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民新闻 |
释义 | 简介“公民新闻 ”(Citizen Journalism)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对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还有的学者认为,公民新闻是指公民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后者的定义可谓更加具体与易于理解。例如当你将突发事故现场的见闻发到微博上的时候,你正在扮演一个公民记者的角色,而你所发布的微博就是公民新闻。 简单地说,“公民新闻”,指从新闻的采访,写作,到最后的编辑发布,都不假手于专业记者或编辑,完全由“读者”自己采写的新闻,而这些读者则被称为公民记者。全世界第一位citizen jounalist当属1998年在其个人博客中对克林顿Zip Gate(拉链门)性丑闻曝光的美国人德拉吉。 公民新闻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一种颠覆,它代表了‘新闻媒体3.0’( 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 (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 (we media)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 兴起原因1、个人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随着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网络博客、移动电话、短信等传播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公民提供和发布新闻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持,使人们可以随时将自己在突发事件现场所获取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就打破了只有新闻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新闻传播的传统格局和垄断局面,并促使更多的公民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播姿态参与到数字时代和媒介社会中。 例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让博客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发源地,上百个报道9·11事件的个人博客发布了无数照片、录像和现场录音,还有目击者的亲笔描述,提供给受众一个在传统媒体新闻看不到的、更深度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2、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日趋高涨。近年来,尽管媒体数量的飞速增长,报纸版面的急剧扩张,广播电视时间的不断加长,但是,受众们获得的新闻信息,常常不是所需求的。新闻同质化,信息表象化,知识匮乏化,宣传虚假化,迫使受众主动地去寻找新闻,追逐信息,并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交流中去,促使了公民或受众积极、主动地向媒体提供新闻或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 2005年8月8日下午5点多钟,台风麦莎刚过,家住青岛沙子口附近渔村家的段广珠是一位DV爱好者。他从他家阳台上拍到了惊心动魄一幕---十几米高的巨浪一排接着一排,呼啸着扑向岸边,撞击着海岸,农民工魏青刚三次跳进大海救人的英雄壮举。这段录像很快送到青岛电视台,并在生活在线中播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个三进三出急浪中救人的小伙子,成了青岛市家喻户晓的救人英雄。为此,魏青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事实说明,公民新闻学正是因为满足了受众这种现实需求,这对于新闻传播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促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拓宽资源取向,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采集新闻,包括鼓励公民提供新闻和向公民购买新闻。 3、网络传播是关键。它涵盖了包括“博客(blogs)”“维客(wikis)”“播客(podcasting)”以及公民网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形式。从发展趋势看, 互联网已成为“公民新闻”最主要的发布阵地,而博客则是主要发布形式之一,博客是网络日志之意,指使用网络进行日常记录的人。 网络传播使公民成为记者变成可能,而且人们更趋主动地寻找正在发生的新闻,有时候还通过相互合作完成新闻报道。公民新闻学正是建立在这个意义上,对传统新闻传播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主流媒体不会因为公民新闻的出现被挤垮,但是权威性已经受到挑战,一些博客开始监督专业记者的工作,纠正他们报道中的错误和偏见。 公民新闻学的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它通过互联网呈现给人们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 意义相对于传统新闻、主流媒体而言公民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容易地在第一时间在现场进行实时报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它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使传统主流媒体对公众议程设置的重新思考。“议题设置 ”理论提出“媒介报道什么,公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公众也就越关心什么”,那么公民新闻的出现,表明受众已经不太愿意被动地去接收新闻,他们更倾向于自己能够选择新闻。