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工序能力 |
释义 | 所谓工序能力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出产品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环境等标准条件下,工序呈稳定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常用标准偏差δ的6倍来表示工序能力的大小。 简介所谓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应该具备以下 几个方面的条件: 1).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 2).本工序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 3).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进行。 总之,工序实施以及前后过程均应标准化。在非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所测的工序能力是没意义的。 工序能力的测定一般是在成批生产状态下进行的。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2) 产品质量精度是否足够 3) 因此,当确认工序能力可以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工序能力是以该工序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变异或波动来表示。产品质量的变异可以用频数分布表、直方图、分布的定量值以及分布曲线来表示。在稳定生产状态下,影响工序能力的偶然因素的综合结果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为了便于工序能力的量化,可以用3б原理来确定其分布范围:当分布范围取ц±3б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3%接近于1。因此以±3б,即6б为标准来衡量工序的能力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良好的经济特性的。所以在实际计算中就用6б的波动范围来定量描述工序能力。记工序能力为B,则B=6б。 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在加工过程中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方面。如设备精度的稳定性性能的可靠性,定位装置和传动装置的准确性,设备的冷却润滑的保护情况,动力的供应稳定程度等。 2) 工艺方面。如工艺流程的安排,工序之间的衔接,工艺方法,工艺装配,工艺参数,测量方法的选择,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工艺卡、操作规范、作业指导书、工序质量分析表等。 3) 材料方面。如才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处理方法,配套件元器件的质量等。 4) 操作者方面。如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质量意识, 责任心,管理程度等。 5)环境方面。如生产线厂的温度、湿度、噪音干扰、振动、照明室内净化、现场污染程度等。 进行工序能力分析的意义首先,工序能力的测定和分析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工作。因为只有掌握了工序能力,才能控制制造过程的符合性质量。如果工序能力不能满足产品设计的要求,那么质量控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工序能力调查、测试分析是现场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 第二,工序能力的测试分析是提高工序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工序能力是有各种因素造成的,所以通过工序能力的测试分析,可以找到影响 工序能力的 主导性因素。从而通过改进工艺,改进设备,提高操作水平,改善环境条件,制定有效的工艺方法和操作规程,严格工艺纪律等来提高工序能力。 第三,工序能力的测试分析为质量改进找出方向。因为工序能力是指加工过程的实际质量状态,它是产品质量保证的客观依据,通过工序能力的测试,为设计人员和工艺提供关键的工序能力数据,可以为产品设计签定合同的参考。同时通过工序能力的主要问题,为提高加工能力改进产品质量找到改进方向。 工序能力的判定当工序能力指数求出后,就可以对工序能力是否充分作出分析和判定。即判断Cp值在多少,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1.根据工序能力的计算公式,如果质量特性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重合,这时K=0,则标准界限范围是±3б(即6б)时,这时工序能力指数Cp=1,可能出现的不良率为0.27%,工序能力基本满足设计质量要求。 2.如果标准界限范围是±4б(即8б)时,K=0,则工序能力指数Cp=1.33。这时工序能力不仅能满足设计质量要求,而且有一定的富裕能力,这种能力状态是理想的状态。 3.如果标准界限范围是±5б(即10б)时,K=0,则工序能力指数Cp=1.67。这时工序能力有更多的富裕,也即是说工序能力非常充分。 4.当工序能力指数Cp<1时 ,我们就认为工序能力不足应采去措施提高工序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对工序能力指数Cp值(或CpK)的判断标准。 