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工程硕士 |
释义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和GCT工程硕士。 工程硕士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特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促进科教、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为使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核验收,已下发(1997)57号文批准全国70多所高校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就是其中的几所被批准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这些高校在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自己的核心专业研究领域,如国防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硕士(涵盖微电子和软件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移动云计算软件工程硕士、武汉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硕士、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硕士、沈阳建筑大学的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等都是在全国有名的专业。它们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形成各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具有理论价值和生产实践效益显著的研究成果。 2009年国家为了弥补学术型硕士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特点,允许各学校培养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其中全日制工程硕士占了很大比例。与以往GCT在职工程硕士不同的是,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全日制的培养,毕业可以领学历证和学位证,从此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全日制工学硕士地位平等。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每年会减少工学硕士而增加工程硕士,培养方面工程硕士比工学硕士要求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对学校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因为这不同于GCT在职工程硕士,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学校有实践培养基地,对学校的教育经费和培养方式构成不小的挑战。 工程硕士考试相关考试科目参加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Graduate Candidate Test的英文缩写),“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运用能力测试(分为英语和日语)。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中间不休息。 考生的“GCT”成绩有效期暂定为一年。专业课程考试: 专业课考试及综合面试。由各个院校自行出题和考核,着重考核考生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 考试方式考试方式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第一阶段为10月份的全国联考,所考科目的命题及阅卷工作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统一组织;第二阶段为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的考试,第二阶段的考试工作须于12月31日前全部结束。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考生取得的"GCT"成绩有效期为一年)。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当年只可选择1个培养单位报考。各培养单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报考本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 第二阶段,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到所报考的院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持有2003年"GCT"有效成绩的考生,可以此成绩向任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申请报名参加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各培养单位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报考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2012的工程硕士: 1、2009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2008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软件工程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网上报名在职考工程硕士必须参加GCT考试。GCT考试报名分为两部分,首先进行的是网络报名,然后才是现场确认。1、网上报名的时间 在网上进行报名是整个GCT报名工作的第一步,每年的7月1日~7月14日,准备参加GCT考试的考生必须登录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的"在职联考网上报名"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应信息并上传电子相片(电子相片有严格要求,具体要求可查看本站内容),即可完成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成功之后,考生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凭此表及携带二代身份证进行现场确认。 2、网上报名的步骤 (1)注册基本信息; (2)上传本人护照标准电子照片; (3)填写基本信息; (4)填写报考信息(报考硕士学位类别、招生学校、专业领域等); (5)选择考试地点及现场确认点信息。 注意,每个注册的用户名,只能填报一次(即对应一个报名编号),在您所选择的现场确认点(如:中山大学)的管理员将您的报考数据和电子照片下载至现场确认点服务器前,您可对上述5项报名步骤中的前3项进行修改;4,5两项不能修改。如需修改4,5两项,则需要您重新注册新的用户名和密码后,系统会为您生成新的报名编号,再行填选。 常见问题1、第一次国家统考未能通过,但又非常希望参加项目管理的课程学习怎么办? 各院校不同。有的院校可以先参加项目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国家入学考试就能转入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学习,并且,大部分课程的学分获得承认,具体的政策请咨询相关院校。 2、工程硕士可以跨省就读吗? 可以,由于GCT工程硕士不迁户口和档案,所以在全国哪里就读都可以。但是需要保证能够按时上课 3、学习期间是否转户口、个人档案?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期间需要转个人档案、可以迁户口关系,而GCT工程硕士不可以转个人档案、不可以迁户口关系。 4、全日制工程硕士跟GCT工程硕士一样吗? 不一样。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作为弥补学术型硕士的不足,取代学术型硕士而产生,有“双证”(毕业证、学位证)待遇,培养方面要求学校有实践培养基地,比原来的学术型硕士培养要“贵”,比GCT工程硕士要求有更多的培养时间且毕业时多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生学历证书,所以比GCT工程硕士层次要高。 5、怎样才能取得学位 通过GCT考试和院校自行组织的考试,正式进入院校。 达到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修满学分,课程考试合格。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论文从开题到答辩一般时间不少于1年半。但从入学开始到论文答辩最长不得超过5年。 6、颁发什么学位 国家承认的 正式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硕士学位证书是否对学生学习方式是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进行标注? 硕士学位证书作为表明持有人所达到的学术水平的证件,并不对其学习方式是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进行标注。 7、能否继续攻读博 可以。 8、能否跨专业报考 可以,但需单位证明(证明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你所报考的专业有相关性)。 9、学习年限 学制2—5年,一般课程学习约1-1.5年,毕业设计或论文约1- 1.5年。 10、工程硕士学费 学费由各院校自行确定,一般为2.5万元至4万元之间。其中包括课程费用和论文辅导费用。 11、考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考生的基本条件 (1)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工作人员,原所学专业和年龄不限); (2)较系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12、没有学士学位能否报考工程硕士 原则上,参加GCT考试的都需要具备学士学位。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没有学士学位的考生,一样可以报考GCT,主要的困难是在录取的时候。根据规定,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限额的10%,录取人数自行确定的高等学校不得超过录取总人数的10%。 若培养单位在水利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等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生,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所占比例可单列,但不得超过该领域当年录取人数的20%。 农业推广、兽医硕士专业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而未获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限额的20%,录取人数自行确定的单位不得超过录取总人数的20%。 13、入学考试 报考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须参加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分全国联考和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考试两段进行。考试科目为外语、数学、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其中外语和数学实行全国联考。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考试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重点是考核考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软件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4、录取 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录取工作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和确定。录取分数线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划定,录取人数由各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和本单位的培养力量自主确定。录取名单及成绩送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经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高等学校的招生方式,参照教高[2001]6号文件执行。是否参加全国入学联考,由学校自主确定。录取名单送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 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的区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GCT工程硕士(即所谓单证)只有学位证没有学历证;而通过每年一月份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即所谓双证)和工学硕士一样,有学历证和学位证。 