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沟渠豹蛛 |
释义 | 昆虫名,为蜘蛛目(Araneae),狼蛛科。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台湾、安徽、福建、贵州、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寄主昆虫为飞虱、叶蝉,寄主危害作物有水稻等。 中文学名:沟渠豹蛛 拉丁学名:Pardosa laura Karsch, 1879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蛛形纲 Arachnida 目:蜘蛛目 Araneae 科:狼蛛科 属:豹蛛属 分布区域:安徽、福建、贵州、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形态特征雌蛛体长6-8毫米。背甲黑色,正中斑窄长部位两侧缘的缺刻不像星豹蛛那样明显。前额颇圆,后端略细,并生有白色细毛。正中斑两侧有深褐色侧斑。放射沟明显。第一眼列同大并略短于第二眼列;第二眼列位于额缘下;第三眼列位于头顶部之弯曲面上。胸板周缘为黑褐色,中央有一个“V”字形黑斑;有的个体胸板几乎全部呈黑色,仅在中部显有长椭圆形的淡黄色区。步足淡黄色,具深褐色轮纹,第1步足跗节背面基部有1根长毛,以第Ⅳ对步足为最长,其胫节背面有刺。腹部背中央黄褐色,两侧为深褐色,心脏斑的前端具1对小黑点,两侧及后端各有2对黑色斑点及许多小黑点。腹部腹面黄褐色。 雄蛛体长4-5毫米。体形似雌蛛,色泽较暗。触肢上密生黑毛,各节的长度:腿节0.75,膝节0.35,胫节0.51,跗节0.75毫米。卵袋;扁圆球形,直径约3.90毫米。厚3.20毫米。初产时灰绿色→灰色→深灰色→白色。每个卵袋内含卵量约30粒发右。 幼蛛沟渠豹蛛的雌性幼蛛一般蜕皮6-7次,亦有5次和8次;雄性幼蛛一般蜕皮5-6次,亦有4次。一龄:体长1.35毫米,腹域宽0.45毫米,头胸部长0.75毫米,背甲长0.35毫米,腹部长0.50毫米,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1.00、1.00、1.00和1.15毫米。浅土黄色,步足粗。背甲卵圆形,腹部前宽后窄,背面斑纹呈“非”字形。二龄:体长1.45毫米,眼域宽0.50毫米,头胸部长0.80毫米,背甲长0.40毫米,腹部长0.65毫米,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1.65、1.60、1.60和2.00毫米。背甲侧缘有纵纹,放射沟不明显。居中眼呈梭形,眼基分离。三龄:体长1.76毫米,眼域宽0.50毫米,头胸部长0.89毫米,背甲长0.49毫米,腹部长0.85毫米,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1.96、1.96、1.89和2.13毫米。头胸部侧缘及后缘有黑色边纹。腹背中央有一纵纹至腹部1/2处,两侧分裂4-5个黑斑。心脏斑不明显。四龄:体长2.74毫米,眼域宽0.59毫米,头胸部长1.31毫米.背甲长0.58毫米腹长1.43毫米,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3.01、2.85、2.81和3.93毫米。放射沟黑色,背甲两侧的褐纹呈“u”字形,后中侧眼近椭圆形。腹部呈椭圆形,背面的黑斑相连呈条状,腹末两纹与二横纹相交呈“井”字形。五龄:体长3.24毫米,眼域宽0.68毫米,头胸部长1.72毫米,背甲长0.75毫米,腹部长1.42毫米,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4.10、3.89、3.73和5.08毫米。国背甲两侧褐色纵纹几乎平行,不星“V”字形,心脏斑不明显。其它斑纹分列两侧,呈断续状。六龄:体长4.23毫米,眼域宽0.79毫米,头胸部长2.23毫米,背译长0.98毫米,腹部长2.37毫米,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5.88、5.68、5.53和7.89毫米。背甲两侧纵纹较五龄色淡,放射沟较五龄明显。腹部斑纹,有的个体呈不规则状,有的个体分列左右两侧。雄蛛触肢末端已开始膨大。七龄:体长4.99毫米,眼域宽0.84毫米,头胸部长2.45毫米,背甲长1.05毫米,腹部长2.54毫米,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5.99、5.79、5.75和8.84毫米。腹背有2对黑色斑点和许多小黑点,分列于两侧呈无规则状排列。雄蛛触肢末端密布黑褐色毛。 生物学特性习性沟渠豹蛛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发生数量较多的一种蜘蛛。游猎于地面,行动迅速、敏捷。有较强的护卵习性和自残习性。 历期沟渠豹蛛胚胎和胎后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和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雌蛛的历期长于雄蛛的历期,温度降至9℃以下,则处于越冬状态,因此第二代的七、八龄幼蛛的历期显着延长。低温可导致蜕皮次数的增加。 年生活史沟渠豹蛛在安徽省芜湖市以成蛛和幼蛛于11月下旬开始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开始活动,全年可发生二个世代。 繁殖性比与交配据李友才等(1981)观察,沟渠豹蛛的雄蛛显着要多于雄蛛。其雌雄性比在第一代为1.12:1;第二代为1.25:1。性成熟后的成蛛即可寻找异性进行交配。当雌雄相遇时,雄蛛以其特殊的舞姿向雌蛛求偶。雌蛛如拒绝,就逃避雄蛛或攻击之。雌蛛如平卧,并以触肢和第1、Ⅱ对步足有规则地颤抖,即表示许诺。此时雄蛛从雌蛛的头胸部爬上雌体进行交配。交配时,雄蛛以步足抱着雌蛛腹部。当雄蛛以右触肢插入生殖孔时,雌蛛腹部腹面就协调地倾向左方,反之就倾向右方。交配时间平均在21分钟左右,最长可达50分钟以上。雄蛛有多次交配习性,雌蛛一般只交配一次。产卵前期:沟渠豹蛛的产卵前期的长短,与温度呈负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7.70-29.20℃温区第二代平均5.80天;第一代平均12.20天。产卵与护卵:雌蛛交配一次,终生可产受精卵,产卵大都在晚上进行。从产卵到做成卵袋历时60分钟左右。雌蛛有较强护卵习性。当雌蛛做成卵袋后,就把卵袋粘在纺器前方,随身携带进行游猎。如果人为地取下卵袋,它就在失卵的地方徘徊,一旦重新找到卵袋,马上就抱在胸前同时用口和足的协调动作,使卵袋在胸前转动,经仔细检查后,又粘在纺器的前方,一直到孵化为止。孵化后的幼蛛,很快爬在母蛛的背甲和腹部背面,由母蛛携带2-8天后,即分散营独立生活。产卵量与孵化率:沟渠豹蛛的雌蛛一生一般可产2-3个卵袋,最多可达6个,每个卵袋内的含卵量在16-109粒,平均50粒左右。卵袋内含卵粒的多少与产卵次第有关,即随着产卵次第的增加,卵袋内的含卵量分别是:第一个卵袋70粒左右;第二个卵袋55粒左右;第三个卵袋50粒左右;第四个卵袋45粒左右。雌蛛一生的产卵量平均在130粒左右。孵化率较高,一般在95%以上,个别情况仅有70%。孵化率低的,一般发生在第四个卵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