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民文化中国
释义

亚里士多德批评了柏拉图共产共妻的理想国家横式中的诸多空想和不适当的地方。例:第二卷刚开始他就转向现实的政治问题,提出了批评。

研读《政治学》

一、古希腊的自然条件

古希腊地区气温湿度,雨水充沛,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没有大块的冲击平原,仅有一些小块平原又大多被险峻的山峰阻隔,缺乏天然的灌溉条件。土地虽多但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只适合种一些葡萄、橄榄之类的作物,交通也极为不方便,因而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且各自为政的城邦。没有粮食作物注定他们不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他们非常需要对外贸易。再加之古希腊多天然优良港口,因此他们的海外贸易比较发达。商业贸易客观上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有章法可循,这就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而小国寡民使民主原则容易贯彻落实。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该地区形成城邦这种政治实体创造了条件。

二、历史条件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的两个历史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交合点。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化,它动摇了古希腊旧的社会政治制度且导致了古希腊国家的灭亡,使他们先后被马其顿王国和罗马帝国吞并。危机的原因是奴隶制社会所具有的矛盾及当时社会的阶级斗争的尖锐化。除了有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外,还产生了自由民的富有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对抗。这一时期的战争造成了农民破产,城市里满是寻找工作的贫民,随着贫民人数的增加,放高利贷聚敛的财富也增加了。贫富之间的对立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一个外地人且接近于社会中等阶层的亚里士多德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写作了《政治学》这本书以表达他的立场和态度,以寻求足以维持正趋于衰落的古希腊国家组织的手段。

、《政治学》的结构框架

全书分为八卷,其中第二卷对早期的理论进行了历史的研究,特别注重对柏拉图的批判。

第三卷研究国家的性质以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但他的目的是想以此为开端来阐述关于理想国家的理论。

第七、八两卷论述理想国家的建设;第一卷是一部总的绪论,是在各卷写好之后才写成的。

四、对亚里士多德“善”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技术和科学都是以“善”为终极目的的。政治学术是所有的技术和科学中最重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人间的至善。他在第三卷第十二章中说道“公正就是政治之中的善”。这里的“善”不仅包括私人的或伦理的,而更重要的是指城邦的“善”。这两种善不可分离,而城邦的善更重要、更完满。个人的善从属于城邦的善,伦理的善取决于政治的善。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善”与城邦是密切相关的,更真正的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善”就必须了解城邦的本质。古希腊城邦是建立在宗教仪式和神话之上的,每个城邦都有其独特的仪式和崇拜的庇护神,有自己独特的神话叙事。城邦是公民与神的共同世界,仪式和神话将自己开启了城邦世界。

关于“善”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第七卷第一卷中也作了一些论述。他说:“世有三善:多在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基本的善是灵魂的诸善,这可以被经验和哲理所证实;这些善德,包括勇毅、明智和其它善德,是最优良和最幸福生活的条件和源泉。

“善”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核心与灵魂,深刻了解、体会“善”的涵义是十分必要、十分重要的。只有结合亚里士多德所处时代的背景,他的阶级属性,他的人生经历等多种因素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亚里士多德“善”的内涵。

关于政体的论述

谈到政体,首先要明确公民和城邦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就是“享有司法职能和政府职能的”。城邦的事务由它的公民直接管理。一个公民权力的多少和大小依赖于城邦所采用的政体,他把政体分为六类:1君主制,2贵族制,3共和制,4民主制,5寡头制,6僭主制,前三个是比较好的正常的政体,后三个是不好的变态政体。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他对最佳国家的描绘也是以希腊的城邦共和政体当时的现状为依据的。这是因为只有在希腊的城邦才存在着可能把自由和城邦的秩序结合起来的条件,只有在希腊才能从英雄时代找到君主政体存在的可能。但他又认为当时个人不可能上升到君临一切人的地位,不会是全体人民都心甘情愿地忍受他那惟我独尊的统治。当时希腊每个城邦都有几个有才有势的贵族,城邦的政权往往被他们掌握。他反复强调的是由少数有治国才德的贵族来同志城邦,这就是他理想的贵族政体。在这一点上,他理想的政体与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在实质上一致的。但实际生活中执政的少数贵族并没有什么治国才能,所以这种政体只会是寡头政体。

按亚里士多德设想,共和制就是由大多数人统治,如果能制定出好的宪法,依宪法行事,那是理想的共和制。他说,既然共和制是多数人的统治,就应该重视平等和自由的原则。所谓平等就是人人都一样有当统治者的权利;所谓自由就是人人都能过他想过的生活。因此宪法中就要规定:人民轮流执政,不能有终身制,官吏的任期要短。他又认为这种理想的共和政体在现实中也不存在。宪法往往被破坏,共和制只能有名无实。叫共和制的政体实际上是当时希腊存在的民主制,它是共和制的变态。他认为无论是民主制、贵族制,还是共和制,只要能根据理性行事,按法办事就是好的政体。可惜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政体,只有变态的政体,即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

