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工匠 |
释义 | 概貌工匠 gōngjiàng 有工艺专长的匠人. 工匠: [ gōng jiàng ] 1. smith 2. artisan 其它相关解释: <workman> <mechanic> <handicraftsman> <wedding> <tradesman> <trade> <craftsman> <artificer> <craftsmen> <cobbler> <artisanate> <joiner>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 业生产的工匠。 例句与用法: 1. 彼得是一个著名的工匠。 Peter is a famous craftsman. 2. 蹩脚工匠总说自己的工具差。(谚) A bad workman finds fault with his tools. 3. 拙工匠抱怨家什不好使。 An ill workman quarrel with his tools. 4. 这个工匠向他的独子传授了制罐的手艺。 The craftsman taught his son and heir how to make pots. 一、工匠生产(一)厨师蓝田有“厨师之乡”之称。该县厨师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烹饪技术,今古闻名。明朝崇祯皇帝、清朝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御厨房中皆有蓝田籍人。蓝田名厨师王承恩、李芹溪、侯治荣等曾名噪北京城。蓝田县因而流行着“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之谚。建国后,蓝田人技艺相传,发扬了“厨师之乡”的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烹饪人才。 厨师在每年旧历新年(春节),有“封刀”的习俗。他们一年到头为人操刀掌勺,非常辛苦。过年期间,用红布包上案刀,休息几天,叫“封刀”。 (二)木匠木匠的工具很多,有斧、锛、锯、曲尺、墨斗、刨、凿、钻、锉、羊角锤等等。墨斗,是木匠用来打直线的工具。从墨斗中拉出墨线,放到木材上,绷紧,提起,墨绳趁着弹力就打上了墨线。木匠的工具箱,忌他人乱动。 在汉阴县,木器行分大墨、小墨。大墨从事修房建屋,架设桥梁;小墨从事家俱、农具制作。或分为平墨、弯墨、圆墨、寿墨等。乎墨从事家具制作;弯墨以事工艺雕刻、农具制作;圆墨从事木桶、木盆等生活用具和粪桶等生产工具制作;寿墨专门从事棺材(亦称寿方、寿木)制作。小墨、弯墨技术较精;大墨虽作工较粗糙,但必须识图,墨线尺寸清楚;圆墨流动性较强,四方奔走制作。 木匠最重斧、锛的操作,有“千日斧子万日锛”之说。木匠做活有“留尾巴”的习俗,至少也要在干完活后留点刨花,让主家自己收拾。据说是取“还有活干”的意思。但在做棺材活时,一定要收拾得干净利落。否则,会被认为是咒主家再死人,是犯大忌讳的。 木匠行业中,徒弟拜师学艺时,三年之内,师傅只供徒弟吃饭,不付工钱。三年期满,师傅给徒弟赠送一套工具。 (三)石匠石匠打钻眼时,忌打空锤,认为空锤不吉利。如果采的是盖厕所用的石板,忌说出“盖厕所”之类的话。他们认为,否则山神会发怒,会惩罚石匠。凿石料时,忌说话。 陕西省富平县的石雕工艺,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相传西安碑林中的石雕品,不少出自富平石工之手。富平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画家难画天花板,木匠难做转角楼,石匠难雕凤凰头。”