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道镇 |
释义 | 概况公道镇位于邗江区北部。面积106.05平方千米,人口35645人(2009年)。辖3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公道,距城区23千米;赤岸村距城区26千米。扬菱公路过境。水路运输有邵伯湖,通京杭大运河。 沿革唐代,公道桥地属江都县永丰乡。宋元时期,桥东属江都县丰乐乡,桥西属江都县太平乡。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5年),地属江都县丰乐区,区下设12个里。清雍正九年(1731年),地属甘泉县第三区。晚清时,桥东属甘泉县邵伯司巡检所埝桥乡,桥西属甘泉县上官司巡检所公道桥集。民国前期,桥东属江都县下水乡,桥西属江都县北六集市(相当乡镇,治公道桥)。1927年,桥东属江都县第九区埝桥乡,桥西属江都县第十区(区公所在公道桥,辖南六集、北六集近20个乡)公道乡和柏树乡。1934年冬推行保甲制,埝桥乡辖5个保,公道乡辖11个保,柏树乡辖14个保。1939年汪伪政权时期,江都县改区为乡,第九区改为黄珏乡,第八区改为大仪乡;改乡为村,埝桥乡改为埝桥村,公道乡改为公道村;村下辖保如旧。1946年9月,公道乡改建公道镇。1947年10月,桥东埝桥乡并入黄珏镇,桥西赤岸、柏树、准提三个乡并入公道镇,共辖18个保。 1948年4月,建立公道镇、柏树乡、埝桥乡民主政权,先后属东南县、仪扬县、仪征县公道区。同年6月,埝桥乡划属黄珏区。1949年6月,仪征县撤销公道区,并入黄珏区,划属扬州市管辖:公道镇辖5个村,柏树乡辖8个村,埝桥乡辖8个村。1950年8月5日,公道镇、柏树乡、埝桥乡划属江都县黄珏区。1956年3月,公道镇、伯树乡、埝桥乡属邗江县黄珏区;同年4月,埝桥乡并入裔家乡。1956年11月,撤销黄珏区,柏树乡和裔家乡北部(原埝桥乡)并入公道镇,为县直辖。 1958年9月,赤岸乡并入公道镇,改为公道乡,属扬州市;同年改为公道公社,辖7个生产管理区(亦称生产工区,原19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4月以后,管理区调整为18个农业生产大队。1962年10月20日,邗扬分治,公道公社复属邗江县。1964年6月,划公道公社北部分建赤岸公社;公道公社辖10个大队、1个居委会。1983年7月,改社为乡,即公道乡、赤岸乡,改大队为村。1987年8月6日,撤销公道乡,改建公道镇,辖10个村和1个居委会。1978年成立滨湖农场,1989年改滨湖乡。 1996年,公道镇面积28.4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西湖、埝桥、公道、柏树、谷营、新房、马路、石榴、楼庄、五里桥10个行政村和花园、魁星2个居委会;赤岸乡面积26.4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谈集、太平、桑园、宰湾、杏庄、欧阳、刘庄、火花、赤岸、湖滨、湖西、杨庄12个行政村和赤岸1个居委会;滨湖乡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张岭、滨湖、圹坊、同兴、九井、梅岭6个行政村。 1998年6月5日,滨湖乡并入公道镇,辖16个村和2个居委会。2000年公道镇辖13个村、2个居委会。2001年5月,撤销赤岸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公道镇,镇政府驻公道镇。2003年,辖花园、魁星、赤岸3个居委会和太平、桑园、欧阳、赤岸、谷营、湖西、湖滨、柏树、埝桥、西湖、河西、三界、河东13个行政村。2006年,辖11个村和3个居委会。 其他公道镇地处扬州北郊,南接沪宁高速、宁杭甬高速,东接京沪高速,北临高邮湖、邵伯湖。距南京1个小时的车程,距上海3个多小时的车程,交通十分便捷。全镇陆地面积66.6平方公里,水面滩涂6.5万亩,常住人口4.8万人。 公道,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碧水婆娑、岸荡逶迤,原生态的风光,抚育了许多仁人士。这里是明代大将常玉春的出生地,全民健身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这里是清代大学士阮元的故乡,教化文章是一肪相承的文化底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戏说“普天之下,唯此公道”。 公道,是“九龙临水”的创业福地。物华天宝、事业鼎兴,诚信朴实的人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经济奇迹。经过多年的努力,公道已经初步形成了柴油机配件、电子通讯、化工化纤、汽车配件、玩具鞋服、模具灯具六大经济板块。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便捷顺畅的交通网络、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宽松和谐的投资环境、淳朴深厚的人文基础、旖旎富饶的自然资源,使得其成为投资兴业的宝地。 自然环境优越,盛产优质大米;生态环境极佳,是鱼、虾、蟹、等水产品养殖的理想场所,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