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元前351年 |
释义 | 中国大事记公元前351年——邯郸遗址 1、公元前351年:魏国与赵国签订“漳水之盟” ,惠王与赵成侯会于漳水,结谛盟约以和,赵成侯被迫接受了对赵国十分苛刻的屈辱条约。魏国军队撤出邯郸,赵国不割让土地而收复都城,史称“邯郸之难” 。 2、孝公十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举行第二次变法,使秦国的封建化更加深入。 3、韩昭侯见各国通过改辈变得强大起来,并且不断向外扩张,也在公元前351年任用郑国人申不害为相,实行变法。申不害以“术”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使韩国一度强盛,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4、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秦迁都咸阳。 5、公元前351年魏夺赵皮牢、泫氏,打通了河内地区与河东地区的交通,而韩国亦取得了少水中游的端氏,使上党与韩都之间的联系得以恢复。总之在上党南部地区的的争夺中,赵国基本上处于劣势,其势力范围是不断向北退缩的。 6、公元前351年:罗马平民的进步性影响力,在罗马社会中,允许第一位非贵族被选举监察官的职务,此职务最初创建在公元前443年,而且,就像大多数职务,是只对贵族公开的。 7、公元前351年,雅典公民大会讨论马其顿愈来愈逼近的威胁。和耶利米类似,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也要求雅典人厉兵秣马保卫曰家,他在演说中称菲利普二世是“野蛮人”“不要脸的流氓”。马其顿最终还足把势力延伸到雅典,幸运的是为了表现宽大为怀,马其顿人没对德摩斯梯尼下毒手。 公元前351年大事,庚午年,周显王扁十八年,此时是中国的战国时期,以下是本年发生的大事。 1.秦孝公攻赵 秦孝公十一年、赵成侯二十四年(前351年),秦国向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西)发起进攻。 2.越王无余之被死 越王无余之十二年(前351年),赵大夫寺区弟忠(一作思)杀其君无余之,立无颛。 3.卫鞅围固阳 秦孝公十一年、魏惠王十九年(前三五一),卫鞅又率兵向魏国的固阳(今地不详)发起进攻,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之下,固阳守军被迫归降,秦军再次取得胜利。 4.秦收复河西之地 秦孝公十年(前三五二),秦军攻取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次年又包围魏国的固阳,迫使固阳归降。秦国因此越过洛水,收复了前四0八年曾被魏国夺去的部分河西之地。 5.魏赵结盟 魏惠王十九年、赵成侯二十四年(前三五一),赵国在漳水之上与魏国结盟,魏军退出邯郸。从此,齐、楚、赵同魏、韩之间的数年大战暂告结束,全力西赂以拒秦。 6.秦筑头塞 秦孝公十一年(前三五一),秦在商(从陕西丹凤西南)修筑关塞,以防东方六国的侵略。 二次变法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举行第二次变法,使秦国的封建化更加深入。秦孝公兑现当初《求贤令》中的许诺,重重地赏赐了他:封商地十五座城邑。从此人称商君。这位公孙鞅先生终于从一个小小的宰相府中的家臣熬成了一国列侯。 商鞅变法强秦的同时,也由于其法刻薄寡恩,因而得罪了众多宗室贵族。法令公布后,有数以千计的秦人跑到国都,埋怨新法带来不便。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故意唆使太子犯法。当时王宫前有一条御道是属于国王专用,结果太子驾车经过,商鞅说必须惩罚,但太子至尊,不能用刑,于是杀了御者抵罪。其后,太子又犯错,商鞅秉公执法,对太子师傅分别施以劓刑和黥刑。毫不留情地割掉他的鼻子。从此无人再敢背法行事,对于那些开始毁谤新法、后又赞誉新法效用的人,商鞅以“乱化之民”尽数迁之边城,令无人再敢议论新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