此外,蓝田县的玉雕、子洲县的墨玉、清涧县的石板、绥德县的石头狮子,都是陕西省的名产。 (四)泥水匠自河县的泥水匠做完活后,忌用水冲洗工具,而是干擦洁净。他们认为,洗工具意味着活干完了,以后就不会有活于了。泥水匠盘炕时,炕的长与宽,尾数都不能离“七”,寓意为“炕不离妻(七)”。建灶时,忌孕妇、产妇和带孝的人观看。俗以为这些人“不洁净”,让他们观看,会使灶神不高兴。 (五)铁匠铁匠营业的地方叫“铁匠铺”。铁匠都擅长看“火候”,否则便是外行。 旧时,铁匠也有外出寻找活路的。有的铁匠打带钢的工具,他们进村后吆喝道:“谁—修一铡子(铡刀)?”,“谁一打一镢头、锄头?”声调上扬,结尾无拖音,显得紧凑、刚硬。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打造的工具中带“钢”的缘故。遇到顾客,便在村中砌炉子打铁。数日后,活干完了,再到其它村子寻活干。另外一些铁匠,打生、熟铁器具,他们的吆喝声为降调,结尾有拖音,如:“谁打铁锅、炒勺、铲子——?”“谁打钉子——?”不够刚硬。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打造的器具中无“钢”的缘故。铁匠们外出寻活时,还带着家里打造的产品,沿途出售。 (六)染匠旧时,陕西省各地都有许多染坊。仅就耀县而言,1940年前后的近20年间,一度有13家染坊同时开业,其中城内9家,乡下4家,都用靛青染布。这些染坊的从业人员,最多的为5人,最少者只有2人。店主如果亲自参加操作,叫“蓝手掌柜”;如不参加操作,叫“白手掌柜”。每年三四月为染坊的黄金季节,有实力的店家于此时广开靛瓮,招徕顾客,最多每天可以染100丈布。有的店家专做“庄活”,就是为买卖人染整匹布,从而赚取更大的利润。四十年代以后,店家在采用靛青染布的同时,开始用硫化物染料。建国后,随着印染业的现代化,旧式的染坊完成了历史使命,陆续停业了。 (七)屠宰匠旧时,人们在佛教思想影响下,把杀生看作一种“罪孽”。因此,屠宰匠下刀之前,为了安慰猪羊,并把杀生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要念几句咒语:“不怪你,不怪我,只怪你的主家把你卖给我。早死早托生,来世变成人。”杀猪时,忌一刀杀不死,认为那是来年财运不顺的预兆。 民间认为,长有五爪的畸形猪是“五爪龙”,是神物,忌宰杀。必须杀时,不能在自己院子里杀,而要拉到路口。这样,五爪龙死后,灵魂会顺路飘离,而不留在院内作祟。有些地方,屠夫担心五爪龙记下自己的相貌,便用锅灰将脸擦黑,披上蓑衣,倒穿着鞋,一刀将猪刺死后转身奔向院内。半个时辰后,估计猪的灵魂已经远离,再把猪运入院中。 旧时,有些日子禁止屠宰牲畜。例如: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 二月十五日,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生日; 四月初八,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生日; 八月二十七日,儒教始祖孔子生日。 旧时,每逢久晴不雨,或久雨不晴时,政府为了祈雨祷晴,常有禁止屠牛宰羊的规定。 (八)裁缝裁缝一年到头为人操剪裁衣,极辛苦。春节期间,为了好好休息几天,便用红布包住剪刀,表示暂停营业,叫“封剪”。 (九)剃头匠旧时的剃头匠,除了理发以外,有的还兼有正骨、按摩、掏耳朵等技艺。他们夸耀自己的职业道:“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可是世俗的看法却认为,剃头属于侍候人的贱业。旧时流行着这样的谚语:“不学吹手不学戏,不学剃头刮毛羽。” 建国前,剃头匠给人理发,讲究“僧前道后,官左民右。”也就是说,给和尚剃头,第一刀应先剃前面;给道士理发,第一刀却要先剃后面;给官员和老百姓理发,第一刀得分别剃在左面及右面。 