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共和 |
释义 | 1 词典解释共和:历史年号,西周从厉王失政,至宣王执政,中间十四年,号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 读音gònghé ◎ 英文republic ◎ 词义1、历史年号: 共和的由来,有两说:(1)因厉王出奔后召公、周公二相共同执政。《史记·周本纪》:“ 召公 、周公 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张守节正义引韦昭曰:“ 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脩政事,号曰共和也。” 宋欧阳修《明正统论》:“昔周厉王之乱,天下无君,周公 、邵公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后宣王立,是周之统尝绝十四年而复续。然为周史者,纪 周、召之年谓之共和 ,而太史公亦列之于《年表》。” (2)因由共伯和代理政事。《汉书·古今人表》“ 共伯和 ” 唐颜师古注:“共 ,国名也;伯 ,爵也;和 ,共伯之名也。共,音恭。而《迁史》以为 周召二公行政,号曰共和,无所据也。” 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共和》:“古史,共伯和者,厉王时之贤诸侯也,诸侯皆往宗焉,因以名其年,谓之共和 ,凡十四年。按《汲冢纪年》, 共伯和干王位,故曰共和 。” 以上两说,以第一说为是。理由如下: “共和”是一种执政方式,这种执政方式的出现与厉王失去执政能力有关,是对厉王执政空缺的弥补,带有替补执政的性质,所以“共和”一词具有动词性质。“共”是二人或多人协同的意思,“和”字从禾从口,是调五谷以合众口的意思(古代有调酒器,名“盉”,专门用来掺和各种谷物酿制的酒,以达到最佳味道。此字从禾从皿,禾指五谷,皿指盛器,造字原理与“和”相同),所以,如果把政事比作众人口味,把执政比作调和众人口味,那么“共和”就是两人或多人协作共事,一起调和大众口味,以达到满足天下大众要求的目的。因此,如果采用第二说,那么“共和”就失去了动词的性质,失去了代替厉王执政的含义,而仅仅是“共伯和”一词的缩略形式,而这样的汉语名词缩略法在古代文献中似乎还没有见到第二例,因而存在问题。况且,周召二公地位远在“共伯和”之上,后者仅仅是一位普通诸侯,他有能力号令周召二公吗?他能肆无忌惮地摄天子之政吗? 古有“羲和”,帝尧的皇家天文官,负责敬宾迎日,寅饯送日。追究帝尧天文官的官名含义,可以发现,“羲”即“晨曦”之曦,表示阳光从东南向西北照射,“和”即“回应”,表示把阳光从西北向东南送回,这样一羲一和或一照一返,就构成了太阳运动的年周期和日周期(年周期:上半年,春和夏,日光发送;下半年,秋和冬,日光返照。日周期:上半日,太阳从东南方向西北方照射,下半日,太阳从西北方向东南方返照。这是古人对太阳运动的理解)。 古人把帝王登位比作朝日升起,照耀大地,这对应“羲和”之“羲”;又把帝王终老比作日光返照,发光结束,这对应“羲和”之“和”。这样,一位帝王的登位与终老就构成一个完整的执政周期,这对应太阳运动的“一羲一和”周期。 可是在厉王的情况,他是在位逃跑的情况,登位时他像太阳那样升起,可是执政到一半时,他却像太阳脱离运行轨道那样中途离开王位,独自避难去了,因而无法继续执政以完成一个执政周期,但在他未终老的情况下,他的太子无法登位,开启自己的执政周期。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只好由“三公”中的周召二公来共同执政,代替厉王把其执政周期的后半期政事进行处理,以待他终老及太子登基。 简言之,古人把帝王比作太阳,把帝王执政比作太阳运行,把帝王执政周期比作太阳运行周期,而厉王仅仅执政了上半期就离位了,相当于太阳只完成了“一羲一和”周期的“羲”阶段的职责,而“和”阶段职责因太阳半途离去而无法履行,所以,就有了周召“共和”,代理执政的一段历史。 2、政体形式:也称共和制。泛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相对。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虽然,在李自成之世,则赈饥、济困为不可已;在今之世,则合众、共和为不可已。” 郭孝成《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四节:“待到共和局定,聊慰秋瑾幽魂。” 瞿秋白《鞘声》五:“他说,‘中国若行共和必内争大乱’,不知道,十二年来并没有行过丝毫共和,何以乱到如此?” 3、汉皇帝侍妾称号,与无涓等同处于妃嫔之第十四等,禄秩相当于百石官。《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共读曰恭,言恭顺而和柔也。” 2 西周共和时期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 有两说﹐一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称共和﹔一为共和执政。周厉王胡暴虐侈傲﹐宠信虢公长父﹑荣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劝谏﹐指出荣夷公好“专利”(霸占土地山川的产物)﹐会酿成大难﹐厉王不听﹐终以荣夷公为卿士﹐执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诫执政诸臣﹐不可“专利作威”﹐否则国人将“为王之患”﹐也未得结果。国人对厉王不满﹐“谤王”﹐厉王大怒﹐命卫国之巫监视国人﹐有“谤”者杀﹐致使诸侯怨恨不朝﹐国人不敢谈论政事。