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刘
释义

公刘,中国常用人名,著名的有部落首领公刘和现代诗人公刘等。另外还有文学作品公刘。

周部落领袖公刘

简介

公刘, 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人,古代周部落首领,为周先祖不窋孙,鞠陶子,周文王的祖先。鞠陶死后,公刘继其位,《诗·大雅·公刘》便是其后人祭祀时称颂他功绩的诗歌。他“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对庆阳川原地带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尔后,公刘将其活动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一带,并移居温泉附近居住。22岁时,将首府迁移至南岗(今宁县城西庙嘴坪),史称“公刘迁囱”,大大地开拓了周的基业,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庆阳市和陕西省的旬邑、彬县。长武、淳化、耀县、宜君。黄陵及泾川、灵台等16个县城。

缅怀祖先

公刘造福后代,惠及子孙,后人修邑建庙,尊为神圣。 每年古三月十八,庆阳人及长武、彬县四方百姓赴公刘庙拜谒祭奠,缅怀这位华夏农耕文化的开拓者。

另一种说法是:周部族的祖先,相传是后稷的曾孙,古公亶父是他的第九世孙。

现代诗人公刘

个人资料

姓名:公刘生卒:1927年3月7日—2003年1月7日

职业:诗人、作家

籍贯:江西 南昌

人物生平

公刘(1927年3月7日—2003年1月7日),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原名刘仁勇,又名刘耿直。江西南昌人。1927年生。1939年开始写诗。1946年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并投身学生运动,1948年初流亡上海,旋赴香港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学生联合会宣传部工作。广州解放后,参加人民解放军,随部队进军大西南。西南边疆的生活体验给了他创作的灵感。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边地短歌》;1955年,《人民文学》连续发表了他表现边疆战士生活的三个组诗:《佧佤山组诗》、《西双版纳组诗》、《西盟的早晨》,这些作品,使他成为西南边疆诗人中最早获得较高评价的诗人。同时,他参加了民间长诗《阿诗玛》(与黄铁、杨智勇、刘绮共同整理)的收集、整理;又以民间传说和歌谣为基础,写作了长诗《望夫石》。此后他又出版了《神圣的岗位》(1955)、《黎明的城》(1956)。1956年到解放军总政治部任职,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回归诗坛以后,出版的诗集有《在北方》、《公刘诗选》、《尹灵芝》、《自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南船北马》等。公刘的诗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首先,他的诗意象奇特,想象丰富。他善于捕捉生活场景中的特殊细节,带有生动性、具体性,在他的代表作《上海夜歌(1)》中:“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像一把巨剪,/一圈,又一圈,/铰碎了白天。//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如同一幅垂帘,/上海立即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灯的峡谷,灯的河床,灯的山,/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全诗只十二行,诗人便精确地捕捉到富有新上海特征的具体形象:入夜后,上海高耸的钟楼,长长的街道,穿梭的车辆,“到处珠光闪闪”,富有立体感地概括了上海夜晚动人的景色。其次,公刘的诗构思奇巧,富有哲理意味。他善于从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场面出发,由实到虚,由感性描绘升华为一种明晰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典型的如《五月一日的夜晚》:“天安门前,焰火像一千只 孔雀开屏,/空中是朵朵云烟,地上是人海灯山……//羡慕吧,生活多么好,多么令人爱恋,/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通过酣畅流利的笔触把生活实景升华为一种崇高的精神信仰,这和时代的诗歌观和审美观相符合。

公刘的诗歌直接影响了当时许多军旅诗人的创作。1956年之后,他的诗不再是单纯的、一味的歌颂,而是在肯定新生活的同时,对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发出了质疑;他不再是“西盟的早晨”里那朵奇异的云彩,而是一个能“敲出金属的铿锵”的“白杨”。愈到后来,他的诗便愈见冷峻敏锐。