剃头匠也有游街串巷的。他们挑着担子出行时,一头是炉子,另一头是其它器具。常言道:“剃头担子一头热”,即指此而言。 (十)骟匠安康地区习惯在农历六月初六日阉牛。阉割对象,主要是即将役使的犍牛(公牛)。其方法,有勒阉与砸阉两种。骟匠从事的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臭行”。常言道:“臭行有个臭道理。”宝鸡一带的阉匠在一起时,如果甲得了好顾主,乙不发施,甲必须照顾乙的生活。 (十一)油漆匠白河县,油漆匠不论给公家或私人漆家具时,照例不漆背面。就是用户要求他们漆,他们也拒绝。如果万不得已,也要将最后几刷子留下来不漆。 油漆匠忌说:“油漆干了”,而要说“离手了。” (十二)船工旧时,紫阳等县因交通不发达,主要靠木船运输。船工最乐于走下水,常停泊码头“打神福”(聚餐)。上水最辛苦。肩负纤单(纤绳)攀岩而行,脚登石头手抓藤,走一步哼一声。春秋两季尚属轻松,冬季往往手足开裂,盛夏则脱皮数层。如果搁浅,船工还须下水掏沙或顶船,无论刺骨冰水还是险滩峭石,均无所回避。船工们挣得多,吃的也多,故有民谚说:“船工屁股一个眼,只兴吃,不许攒。”又说:“驾船佬一棍棍,尽给饭碗子挣。”所以驾船终生,到老还是贫穷。船工有“忤逆挣来和气吃”的习俗。行船中,精力集中,哪怕亲生父子,一篙点错,也会跳起来破口大骂。但船一停下,又都和和气气,有说有笑,毫不计较。船工们讲江湖义气,只要同行上船,吃饭坐船都不收钱,如同家人。 白河县,船起航时,都要烧香表、放炮,祭祀“扬泗老爷”,要求扬泗保佑自己一帆风顺,平安到达目的地。同时备有一顿酒饭,叫“烧开头”。 府谷县,黄河为其主要航道。这里以农历七月初二为“河神节”。每逢此日,由沿河跑航运的船工们集资祭祀河神,希望得到河神的护佑。供品为整猪、整羊。河神节前后,要一连唱三天戏,其中初一必须演唱整夜。陕西省其它地方,一般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夜问放河灯。府谷因七月是黄河汛期,水急浪高,因而改在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晚上放河灯。(十三)背运工 陕南巴山地区,山大林深、坡陡道曲,搬运物资,历来皆为“背”和“抬”两种。旧时,称背运工为“背脚子”、“脚夫”、“背老二”,群众尊称他们为“背二哥”。背运工上路,都是结队而行。他们弯腰弓背,肩负重压,艰难地往来于山涧、密林、悬崖、峪谷,步步艰难,时时有危险。他们虽是自由结合的“运输队”,但在路上需要团结和协作。因之,每当启程前,都要推选一人为“背头”来领队,负责路上安全。由于山道崎岖狭险,后边的人多被前面的人所背货物遮住视线,看不清道路,这就要“背头”在前面观察。不时向后边报告所遇到的路障和险情。如遇上坡、下坡、过桥、急转弯和路有障碍物时,“背头”及时报告,后面立即应答。这一报一答的对喊,天长日久便形成了有规律的《报路歌》。例如: 有一堆粪便在路上,怕后边人看不到。前边就喊:“路心一朵花!”后边即答:“咱们不采(踩)它!”意思是知道了。 路边有一条蛇,前边报:“路边有条绳!”后应:“绕个弯弯行!” 上坡时,前报:“步步高哟!”后应:“用劲攀嘛!”“前是弓啊!”“后是箭哟!”“脚踏稳哟!”“腿不软哟”…… 下坡时,前报:“脚踏边边道!”后应:“身子向里靠!” 急转弯时,前报:“路遇铁拐李!”后应:“脚稳心莫急!” 背运工在路上休息时,把杵子往背架子一撑,总要“嘿!”一声,借此将压在胸腔中的气猛然吐出,使全身得以轻松。走一两个时辰,遇见平坦处,就放下背架休息,名日:“撂梢”。“撂梢”时,喜欢在地上寻些树枝草茎,折成短棍,撑在岩石缝间,据说这样做了以后,再赶路就不容易脚疼。 背运工的忌讳有:清早起床时,不能叫出声来,否则认为会失脚。起床,不能说“起床”或“起来”,而说“松”,忌带“起”字。 