

薰衣草

湿地与云

荞麦田

高山植物

向日葵

日光黄菅

干草与草原

雪溪与夏山

白骨林

夏山

巨大的山毛榉

云海

富士山

朝阳下的河流

夕阳下的海岸

稻草堆

山雾

溪谷

花田

枫叶(山腰)

枫叶(断崖斜面)

枫叶(山腰与枫叶)

枫叶(溪谷旁的树木)

枫叶(河边)

枫叶(落日·逆光)

湖畔

池畔

日出与山脉

清晨的草丛

芒草

夕阳与芒草

落日

落日的湖畔

雪与杉林

雪与山毛榉

雪与树林

雾冰

冰雪的造型

雪与河流

冰瀑

富士山(忍野村视野)

富士山(箱根町视野)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