个人荣誉

其中诗集《仙人掌》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一等奖。

主要作品

《五月一日的夜晚》

《运杨柳的骆驼》

《上海夜歌(一)》

《神圣的岗位》

《黎明的城》

《在北方》

《白花·红花》

《离离原上草》

《仙人掌》

《母亲——长江》

《骆驼》

《大上海》《夜梦钞》

《刻骨铭心》等

个人评价

他的诗歌观点是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也吸收外国优秀诗歌的长处。大量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早期作品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热烈直白。新时期以来的作品则风格沉郁,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富有哲理,对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悲欢沉浮进行严峻的反思,感觉敏锐,意象深邃。

悲惨人生

1957年中国政治风暴,使公刘二十年彻底交了厄运。公刘是共和国成立后自香港回国参军的。肃反时他被关押,绝望中曾把腰带勒在自己脖子上企图自杀,幸被奉命看守他的作家黄宗江救下。然而,公刘逃过此劫却逃不过下一劫。1957年大鸣大放时,他在西北戈壁滩,一封电报把他召回北京,一顶右派帽子已经为他制好,跟着便被送到山西省郭堡水库工地同别的劳改犯人一起服苦役去了。公刘的主要罪状是:在某次座谈会上曾经说总政文化部“莲花池”肃反搞得过火,伤害了感情,这个批评被上纲为“攻击党的肃反政策”;特别是,一年前发表过两首《怀古》诗,其中咏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中有“昏庸当道,戕尽了男儿志气”的句子,现在被拿出来批判,说他用“这一类恶毒字眼来发泄他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仇恨”。

当时的统战部长李维汉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披露,在这场反右斗争中,全国有五十五万之多的人蒙受不白之冤,所波及的家庭不计其数。其中半数以上的人失去了公职,相当多数送劳动教养或监督劳动,有些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右派超过了当时全国仅有的五百万知识分子的十分之一,公刘是其中一个。对公刘的打击接二连三。女儿刘粹(小名小麦)生于1958年,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从未吮吸过母亲的乳汁。这个狠心的左派母亲,声明拒绝给一个右派的后代喂奶,最后决然抛下不满百日的女儿,背夫而去。公刘父母也经受不了命运的打击,先后辞世,只剩下女儿与父亲相依为命。又过几年,文革兴起,公刘更为凄惨。公刘后来在一篇题为“大难不死尚待后福”——他的“右派”生涯片断回忆中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生一次,也只能死一次。而他经历濒临死亡甚至接触死亡而终于不曾死亡,先后就有若干次,其中最悬的有两次从1958年至1979年,公刘在强制劳动中,“努”伤了身子骨,关节肿大,还经常屙血不止。那期间,扛百十斤一块的石头筑坝,一天扛十二个钟头。特别大炼钢铁那阵,矿石八十斤一担,五十里路一天得跑两个来回。1981年透视,才发现,脊椎早已呈S形了。长期间饥一顿饱一顿,造成公刘严重的胃病。1977年,他出差北京,忽然胃大出血,血压降到临界点。可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吴德还在执行《公安六条》,严禁外地五类分子晋京看病,而公刘恰恰是山西来的“右派”,怎么办?幸亏冯牧的女儿小玲给走了个后门,公刘混进了公安医院,止住血便乖乖地自动走人。

“四人帮”被粉碎后,公刘终于得以复出。但是,近二十多年来,公刘又被脑病像毒蛇似的缠住不放。1980年脑血栓,1989年中风,1994年脑梗塞,1995至1996年脑梗塞并颅腔积水,1997年脑梗塞,1998年脑梗塞,1999年脑梗塞并颅腔积水。当中有三次是经抢救脱险的。

1969年公刘进“中办学习班”,变相监禁,一号战备令下,由北京转石家庄。年底,奉命填一张“公用私函”寄给家人。很快公刘就收到女儿的回信,但信封里没有片纸只字,只有一方洁白的手绢。对着手绢,公刘还是激动万分,猜测十一岁女儿此举至少有两重意思:一是相信爸爸清白无辜,二是让爸爸擦眼泪,坚强地活下去。后来父女重逢,才知道女儿的信封里本来还有一张写有几行字的小纸条,但被拆检人员没收了。至于手绢的寓意,女儿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只是想让爸爸知道,女儿还活着。文友说,在公刘女儿的信封里,丢了字条,只剩“不著一字”的白手绢,就成了一首立象尽意、含蓄蕴藉的纯意象诗。真是一首凄楚得使人掉泪的纯意象诗!什么是大灾难中小人物的境遇?什么是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受害受难的人如何活下去?这首纯意象诗不著一字,却的确立象尽意了。