有一首民谣,描述背运工的辛劳生活: “背二哥”真辛苦,长年在外难落屋。 吃的“筒筒饭”,走的“阎王路”, 动步唱“路歌”,停脚搭“杵杵”, 背压弯,汗流枯,日头背进又背出。 陕西省城乡的工匠行业种类还很多。如纸扎匠、磨刀磨剪匠、皮匠(钉鞋匠)、箍桶匠、白铁匠、铜匠、银匠、钉碗匠、弹花匠、修伞匠、小炉匠(补锅匠)、竹篾匠、吆车夫等。他们之中,都各有自己的生产风俗。 工匠生产习俗中,有一些陋习。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写道:“吾国之工艺,类有秘术。造纸处之工程,有相竹者,沤竹者,揭纸者,其法与其程度皆不肯质言。(烧瓷器)其用釉、造坯、画花,各有专行,而秘不示人。(制玻璃)其法极秘,仅传其子,即工匠亦必用其本邑人。凡商人欲订货者,先与金若干,彼即在山中制成,始送出,其制法不使他人得见。至用药料时,则帷其屋,虽工人亦不得见矣”。旧时,陕西省也有类似情况。小生产者的这种陋习,往往导致人亡艺绝的不幸局面,严重地阻碍了旧工艺的更新,妨碍了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 二、供奉祖师爷的习俗工匠们崇拜的祖师爷,是工匠所属行业的守护神之一种。旧时,工匠们都定期祭祀自己的祖师爷,忌讳别人当面贬损自己的祖师爷。 (一)木匠、石匠、泥水匠 木匠、石匠、泥水匠,尊鲁班为祖师。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姓公输,名般。由于“般”与“班”同音,人们一般称他为鲁班。相传他曾发明木作工具,创制攻城的云梯和磨面粉的石砣。后人由于敬重他,便把一些精巧的古建筑说成是他建的。例如,户县渭丰乡祁南村的济源堂,结构严谨,是我国小木作建筑中的精品,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本来与鲁班无关。可是民间认为是鲁班修的,将其称为“公输堂”。陕西省的工匠中,流传着鲁班先师“显圣”传艺的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并对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深信不疑。相传鲁班的小名叫“双”,所以泥水匠盖房安瓦时忌双行,借以避开先师的名讳。旧时,据说每逢是鲁班生日的农历五月初七,工匠们都要按工种分头举行“鲁班会”,隆重祭祀祖师,他们在写有“工部尚书公输子之神位”的木主前焚香跪拜,祈求祖师保佑自己四季平安。 先师鲁班 (二)铁匠、铜匠、银匠、小炉匠 铁匠、铜匠、银匠和小炉匠,都以太上老君为祖师。太上老君,指春秋时的哲学家老子。从三国、两晋开始,老子逐渐被道教徒神化,成了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道教中的丹鼎派宣称,只要吃了仙丹,便会长生不死,甚至能成仙升天。由于这一派道士普遍从事炼制丹药的工作,他们编造出了老子炼丹的神话故事,并将老子定为炼丹者的始祖神。炼丹离不开火炉,铁匠等也离不开火炉。他们寻找祖师时,便选中了本来与自己不太相关的老子。 老子的生日是二月十五日。每逢老子的生日,工匠们都要分行业隆重祭祀。相传老子的小名叫“吹儿”,所以工匠们忌讳吹哨子,认为吹哨子是犯祖师名讳的。 (三)纸坊 纸坊,奉东汉宦官蔡伦为祖师。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省$阳县)人,安帝时任中常侍,和帝时被封为龙亭侯。公元105年他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制造出适用、价廉的纸张,史称“蔡侯纸”。后世认为,他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 陕西省洋县城东10公里处的龙亭铺,是蔡伦的封地。