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交都市
释义

“公交都市”是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一项城市战略,已成为全球大都市的发展方向。东京、巴黎、伦敦、新加坡、香港、首尔、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是世界闻名的八大公交都市。 公交都市的共同特点为:具有高达60%及以上的公交分担率;以高快速路引导产业布局、以快速公交走廊引导人居集聚,以公交车站打造城市开发中心;采取全方位的公交优先政策(如财政补贴、公共交通换乘优惠、公交专用道等),保证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采取包括限制小汽车过快发展、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的需求管理措施。

公交都市建设理念

(1)紧凑城市,使70%的人口居住和就业集聚在公交走廊两侧;

(2)模式多元,形成“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

(3)统筹衔接,实现地下和地面交通、大容量和中低运量交通、机动化和非机动化交通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

(4)空间提升,集成轨道、公交、慢行系统及交通环境等要素,打造安全、畅达、绿色的交通空间,提高市民出行品质;

(5)实现交通与城市、经济、生活和谐共生。

公交都市建设三大策略

1、交通引领策略,以“双快”体系(高快速路和快速公交)引导城市发展。一是以公交走廊作为城市的发展轴,促进人口居住和就业沿公交走廊两侧集聚,构建最佳“居住地+公交走廊+就业地”出行组合,使70%的公交出行集中在公交走廊两侧,实现紧凑型城市发展。二是以车站作为城市的开发中心,在公交车站周边区域,进行居住、商业、办公、公共设施等土地的高强度混合开发,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2、交通供给策略。通过持续基建,建设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和枢纽场站系统,形成发达的公交体系。

3、需求管理策略。通过实施“推(即对小汽车限制拥有和调节使用)、拉(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推动交通出行从小汽车转向公共交通。

郑州将建设成全国首个“公交都市”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启动30个城市发展‘公交都市’,今年将启动2到3个城市,郑州市有望10月首批被国家批准,而且可能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城市。”会上,范强透露了这个好消息。

郑州市建成“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后,50%的市民出行将靠公交、BRT、地铁、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郑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成为“公交都市”后,将争取交通运输部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速公共交通的发展。

“2013年郑州市地铁1号线将运营,郑州至开封、郑州至港区的城际地铁近期也将陆续开工,同时BRT快速公交将发展第二条线或在现有线路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目前郑州市公交技术装备、线网设置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范强说,郑州市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的目标是:形成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

在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的目标中,郑州市的公共汽电车专用道里程将达到200公里以上,目前郑州只有30多公里的BRT专用线。不仅如此,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达到20公里,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主城区500米能上车、5分钟内能换乘;而且,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比例达到8%;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达到80%。

公交都市的建设指引

公交都市建设应以建立覆盖广泛、高效畅达、多种方式并存且有效衔接的城市公交网为主要内容,在与区域公交骨干网络紧密衔接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城镇空间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并为城镇功能提升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有力支持。(1)促进城市公交网与城市功能布局相互配合。在区域性中心城市主城区、副中心等区域性功能节点,应重点加强城际轨道与城市轨道建设方案的协调,为城际通行提供便利服务;在其它的城镇集中建成区应逐步以城际轨道交通为骨干优化、整合其它各种公交设施,鼓励围绕城际轨道交通站点构建中运量公交系统或高密度的常规公交网络,形成地区性公交网络的主体,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在重要的大规模产业功能区、战略发展地区应优先发展快线公交(BRT)、商务型公交等增强与中心城区及区域公交网络的联系,增进功能区与区域整体发展的协作。

(2)在城市主要出行地和目的地之间布设公交干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覆盖广泛的常规公交网络。城市公交网规划应逐步构筑与道路等级和公交线网分级体系相一致的公交优先网络体系。城市轨道交通及BRT规划线路应尽量沿城市干道布置,符合城市客流集中的交通走廊的走向,要以最短捷的线路连接大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文娱中心、大的生活居住区等运量大的场所。公交线网的密度可根据各市实际的发展情况作出调整。沿城市主干线布置的城市轨道交通两平行网线间的距离,建议在市区一般与街道布局相配合,郊区可适当增大。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城市常规公交网络应提供与轨道或BRT之间的接驳服务,线网密度应大于轨道交通线网,并以承担中短距离出行的区间和区内线路为主。区间公交线网应主要服务于相邻区间的中等距离公交出行,线路主要连接相邻区间较大的客源产生点和吸引点,沿主次干道布设;区内公交线网应主要服务于区内短距离的公交出行,线路连接区内居住、办公、商业等功能片区,沿次干道或支路布设。

(3)建立与城市内外多种交通方式便利换乘的公交枢纽。在位于各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首先要满足交通设施建设的需要,加强各种交通方式、设施之间的衔接,通过精心设计的步行系统实现交通枢纽内各种交通设施之间以及交通枢纽与外部公共交通、社会交通之间的便利换乘。在位于城市内部的轨道站点周边,应适度提高道路网密度,合理优化接驳公交线网,行人系统应尽量立体分流,以实现零距离换乘。

(4)结合公交枢纽布局完善步行道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公交枢纽的所在位置,应是行人流量集散活动中心。对于区域性公交枢纽,应加设大容量公共汽(电)车的换乘设施,以利于轨道交通客流的快速疏解,并充分结合周边商业建筑环境,采取拓宽人行道,延伸扩展多方向的地下连接通道,使由枢纽产生的步行人流尽可能直接进入周边建筑。对于市区外围的轨道公交枢纽,应规划大型换乘公共停车场,引导市民通过停车换乘方式进入中心城区,减少中心城区交通流量。

(5)推行公交区域专营化。在城市范围内划分不同公交专营区域,专营区域内由一家专营企业独立经营,专营区域之间则由两区的专营企业竞争经营。在专营区域内,能通过线路的优劣搭配,扩大公交的服务范围,提高公交的服务质量,有效实现公交的一体化融合。

苏州申报"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来自市交通运输部门的消息,为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资源环境压力,苏州市正积极申报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据介绍,“公交都市”的概念在我国刚提出不久,去年11月,交通运输部与深圳市签订了共建国家首个“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合作框架协议。今年,交通运输部又明确,将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开展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准备在五年时间内分批选择30个大中城市成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同时,全球环境基金会与交通运输部开展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该项目于今年3月份正式确定苏州、成都、哈尔滨成为试点城市。 从苏州情况看,近年来,苏州市加大了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2009年更是以市人大关于“加快实施公交优先战略”1号议案为契机,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区公交三年发展目标和政策保障体系》,全力推进我市公交优先战略向纵深发展。2010年,苏州市区拥有公交营运车辆3239辆(3985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数为16.2标台,日均客流量148万人次,省内名列第二。

当前,针对交通拥堵现状,苏州市又在努力建设包括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常规公交、出租车、通勤班车、人力三轮车、公共自行车、水上旅游巴士在内的多元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工程,将是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机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0: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