轶事

公刘的名篇《五月一日的夜晚》,诗歌爱好者大都熟悉。但由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引出的“一字之师”的佳话。1955年,风华正茂的青年诗人公刘写下了抒情诗,《五月一日的夜晚》。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奔放的激情,描绘了新中国第六个“五一”节夜晚天安门前载歌载舞的狂欢情景。诗的第二节原稿是这样的:“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中国在笑!中国在跳舞!中国在狂欢!/羡慕吧,生活多么好,多么令人爱恋,/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诗写成后,公刘将它寄给了《人民文学》杂志。当时在《人民文学》做编辑工作的诗人吕剑读到这首思想凝重、优美隽永的短诗,颇为赞赏,但又觉得诗的第二节的第二句不能尽如人意。几经推敲,吕剑删掉了原稿中“跳舞”的“跳”字,于是这句诗成了“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欢!”此诗发表后,受到交口称赞,引起强烈反响。公刘对这一改动也颇为赞同,认为去掉那个“跳”字,无论从诗的韵律节奏上还是表现力上,都比原稿更胜一筹。从此,诗人公刘便尊吕剑为“一字之师”。公刘的诗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首先,他的诗意象奇特,想象丰富。他善于捕捉生活场景中的特殊细节,带有生动性、具体性,在他的代表作《上海夜歌(1)》中:“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像一把巨剪,/一圈,又一圈,/铰碎了白天。//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如同一幅垂帘,/上海立即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灯的峡谷,灯的河床,灯的山,/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全诗只十二行,诗人便精确地捕捉到富有新上海特征的具体形象:入夜后,上海高耸的钟楼,长长的街道,穿梭的车辆,“到处珠光闪闪”,富有立体感地概括了上海夜晚动人的景色。其次,公刘的诗构思奇巧,富有哲理意味。他善于从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场面出发,由实到虚,由感性描绘升华为一种明晰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典型的如《五月一日的夜晚》:“天安门前,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空中是朵朵云烟,地上是人海灯山……//羡慕吧,生活多么好,多么令人爱恋,/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通过酣畅流利的笔触把生活实景升华为一种崇高的精神信仰。他的诗歌观点是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也吸收外国优秀诗歌的长处。大量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早期作品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热烈直白。新时期以来的作品则风格沉郁,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富有哲理,对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悲欢沉浮进行严峻的反思,感觉敏锐,意象深邃。贡献公刘代表作有诗集《边地短歌》、《在北方》、《离离原上草》、《仙人掌》、《公刘诗选》、《我想有个家》、《公刘短诗精读》,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电影剧本《阿诗玛》、《望夫云》,评论集《诗路跋涉》、《诗与诚实》,散文随笔集《酒的怀念》、《活的纪念碑》、《纸上声---公刘随笔》,杂文集《正题歪做》、《不能缺钙》,报告文学集《裂缝》,等等。创作成果丰厚,共出版文学专著近40种,并获多项国家文学大奖。另有中、短篇小说,诗歌,评论,随笔等200余万字尚未结集。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意、德、俄、日、西等多种文字介绍给世界。亦曾代表中国作家出访前南斯拉夫、联邦德国和美国等地。文革后,公刘从山西来到安徽工作,积极参与安徽的文化建设,扶持安徽青年诗人,与著名作家鲁彦周一起被誉为安徽文学的“双子星座”,为安徽省的文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公刘对外省与全国各地诗人、作者的诗歌创作也十分关心。1992年2月,在右眼失明、左眼戴镜仅剩0.4视力下,公刘仍为陈运和诗集《柳絮,飘飘洒洒》作序《几句大实话》,且发表于同年11期《随笔》、转载于《新华文摘》。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诗坛泰斗艾青有一次谈话说,中国什么行当里都有真假“李逵”,公刘是诗歌界中的真“李逵”,是个真正的天才。艾青由衷地赞美公刘的诗,养病时还读公刘的诗。