而这也为主流媒体应该怎样选择新闻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对于“记者”的内涵而言公民记者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是“深入第一现场”的最有发言权的“记者”。"记者"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他们有条件接触到丰富的第一手的新闻素材,并有机会成为某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亲历者或目击者。无论从地域性,或者行业性来说,都将极大地扩展“记者”的内涵与外延。 相对于受众而言公民新闻的诞生,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意义上可以互换,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新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新闻将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而是全社会共同的声音。也因为有了大众的声音,政府的工作才能更加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公民新闻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公民新闻,一定程度改变了舆论监督权由新闻媒体承担和完成的状况,变成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公民新闻监督了政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和透明。在华南虎事件中,对于网民来说, 野生华南虎生存状态这一原本的事件核心其实是无足轻重的, 他们更关注事件中的政府诚信与官员操守。《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1日发表“人民时评”《“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直言不讳地批评地方官员的“诚信缺失”和“急功近利”。同年12月20日, 《人民日报》再接再厉, 发表《峰回路转的不只是“虎照事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 2007年12月9日, 国家林业局要求陕西省林业厅委托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进行鉴定, 并如实公布鉴定结果。在事件中,地方政府从掩饰抵赖到信息开放,公开认错,顺应民意,不得不说公众舆论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而公民新闻在其中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的。 评价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事情都有两面性,公民新闻也不例外,公民新闻也有杂乱、失实、新闻价值观有偏差等缺点。正是出于此,公民新闻在发展中难免产生误差,使得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甚至有些公民记者,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故意作出一些危言耸听的新闻。而写作方面,公民记者缺少专业锻炼,其报道也会显得杂乱不规范。网络是公民新闻的“原发地”,公众最先是通过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意见的表达。于是,一些传统媒体不仅将自办的内容延伸到网络之上,创建网络版,还建立了自己的公民新闻网站。浏览者在网络上发表的对报纸的评论,可能“见诸报端”;同时这些评论可以作为某一事件的引子,而对于该事件的报道又再次“见诸网络”之上,并且鼓励人们继续参与评论。这些都是一些极其宝贵的尝试。从中也可以预见公民新闻的未来应该是在大众传媒的并存、交融和协调中谋求发展,在互动合作中一起共享着信息时代的资源。 据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中文公民新闻网“Chinfest“董事长兼CEO郭涛指出。“时至今日,传统新闻机构日益受到“公民新闻”(即社会大众参与制作新闻报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报纸读者或电视观众借助因特网、可拍照手机、摄像机及其他科技工具参与新闻制作,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民新闻”为主流媒体“增添了声音,而且是不经加工的真实声音”。 代表中国公民新闻网宣扬每个公民都是记者 金羊网公民新闻包括微博、问政、报料、博客、论坛、视频。 公民新闻的设立是为了话语权的扩大,让公民参与到新闻的发现、讨论、关注中来,尤其是对民生戚戚相关的事件,公民可以表述自己的想法,与决策者、学者、执法部门进行互动沟通,真正让新闻服务大众,积极有效地传播。 金羊微博:聚焦身边的发生发现发展,关注百姓的生活生存生命。让一句话新闻传播得更快更广。 金羊问政:问政广东省、广州市的各级部门,与政府网络发言人进行沟通。话题涵盖民生民计、咨询求助等话题。 金羊报料:人人做记者,随时随地发新闻。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第一时间将网民身边的新鲜事、突发事呈现在网络上,曝光不平事,挖掘新鲜事。广泛地影响网民。 金羊博客:关注社会民生,独树草根+精英文化,自由人的博客。 金羊论坛:展现南国新貌,关注焦点话题,点评南粤时政;传达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心声,关注民生民情。为中国富强和广东发展出谋划策。 金羊视频:新闻热点、社会聚焦、搞笑视频,用影音来阐述生活。 判断标准1、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2、不能侵权 3、制造内容的目的比起报道的欲望来说更重要的是满足受众的需要 4、可以最有效的利用媒体平台的优势来传播新闻 5、信息可以被他人分享 6、信息可供讨论 7、力图对“真实世界”产生影响 8、对事件的发展要有积极的影响,避免只是简单的批判或者消极的看待 9、鼓励信息贡献者给所使用平台创造价值 10、依靠责任感、可信任、有影响、可持续为原则,发展出一个有益的模式来处理此类信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