提高工序能力的对策1. Cp>1.33 。当Cp>1.33时表明工序能力充分,这时就需要控制工序的稳定性,以保持工序能力不发生显著变化。如果认为工序能力过大时,应对标准要求和工艺条件加以分析,一方面可以降低要求,以避免设备精度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修订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2. 1.0<Cp≤1.33。当工序能力指数处于1.0~1.33之间时,表明工序能力满足要求,但不充分。当Cp值很接近1时,则有产生超差的危险,应采取措施加强对工序的控制。 3. 0.67<Cp≤1.0。当工序能力指数处于0.67~1.0时,表明工序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标准的需要,应采取改进措施,改变工艺条件,修订标准或严格进行全数检查等。 4.Cp≤0.67。当工序能力指数小于0.67,表明工序能力严重不足,必要时要停工整顿。 提高工序能力指数的途径在工序能力调查中,工序能力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完全重合的情况是少的,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一定量的偏差,所以工序能力分析时,计算的工序能力指数一般都是修正工序能力指数。从修正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 Cpk=(T-2ε)/ 6б 中看出, 式中有三个影响工序能力指数的变量,即质量标准T,偏移量ε和工序质量特性分布的标准差б。那么要提高工序能力指数就有三个途径:即减小偏移量,降低标准差和扩大精度范围。 工序能力调查工序能力调查的目的 工序能力的调查首先要丛收集数据开始,并丛频数分布表、直方图以及工序能力图、控制图等作为依据来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如果处于稳定状态,则可由其分布的统计量 X S等来计算工序能力指数,从而达到工序进行科学调查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以下目的: 1. 为改善生产过程各道工序的能力提供依据,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2. 为设计工作中确定产品标准提供重要资料,使产品设计减少盲目性。 3. 为工艺规程设计和修订、工艺装配的设计和修改、设备的选用以及对环境的要求等提供可靠资料,从而为更经济地使产品符合标准规格的要求打下基础。 4.为制定产品检验方法、编制产品说明书等检验和供销工作提供情报资料;为确定质量管理点提供依据。 工序能力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工序能力调查的基本方法是直方图。根据所收集来的数据画出直方图后,把工序质量标准的要求。还可以直观地分析质量分布中心μ和标准中心M 是否重合,若发生较大的偏移,就是说明工序生产中有较大的系统误差,这时应调查原因,消除由于系统误差而引起的中心偏差 。 名词介绍: Ca──Capability of Accuracy制程准确度 从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其实绩平均值( X )与规格中心(μ )之间偏差的程度 Cp──Capability of Precision 制程精密度 从制程中全数抽样或随机抽样(一般样本大小n须在50个以上)所计算出来的样本标准差再乘以√N/N-1 以推定实绩群体的标准差(σ), 用3σ与规格容许差比较或是以6σ与规格公差比较 Cpk──制程能力指数 指修正后的制程精密度 计算公式与例题讲解 实绩中心值 - 规格中心值 Ca = ──────────── (%) 规格容许差 ( X - μ) = ───── (%) T/2 规格容许差 Cp = ────── 3 σ 规格公差 = ───── 6 σ T = ─── 6 σ CPK = (1 - │Ca│).Cp 【例】 某产品外径要求之规格为550±10(mm),经实绩求出后X ±3σ为551 ±9(mm),试求其Ca/ Cp/ CPK值? ( X - μ) 551 - 550 Ca = ──── = ───── (%) T/2 20/2 = 10% T 20 Cp = ──── = ──── = 1.11 6 σ 9 × 2 CPK = (1 - │Ca│).Cp = (1 - 10%) × 1.11 = 1.00 工序能力指数工序能力指数是表示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标准(产品规格、公差)的程度,以Cp表示,其数学表达式为:Cp=T/6♭ 其中,T为公差幅度,♭为总体标准差。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1)双侧偏差:(Tu、Tl)a,公差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Cp b 不重合Cpk (2)单侧偏差:(Tu或Tl)a,只有上侧偏差:CpTu=(Tu-x)/3q Cpk的评级标准:(可据此标准对计算出之制程能力指数做相应对策) A++级 Cpk≥2。0 特优 可考虑成本的降低 A+ 级 2。0 > Cpk ≥ 1。67 优 应当保持之 A 级 1。67 > Cpk ≥ 1。33 良 能力良好,状态稳定,但应尽力提升为A+级 B 级 1。33 > Cpk ≥ 1。0 一般 状态一般,制程因素稍有变异即有产生不良 的危险,应利用各种资源及方法将其提升为 A级 C 级 1。0 > Cpk ≥ 0。67 差 制程不良较多,必须提升其能力 D 级 0。67 > Cpk 不可接受 其能力太差,应考虑重新整改设计制程。 一般来说,我们采取的判定基准值为Cpk ≥ 1.33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