大臣召穆公虎进谏﹐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水”﹐厉王仍不听。经过三年﹐国人愤而起义﹐攻袭厉王﹐厉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才得免难。 厉王出奔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号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为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 一说厉王出奔后﹐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称共和。厉王死﹐共伯和使诸侯奉太子静为王﹐自己回到卫国。此说与《史记·卫世家》记载不合。 3 共和县共和县隶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全县辖3镇9乡,7个社区居委会,93个行政村村。总人口12.5万余人,有汉、藏、回、蒙、撒拉族等20多个民族,其中藏族占54.9%。恰卜恰镇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及共和县首府所在地。 目前下辖:恰卜恰镇、倒淌河镇和龙羊峡镇;铁盖乡、东巴乡、英德尔乡、沙珠玉乡、廿地乡、黑马河乡、石尕亥乡、江西沟乡和切吉乡。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角北靠青海湖,南临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柴达木毗连,东西长221.5公里,南北宽155.4公里,总面积17252.2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4640.73平方万公里,占总面积的84.86%。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20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不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7c至6. 3c之间,年降水250—420毫米之间蒸发量1400—2400毫米之间,无霜期平均88天。 共和县是一个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1814万亩,六十年代初为全国拥有百万牲畜大县之一,是青海省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年产肉类9000余吨,牛羊皮30余万张,牛羊绒200余吨。2004存栏各类牲畜138万头(只)。 黄河流经县境内90公里,河谷地和小块农业区拥有耕地16.8万亩,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蚕豆和油料作物,兼种大麦、燕麦等。 全县常年有水的河流,沟道195条,总流量为23.O7立方米人/秒,年平均流量大于0.15立方米/秒。县境内有大型水利枢纽龙羊峡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瓦,年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县内温泉均集中于恰卜恰河下游,已探明水温高于23c的有12处,最高的水温为43c。现已开发龙羊峡镇境内的麻尼磨合北山湾热水游泳娱乐项目。县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储量2.16亿立方米米的花岗岩矿,主要有石棉红、五莲花等品种;有储量10亿立方米的大理石矿,主要有汉白玉。墨玉、墨白花、龙卷云。雪花白等10多种。另外还有铁、铜、镍、铅、锌、金、砷、白云母、石灰岩、水晶等矿种。切吉牦牛沟金矿贮量达4438吨;倒淌河铜镍矿矿石贮量达50万吨。 共和县全境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全年日照时数达2670.4—3036小时,平均日照率达60%---69%,每天平均日照6.2%---9.4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65.5千卡/平方厘米,太阳能发电前景广阔。环湖地区风能资源县有较大开发价值,年平均风速3.5米/秒,储量550千瓦小时/平方米,可利用储量540—680千瓦小时/平方米。 境内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鄂拉山区,青海南山和哇洪山等地,主要有马鹿、麝、猞猁高山雪鸡等,其中高山雪鸡被国家列为三类保护动物,中草药植物繁多,共有224种,资源量约为58117.42万吨,主要有羌活,大黄、甘草、麻黄、秦艽、雪莲等。 共和县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淳朴,草原景色优美。有“草原门户”和“西海屏风”之称的文成公主进藏途经的巍巍日月山,有高原之称的青海湖,湖内有鸟岛,还有三块石、二郎尖、海心山等岛屿,湖滨建有藏族风情特色的151账房宾馆。 此外,还有雄伟壮观的龙羊峡水电站以及龙羊峡库区人工湖,区沟地下温泉,委曲沟度假村等旅游景点。200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422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300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479元。 