亚里士多德在第五卷中又论述了关于政体内部动乱和整体更迭的一般原因及确保政体稳定的途径。在第二章中他考察了引起政体内部动乱和政体更迭的一般原因,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心理动机②革命者的企图③发动政变的诱因。某一行政机构或是城邦其它的某一个部分的名誉或者权力的过长增长;公认为敌对的部分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肯定会出现暴乱。在第五卷第五章中具体论述了平民政体中政体变动的原因,第六章中论述了寡头政体中政体发生变更的原因,第七章论述了在贵族政体中引起暴乱的原因。而在第八章“确保政体稳定的途径”中做了大量论述,最后说到“平民政体要尽量顾及富人的利益,而寡头政体和贵族政体要鼓励和帮助穷人。”在第九章中他又作了进一步论述,提出:执掌高级官职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性:他们彼此的重要性。使大多数人都支持政体的存在是一件明智之举。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在第四卷中主要论述了五个问题:①主要类型的政体(尤其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各种不同形式②哪种类型的政体最具有实用性③哪种类型的政体适用于哪种类型的公民④政体建立的途径是什么⑤各种不同类型的政体又是怎样毁灭和保全的。

关于中产阶级的论述

家庭、阶级等共同构成了国家。在良好的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的设想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很超前的观点——中产阶级政治理论。

他说,财产和妇女子女的公有社会自然要发生许多纠纷。首先,柏拉图在政治上的前提是城邦的划一,但是“尽量趋向整体化(划一)城邦最后一定不成其为一个城邦。”强求划一,把国家变成一个个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其次,妇孺共有的社会必定会削弱人们之间的友爱精神,而消除内讧最有赖于友爱,而这种制度却消除了真正的友爱和男女之情。再次,“财产可以在某些方面(在应用时)归公,一般而论则应属私有。”因为“划清了各人所有利益的范围,人们相互间争吵的根源就会消除,各人注意自己范围内的事业,各家的境况也就可以改进了。”世间的罪恶之产生与存在,在于“人类的罪恶本性”,而非财产私有。第四自爱是人的天赋并非偶发的冲动,“自私固然应该受到谴责,但所谴责的不是自爱的本性而是那些超过限度的私意”。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在由极富、极贫之人组成的城邦里,一方面暴露着藐视的姿态,一方面怀着妒恨的心理,政治团体的友谊和交情荡然无存,只剩下仇恨。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第三个阶级(中产阶级)主政,才是最好的社会,它可以使城邦安定。“就一个城邦各种成分的自然配合说,惟有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整体。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更为稳定。”“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图谋他人财产,其财产也不像富人那样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不对别人耍手段,也不会自相残杀,他们过着无忧无惧的平安生活。如果邦内中产阶级强大足以抗衡其它两个部分而有余,那他们就在邦内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可以维持城邦的稳定。

七、关于教育的论述

一教育与政治

“教育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要像现在这样,每个人只分地照顾自己的儿童,给予自以为是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1.3出版,第406页)。他承袭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因为所有公民都得参加国家的政府工作,成为城邦的一员;国家的兴衰依赖于公民的素质,忽视了教育就会危害社会的政治制度。因此立法者首先应该注意少年的教育。他说,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407页)国家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公民要遵循同一学制。

二和谐发展教育观

他在书中具体论述了对儿童施行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具体内容与方法,提出了一套独立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认为“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主张适度的体育锻炼使儿童具有强健的体魄,从而培养勇敢的品格。

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德育”。在第七卷第十二章中提到人的道德是“存乎人心”,“成于习惯”,“见于行动”,以此确定了德育的三个来源。他说:“人们所由入德成善者出于三端,天赋,习惯和理性。”他还认为,对善行的模仿是形成儿童良好品德最有效的方法。他还十分注重道德实践的作用,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对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

亚里士多德还在第八卷第三章和第七章中论述了儿童智力教育和美育问题。

三教育年龄分期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思想的人,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要求成人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第一个时期,7岁之前;第二个时期,7岁到14岁;第三个时期,青春期到21岁。并对每个时期儿童的特点和教育的内容作了详尽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城邦的黄昏已经来临。传统对城邦的理解遭到了置疑,一些智者提出了更好的主张……但他的《政治学》及“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把他对城邦的古老信念传达给后人……在他之前,没有人在学术上取得他那样的成就;在他之后,虽然科学巨匠辈出,但并未因此而使他失去智慧的光辉。他的“城邦”理想在奥古斯丁、卢梭、马克思那里重新焕发生机……

他与他的《政治学》等著作像一盏理智的明灯悬于古代世界的上空,永放光芒……

读书笔记

“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它们."

“政治学是最高主宰的科学,最有权威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