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龚振麟 |
释义 | 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生;卒于1861年。晚清舰船、火炮研制家。 龚振麟和林则徐、魏源是同时代人,从政前为长洲县监生,有革新思想,好研习西学,对西方的算学、火器有一定研究。道光十九年(1839)任浙江省嘉兴县县丞。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同年夏天,他奉调到宁波军营监制军械,克尽职责,多有建树。英军入侵舟山时,龚振麟奉命去甬东,见到英军用蒸汽机驱动的火轮,他参考林则徐提供的《车轮船图》进行仿制,先用人力驱动叶轮,在湖中试航成功,后又制成更大的舰只,可在海洋中行驶。1841年春,林则徐因抗击英军侵略,被清廷革职,令其“戴罪立功”。他来到浙江后,委派龚振麟把只能直击的旧式炮架改成能上下左右改变射击角度和方位的新式炮车。由于龚振麟平时注重学习科学技术,他监制的新炮车灵巧坚固,富有成效。1841年8月,英军入侵浙江省蛟门地区,清军再次失利,浙江省遂添设炮局,赶铸新炮,以应急需,仍委派龚振麟监制。 铸造火炮历来是用泥型。泥型制好后需长时间才能干透,从开工到出炮,需要一个月左右。那年冬天,雨雪连绵,泥型干不了,炮制不出来。龚振麟就创议用铁模(即铁范)铸造铁炮,在他主持下很快试制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由于铁模铸炮有很多优点,引起许多人的重视,龚振麟就写了《铸炮铁模图说》一书,于1842年刊印分发沿海各地区,求得推广,后由魏源收入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 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龚振麟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率领清军积极顽抗太平军。1861年,龚振麟在台州知府任上,被太平军击毙于黄岩县。 龚振麟在《铸炮铁模图说》中,详细地叙述了铁模铸炮的工艺过程和技术措施: (1)首先按铁炮大小,分4—7节,作出泥炮。 (2)按泥炮节数分制铁模泥型,每节泥型分成两瓣,用车板旋制内面,使表面光洁,形状规整,然后烘干备用。泥型内放入预制的把手,浇注时和铁模铸成一体。 (3)用泥型翻铸铁模时,先将炮口那一节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干后,盖上泥制平板,将型箍紧,浇注后便得到第一节铁模的一瓣。然后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铸得另一瓣铁模。这样逐节浇注,就可铸成层层榫合的整套铁模。 (4)用铁模铸造铁炮时,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烘热、装配泥芯,浇入铁水。待凝固后,立即脱去铁模,趁炮身还是红热时,清除毛刺,除净泥芯,得到成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型铸造的国家,早在战国时代就用铁范成批铸造生铁农具和工具。《铸炮铁模图说》所述铸造工艺是在传统金属型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才得以产生的。例如铁模各瓣之间和各节之间采用的定位方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陶范和金属型的榫卯定位工艺措施。又如铁模把手分铸、采用双层涂料等,也是传统铸造的常规技艺。 龚振麟在《铸炮铁模图说》中,还总结了铁模铸炮的七个优点。其中讲到铁模的特点是一模多铸,成本低、工时少,“用一工之费而收数百工之利”,“用匠之省无算”;减少表面清理,镟铣内膛的工作量;铸型不含水分,少生气孔,用后收藏,维修方便,如果战时紧迫,能很快投产以应急需。所有这些,都讲得相当真切,符合实际;在一些主要技术问题上,和现代铸造学对金属型的认识是一致的。用黑色金属型铸造重数百斤至数千斤的大型铸铁件,困难很多,即使在现代亦非易事。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无疑是一个出色的技术成就。他所撰写的《铸炮铁模图说》一书堪称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金属型铸造的专著,只是由于清廷的腐败落后,这一技术才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提高。龚振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创新精神是值得后人敬慕和效仿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