蔡伦死后葬在这里,墓南30米处有为纪念他而建的祠堂。蔡伦造纸的地方,相传是该县的纸坊乡。旧时,洋县的造纸匠们,年年都要在三月十七日祭祀蔡伦墓,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凤翔县有一条纸坊街,过去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每逢三月十七日,他们都要聚集在一起举办“蔡伦会”。会上造纸匠们要在蔡伦塑像前摆上丰盛的供品,并虔诚地跪拜,祈求蔡伦保佑他们造出好纸来,同时也利用这一机会,互相交流造纸经验。相传蔡伦在白水造过纸,他使用过的水池至今尚存。白水县将他与文字的创始人仓颉、酒坊的祖师杜康、碗的发明者雷公并称为该县古代的四大圣人,在城南小华山建有“四圣祠”。 (四)醋坊 醋坊的守护神,铜川是姜子牙,叫“醋汤神”。当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姜子牙统帅周军推翻商朝后,奉天帝之命封神。可是,他只顾封别人,而忘了封自己。后来重要的神职已被别人占满,他不得已,当了醋汤神。咸阳、宝鸡一带,则为醋姑(读作“瓜”)婆,他是姜子牙的妻子,相传也是醋的发明者。醋坊祭祀醋神时,点三炷香、一支蜡、一张黄表。目的是把神请来,保佑醋味香甜。 (五)酒坊 酒坊的祖师,是杜康。他就是夏朝时的国君少康,姒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可是,陕西省民间的说法与此相异。白水县酒坊认为,杜康,字仲宁,周朝人,生于该县康家卫嘴村。该村有一眼清泉,相传杜康酿酒时用的就是它的水,所以叫“杜康泉”。如今,当地汲取该泉的水,按照据说是杜康遗留下来的配方酿成的酒,叫“杜康酒”。该酒芳香纯正,入口绵甜,醇厚柔和,回味悠长,是陕西省历史名酒之一种。村中建有杜康庙,庙内除杜康的塑像外,还有李白的诗《将进酒》之石刻。 武功县各酒坊,都在九月二十七日祭祀杜康。另外在酿酒过程中,每逢原料入瓮时和出酒时,工匠们还要跪拜祖师的神位。 (六)染坊 染坊供奉“葛仙”或“梅、葛二仙”。梅,即梅福,西汉末年人,曾求学于长安,后任南昌尉。王莽篡位后,隐居不仕。班固在《汉书》中为他写了传记。葛,指葛洪,东晋炼丹家兼医学家,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等书。后世传说此二人都得道成了仙。他们本来与染坊风马牛不相及,但民问留传着此二位仙翁保护染坊的神话故事。这样一来,他们便被染坊当成了自己的守护神。旧时,安康等地有“梅葛会”,由染坊从业人员参加。每年三月十六日,举行盛会祭祀二位大仙。 (七)豆腐坊 豆腐坊以乐毅为祖师。他是战国时的军事家,曾率领燕国军队攻破齐国。民间传说中认为,他是豆腐的发明者。 (八)屠宰业 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张飞,字翼德,三国时蜀汉大将。小说《三国演义》中说,他在和刘备、关羽一道起兵前,是屠夫。屠宰行予每年七月十三日祭祀张飞。如果只祭张飞一人,叫“张爷会”;要是同时也祭刘备、关羽,则叫“三义会”。 (九)皮匠、鞋匠 皮匠和鞋匠以孙膑为祖师。他是战国时的军事家,在齐国任军师。相传齐国士兵本来都穿草鞋、木鞋,行军作战极为不便,孙膑下令改穿皮制及布制的鞋。因此,他被制革、制鞋行业奉为祖师。每年八月十八日集会祭祀,称作“孙祖会”,祈求护佑。鞋行唱行会戏时,禁止上演《五雷阵》。因为该戏有孙膑困于五雷阵的情节,演出此戏,会伤害鞋行人的感情。 (十)缝纫业 缝纫业以传说中的黄帝为祖师。黄帝,姬姓,号轩辕氏,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如今在黄陵县桥山上,还有他的陵寝以及为纪念他而建的轩辕庙。