硕士学位分类学术型学位: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 专业型学位: 工程硕士、法律硕士、金融硕士、临床硕士、艺术硕士、教育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会计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兽医硕士 2012年招收工程硕士院校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省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省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省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省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省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省 安徽大学 安徽省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市 苏州大学 江苏省 清华大学 北京市 扬州大学 江苏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市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省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 南昌大学 江西省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省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市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省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市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市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市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省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市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省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市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省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省 北京大学 北京市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省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市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省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市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省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市 东北大学 辽宁省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省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市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省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省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市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省 华侨大学 福建省 沈阳化工学院 辽宁省 福州大学 福建省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省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省 厦门大学 福建省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省 兰州大学 甘肃省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省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省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中山大学 广东省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汕头大学 广东省 宁夏大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山东大学 山东省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省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 广州大学 广东省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 青岛大学 山东省 暨南大学 广东省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省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省 深圳大学 广东省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省 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省 桂林工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省 贵州大学 贵州省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省 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省 山西大学 山西省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省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省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河北省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省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省 中北大学 山西省 河北大学 河北省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省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省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省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省 长安大学 陕西省 河北理工大学 河北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省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河北省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省 石家庄铁道学院 河北省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省 燕山大学 河北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省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省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省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省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省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省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省 西北大学 陕西省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省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省 郑州大学 河南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省 上海大学 上海市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省 东华大学 上海市 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省 复旦大学 上海市 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省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市 大庆石油学院 黑龙江省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市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省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市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省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市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省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省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市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省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市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省 同济大学 上海市 湖北大学 湖北省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省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省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省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省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省 四川大学 四川省 三峡大学 湖北省 西华大学 四川省 武汉大学 湖北省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省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省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省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市 长江大学 湖北省 南开大学 天津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省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天津市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省 天津大学 天津市 湖南大学 湖南省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市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省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市 南华大学 湖南省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市 湘潭大学 湖南省 新疆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省 石河子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南大学 湖南省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省 云南大学 云南省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省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省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省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省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宁波大学 浙江省 吉林大学 吉林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省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省 温州医学院 浙江省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省 浙江大学 浙江省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省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省 东南大学 江苏省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 河海大学 江苏省 重庆大学 重庆市 江南大学 江苏省 西南大学 重庆市 江苏大学 江苏省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市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省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市 南京大学 江苏省 济南大学 山东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市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市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