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工之侨为琴
释义

《工之侨为琴》是浙江青田人刘基所著的寓言故事,作于元朝末年。文章用“托物讽喻”的手法,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风气,寄喻了盲目守旧,势必阻碍改革,摧残人才,扼杀社会生机的道理。

作品名称:工之侨为琴

创作年代:元朝

作品出处:《郁离子》

文学体裁:寓言故事

作者:刘基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经过砍削后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弹了一下,它的发声和共鸣好极了,像金玉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工之侨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呈现给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让最优秀的乐师来看看,大家都说:“这不是古琴。”把琴退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带着琴回到了家,他与漆工商量这件事,请漆工帮着出主意,在琴面绘制了断裂的纹理;又与篆工商量,请篆工帮忙,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文字,(然后)装在匣子里埋进土里。过了一年(才)把它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卖)。(恰好)一个大官从集市路过,看见了这架琴,用一百两黄金买了下来,并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说:“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了,慨叹地说:“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作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翻译字词

斫:砍

鼓:用作动词,弹的意思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美:美好的(琴)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诸:兼词,是“之于”的合音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乐师。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匣:匣子,这里作动词用,装在匣子里。

期(ji)年:周年。

贵人:大官。

希:同“稀”,稀少

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

易:换,交易

图:打算,谋划

其:表推测

遂:于是,就

宕冥之山:作者虚拟的山名。宕冥,高深的样子。

翻译句子

(1)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 --(拨动琴弦)发出像金玉一样铿锵的的声音。工之侨自认为这是天下至美的琴了

(2)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 --(工之侨)将琴献给太常寺的官员,太常寺的官员让国有工匠来鉴定

乐官们对工之侨的琴前后是怎样评价的?作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他们对琴的评价开始是这个琴不够古老,当然声音也不会好。对造假后的琴,他们认为是古老的东西,因而是稀世之珍。表现手法,对比,在不动声色中讽刺了世人好古非今的习气。

这则寓言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好古非今、盲目崇古。以及崇尚虚名不顾真才实学,导致人才埋没的古今悲剧。

出处

《工之侨为琴》是浙江青田人刘基所著的寓言故事,作于元朝末年。文章选自《郁离子》。

作者简介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至顺间进士,任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不久罢职归田。后任浙东元府都事,因反对招安方国珍,与朝廷大臣意见不合,受羁管处分。又一度出任江浙行省都事,不久又弃官而去。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受朱元璋聘。协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任太史令。洪武元年(1368)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后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谗,忧愤而死。

刘基是元末明初有名的诗文作家,一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的痛苦。散文古朴浑厚、锋利遒劲,以寓言体散文最为著名。游记则描写细致,清新生动。著有《郁离子》、《覆瓿集》、《犁眉公集》、《写情集》、《春秋明经》等。后人合编为《诚意伯文集》,或称《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意义

本文采用“托物讽喻”的手法,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风气,寄喻了盲目守旧,势必阻碍改革,摧残人才,扼杀社会生机的道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