4 共和制◎ 定义共和制或称共和民主制、民主国或民国(republic),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政体(和这样统治的国家),君主不是国家的最高首脑。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 这个词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务”。相对于帝国及王国,共和的特色是国家元首并非世袭的皇权,若元首的产生方式是以民主选举方式选出,则是民主政体。 在政治思想上,共和主义指以共和体制来治国的一个意识形态。在现代国家兴起后,共和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及理论发展上各异,但多有一宪法确定人民基本的权利不受国家侵犯。如孙中山的“共和”观念是天下为公,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 在实践上,民主的概念未必是共和制所包括的。宣称采用共和制政府形式也可能会有独裁或极权政权的情形。 ◎ 词源这个词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务”。 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共和在本意上是通过制度组织起来的公共事务领域,而不是一种组织形式或政体。共和主义强调政府的公共性、公平性与中立性,即政府必须为所有人的利益服务(公益),而不能只为少数当权者的利益服务。然而民主的概念不是共和制暗含的。共和制政府形式可以包含有限的民主,那里这些权利仅对有限的人群允许,如在今天的许多独裁或集权国家的情形。这个词意思也足够宽泛到包括许多今天的高级民主制。 ◎ 历史最早的共和政体可以追溯到西亚的阿卡德(Akkad)。最著名的古代共和国,则是公元前509年建立的罗马共和国。在现代民主制度出现之前,还有许多国家采用共和政体,比如说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这也说明,“共和”未必一定是“民主”的。 在古代,虽然共和名义上是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这还不包括没有公民权的奴隶,但实际上则多是贵族共和。在这些共和国里,只有贵族才有参政的权力。罗马共和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现代共和制度则强调所有公民的参与国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执行。当然参与的过程可能是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比如通过代议制民主。在现代,共和国家的首脑通常仅为一人,总统。但有一些例外,例如瑞士,她有一个七人委员会作为国家首脑,称为瑞士联邦议会,还有圣马利诺,国家首脑的位置由两人共享。 有人认为,英国是近代第一个共和国,虽然英国在政体上是君主立宪,但人们又称它为“虚君共和”,因为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法律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因此孟德斯鸠就认为“英国是个裹着君主制外衣的共和国”。 在共和制和君主制间划一个精确的线非常困难,而且确实没有什么可以说某一个比另一个更民主,因为国家首脑(君主或总统)的权力可能完全是仪式上的 (尽管一个带有被选举首脑的民主制通常被认为比君主制更民主)。 君主通常统治一生,当他们死后由一个亲属接替,由他们自己选择或或根据继位规则。共和国的总统,相反,通常被选举为一个有限的期限,他们的继任由选举他们的人来选择。现在甚至非民主的共和通常宣称是民主的。尽管选举的结果可能是确定的,也仍然保持正常选举的仪式来选举他们国家的首脑,而且通常在这些国家首脑自动离开位置(通过辞职或引退),或被统治精英的其他成员强迫离开(通过宪法的手段)。但仍有一些例外 -- 例如,每一个新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通过帝国的首脑选举,尽管几个世纪以来选举特定家族的后裔到这个位置是通常的惯例。可能在现在君主制最重要的例外是在联合王国使用寡头的选举形式 (称为枢密院)。 ◎ 老的词义另外,老的词义定义使用“共和”描述那种通常称为代议民主,它将“民主”词义限制仅为直接民主。更多这个词义的使用和历史的讨论参见民主。甚至这个用法也没有包含许多共和制,过去的和现在的,那些根本不民主的(尽管很少现代的共和允许他们缺乏民主)。 使用这个老的含义,可以说美国是联邦共和制,而不是民主制(尽管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美国人,称之为民主,他们使用的是现代定义,而不是这里老的定义)。 共和这个词义的使用在美国开国者时期非常通用。美国宪法的作者为很多原因故意选择了他们称为的共和制。例如,对每一个政治问题从每一个公民收集选票是不切实际的。理论上,议员可以比普通平民更博学和更少情绪化。另外,共和可以设计为用来抵抗“多数的暴政”的保护。联邦拥护者描述了这个观点,纯民主实际上非常危险,因为它允许多数侵害少数的权利。通过他们称为共和制的形式,代表人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选择(总统、议院,参议院和州官员被分别选举),这使多数更难足够的控制政府来侵害少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