上古时,人们不会缝制衣服,而将树叶、兽皮串在一起披在身上御寒。相传黄帝在位期间,中国有许多重要发明,其中之一是衣裳。这样一来,黄帝便成了缝纫铺的开山祖师。洛南县人民认为,黄帝的生日是九月二十五日,该县缝纫业在此日聚会,祭祀“轩辕老祖”。另外一些县,在九月十六日祭祀,各地聚会期间,人们身着盛装,借机交流服装花样,并设宴会餐。 (十一)剃头匠 各地剃头匠供奉的祖师不一样。陕南是罗祖真人、陈七子、林川五。相传罗祖得道于七月十三,此日便成为剃头匠祭祀祖师的日子。洛南县祭祀期间,神位两侧的对联,按惯例写为:“得道也者七月十三,灵山盛会万古流传。”剃头匠们在向神位顶礼焚香后,便在一起饮宴,必至尽欢方散。耀县等地的剃头匠,却以“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祖师。吕洞宾号纯阳,他们称之为“纯阳老祖”。另外,相传轩辕黄帝发明了镜子、镊子,所以在有些地方他也成了剃头匠的祖师。 (十二)丝绸业 丝绸业以嫘祖为祖师。她是传说中的西陵氏的女儿,后来嫁给了轩辕黄帝,发明了养蚕制丝的方法。从北周起,她就被政府祀为“先蚕”,也就是蚕神。民间丝工也祭祀她。 (十三)陶瓷业 陶瓷业的祖师,有柏林、虞舜、老子、雷公等,人们称他们为“窑神”。 柏林,是铜川市黄堡镇的窑神之一。据黄堡窑神庙北宋《德应侯碑》记载,他是晋穆帝时的制瓷专家。穆帝永和年间,他来到黄堡后,发现这一带山川秀丽,草木茂密,便暂时居住下来。那时,黄堡虽已开始烧制瓷器,但因产品质量低劣,销路不畅,窑工们的生活因而十分贫困。柏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制瓷技术,传给了黄堡的窑工,推动了这里制瓷业的发展。窑工们非常感谢柏林,为纪念这位制瓷大师,在黄堡修建了他的祠堂。将他和黄堡的山神德应侯,并列为当地的窑神。 虞舜、老子、雷公,是铜川市陈炉镇的窑神。虞舜,传说中的古帝,姓姚,名重华。相传他年轻时,曾制造过陶器。《韩非子·难一》写道:“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明年而器牢。“另外,《史记·五帝本纪》也说,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因此,他被尊为窑神。相传老子用火炉炼丹,瓷匠同样离不开火炉,便也把老子定为守护神。雷公,相传是碗的发明者。在陈炉镇的窑神庙里,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 铜川还流传着一些关于窑神的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并由这些传说产生了特有的习俗。例如,传说雷公发明碗时,因找不到适用的原料到别的村偷过坩子土。于是,在瓷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规矩:不准说“偷”和“贼”。如果发现有人来偷瓷器,不能在当场擒捉,而要等贼走出大门再追赶。否则,就被认为是在揭雷公的伤疤,是对雷公的不敬。相传虞舜的小名叫“兀”,所以在瓷窑里讳“兀”字,如不准说“兀答”(那儿),“兀不是”(那不是)等。陈炉镇的窑工担心窑神离开镇子,竞用粗大的铁链将三位窑神一一拴在神坛上。 (十四)盐工 盐工以管仲为祖师。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十五)制笔匠 制笔匠以蒙恬为祖师。他是秦朝的大将,曾主持监修万里长城,相传毛笔是他发明的。其实在他之前,中国已使用毛笔。 (十六)厨师 厨师以易牙为祖师。他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近臣,长于调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