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钩形黄腺羽蕨 |
释义 | 基本资料种中文名:钩形黄腺羽蕨 种拉丁名:Pleocnemia hamata Ching et C. H Wang 科中文名:叉蕨科 科拉丁名:Aspidiaceae 属中文名:黄腺羽蕨属 属拉丁名:Pleocnemia 国内分布:特产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养)。 命名来源:[Acta Phytotax. Sin. 19(1): 125. 1981] 中国植物志:6(1):061 相关物种: 广西黄腺羽蕨 黄腺羽蕨 形状及生活习性植株高2-3米。根状茎直立,粗约4厘米,顶部及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鳞片线形,长1.5-2厘米,先端纤维状,几全缘,膜质,稍卷曲而为蓬松状,褐棕色并稍有光泽。叶簇生;叶柄长达100厘米,基部粗约1厘米并为暗棕色,向上部淡褐色并稍有光泽,上面有阔浅沟,沟两旁有隆起的脊,上面疏被深棕色的短刚毛,下面几光滑;叶片三角形,长达2米,基部宽1-1.2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基部四回羽裂,向上部三回羽裂;羽片约15对,下部的对生,向上部的互生,下部的相距15-20厘米,斜向上,基部一对的柄长4-6厘米;基部一对羽片最大,三角形,长达60厘米,基部宽约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斜截形而不对称,基部下侧的一回小羽片明显伸长并有多对分离而深羽裂的二回小羽片,基部上侧的一回小羽片仅为深羽裂;第二对羽片椭圆披针形,长50-60厘米,基部宽20-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基部羽片的一回小羽片约15对,互生,稍斜向上,基部一对的柄长约1厘米. 向上部的有短柄,彼此以1-2厘米宽的间隔分开;基部下侧的一回小羽片最大,椭圆披针形,长约30厘米,基部宽约2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下部约有5对分离的二回小羽片,向上部深羽裂达有阔翅的一回小羽轴;二回小羽片约15对,互生,近平展,下部的有短柄,彼此以约5毫米宽的间隔分开,披针形,长约10厘米,基部宽约2. 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深羽裂达1/2;裂片8-10对,互生,彼此以约2.5毫米宽的间隔分开,缺刻有一钝齿,稍斜向上,镰状椭圆形,长1-1.2厘米,基部宽5-7毫米,向顶部并明显弯弓为钩状,边缘有钝锯齿并于干后略反卷。叶脉沿小羽轴及主脉下部联结成狭长的网眼,裂片上分离的小脉约5对,多为二叉,两面均稍隆起,上面光滑,下面与主脉及小羽轴偶有暗红色的圆柱状腺毛。叶纸质,干后暗绿色,两面均光滑;叶轴及羽轴下面淡褐色并近光滑,上面深禾秆色并密被棕色的短刚毛。孢子囊群大,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有1列或不整齐的近2列,着生于上侧彼此相连,被红色的圆柱状腺毛,无囊群盖。特产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养)。生密林下沟旁阴湿处,海拔850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