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元前319年
释义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19年,壬寅年,此时是中国的战国时期,以下是本年发生的大事。

1.秦国进攻韩国,夺取鄢陵

2.公元前319年魏国把张仪驱逐回秦,改用公孙衍为相

3、齐宣王即位: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4、公元前319年魏国把张仪驱逐回秦,改用公孙衍为相,张仪这次连横活动失败了。

5、梁襄王是公元前319年在父亲梁惠王死后继位。

6、《竹书纪年》中记录:“梁惠成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即指此城。

7、孟子与公孙丑论浩然之气。

逝世人物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去世战国时魏国国君(后称梁惠王)。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与公子缓(魏缓)争立成功。以公孙痤为相,一度攻破秦孝公于栎阳,秦退回雍城,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

战国时魏国国君(后称梁惠王)。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与公子缓(魏缓)争立成功。以公孙痤为相,一度攻破秦孝公于栎阳,秦退回雍城,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

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开通鸿沟。范台之会时鲁共公曾告诫他“纵欲者必亡其国”,要他“清心寡欲”,公孙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在位后期信任太子申、庞涓,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36年)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国势衰退。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这标志著魏国的霸主地位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楚威王七年领大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

历史记载

大事记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1、秦国进攻韩国,夺取鄢陵。

2、魏惠王其子即位为魏襄王。孟轲前去拜见他,离开后对别人说:“襄王的样子就不像一个君主,和他接触也无法产生敬畏之感。他猛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能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回答:‘不滥杀人的人能统一。’‘谁愿意让他统一呢?’我回答说:‘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都干枯萎靡。这时天上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生机勃勃,一片葱郁。这样的势头,谁能阻挡!’”

3、齐宣王即位: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4、公元前319年魏国把张仪驱逐回秦,改用公孙衍为相,张仪这次连横活动失败了。

5、梁襄王是公元前319年在父亲梁惠王死后继位。

6、《竹书纪年》中记录:“梁惠成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即指此城。

7、孟子与公孙丑论浩然之气。

公孙丑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