公刘去世后,第二天,诗人宫玺便泣成这样悼念公刘的诗句:歌唱,呕心沥血地歌唱/从南方到北方/从北方到南方/不知哪里是适合你的地方?//苦难捆不住你才华的翅膀/就百般摧残你的健康/你倔强,你抗争/让每个字每页纸都放声发光//一座诗的火山熄灭了/有多少爱恨未及释放?/大书未成气先绝/你我吞声两茫茫……

邵燕祥于2003年1月15日在《文汇报》刊出悼念文章“忆公刘”。邵燕祥着重指出,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公刘的诗如久久深潜的地火冒出地面,火山爆发的岩浆滚滚奔流,他写的《上访者及其家族》、《从刑场归来》、《车过山海关》等,或写民间疾苦,或评是非功过,呼天抢地,椎心泣血,回肠荡气,振聋发聩,以诗人的全生命、全意识追问历史,震撼读者的灵魂。邵燕祥沉痛地说,一代诗人,不世出之才,生於忧患,死於忧患,让后死者情何以堪!

《诗刊》副主编李小雨说,她父亲李瑛曾对她说,要学写诗,一定要看公刘的作品,自己也正是读着公刘的诗起步的。公刘的诗有血的热度,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良知。公刘的痛苦也不是他个人的痛苦,而是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联在一起的。

1970年,先生同他女儿一起来到忻县庄磨公社冯村大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劳动改造。先生眼睛不好,村民照顾他,让他只做一些拾粪的农活,可他老是将骡马粪与土坷垃混淆,难以区别。这时,村民们就有意地将牲畜的粪便,放在显眼的地方。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己拾下的粪便,倒进他老人家的筐里……

先生人如其名,生性刚直不阿。有一次,县委书记到某村参加抗旱。随行的有位诗歌爱好者,当即赋诗一首,里面有这样的诗句:书记抗旱来俺村,山呼水笑齐欢迎。这位“诗人”拿着他的“大作”,请先生指正。先生略加思考,信手改为:

书记抗旱来俺村,贫下中农齐欢迎;

书记进门喝口水,庄稼比俺渴十分。

仍有讴歌“领导”的成分,却没有媚俗的浅陋。

文学作品公刘

内容

《诗·大雅·公刘》篇名。周人史诗之一,上承《生民》,下接《緜》,叙述古代周族首领公刘带领周民自邰迁豳、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史绩。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遡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卽。

注释

[扬]钺。 [舟]通作周,佩带。 [于时]于是。 [造]三家《诗》作告,均祰之假借。 [景]同“影”,靠日影定方位。 [单]禅的假借,轮流代替。 [夕阳]山的西面。 [馆]《鲁诗》作观,此作动词用。 [厉]同“砺”。 [止]“之”的讹字,兹、此。下同。 [芮]汭的假借,水边向内凹处。 [鞫]通坭、泥,水边向外凸处。

《史记·周本纪》:“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司马迁用散文的形式概括了诗的内容。

至于诗的创作年代,《毛序》认为是“召康公戒成王”而作,方玉润驳道:“《序》以此为召康公作者,盖因《七月》既属之周公,则此诗不能不属诸召公矣。其有心附会周、召处,明白显然。”《毛序》的牵附之意,经方氏点明,昭然若揭。

此外,金履祥认为《公刘》同《七月》一样是豳地旧诗。但根据全诗用韵的流畅,描写技巧的娴熟,决非早在殷商时期的豳人所能为。金履祥说《公刘》“下视《商颂》诸作,同一蹈厉”,而《商颂》恰恰都是春秋时的作品。我们认为,《公刘》同《七月》一样,都含有豳地旧咏的成份在内,但最後的成诗,至早要到西周後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