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耿城镇
释义

耿城镇地处黄山北麓,隶属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镇境南依黄山(界至平天矼),北连甘棠镇,东与三口镇接壤,西和焦村镇交接,地理坐标为北纬30°08′—30°17′,东经118°05′—118°15′。

耿城概况

耿城镇为黄山北大门,是 “黄山—太平湖—九华山”旅游线上一重要节点。北与黄山区新城区相邻,距合铜黄高速公路出口3公里,南距黄山太平索道10公里。镇人民政府驻金桥村。

2005年被确定为安徽省发展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安徽省村镇建设十佳镇、黄山市动态十佳镇和综合十强镇称号。

东西宽约8.36公里,南北长约11.65公里,面积85.8平方公里。

镇境古为太平县望仙乡,因地近黄山望仙峰而名。望仙乡自唐宋元历明清相沿至民国初年而不变,乡境“东界道泰乡,南界歙县,西界西乡、北界东乡”(《嘉庆太平县志》),村落有古洋里(今名巷里,属三口镇)、饶村、沟村、辅村等。

民国17年(1928)太平县撤乡设5个自治区,望仙乡遂被废。民国28年(1939)区下设乡,原望仙乡改称南望乡,乡公所设饶村,辖越山、巷里、大祀里、饶村、河边谭家、木桥头、城村、沟村、辅村。民国33年(1944)辖越山秦和保、婆东秦和保、城澜秦和保、辅村保、玉屏馆田保、五福玉屏保。

1949年4月28日太平县人民政府成立,五月仍设南望乡,乡政府设饶村,辖区未变。

1952年8月,撤销南望乡,原乡境设新辅乡、沟村乡、耿城乡、饶村乡,属甘棠区。1956年3月~1977年,辖区内经历了乡改人民公社的变动,但辖区范围未变。1978年,城澜大队木竹园生产队划给国营洋湖林场。1983年7月,恢复乡村建制,耿城人民公社改称耿城乡。2000年6月,拆乡建镇,辖区不变。2008年3月,金桥、汪家两村合并,新村取名金桥村,至此,全镇辖5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

2006、2007、2008年,境内总人口为9275、9296、9299人。

镇境群山起伏,南高北低,南部黄山风景区内群峰壁立,北部多丘陵。洋湖岗山脉、辅岭山脉、玉屏峰山脉为主要山脉。浦(婆)溪河、沟村水、城澜水、饶村水四大水系贯穿全境,沟村水、城澜水在金桥汇入浦溪河,饶村水在十字畈流入浦溪河。受黄山小气候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冷夏凉。

镇境内现有土地10409亩,水面415亩,森林面积49998亩,森林覆盖率87%。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岩和黄蜡石、珍珠石。花岗岩分布在沟村、辅村、城澜和金桥四村;黄蜡石、珍珠石是观赏之巧石,主要分布在城澜村、沟村村。动植物资源丰富,茶叶、毛竹、杉木、竹笋等在黄山区占有重要位置。芙蓉谷、飞龙瀑、金珠源等景区是游客观光休闲的理想之地。

耿城建镇以来,以浦溪河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兴建道路50多公里,架设桥梁8座,集镇绿化面积达5万平方米,集镇中心及通往辅村、沟村、城澜、金桥4村干道实现亮化,供电、供水、排污、通讯等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9年引进浙江兴乐铜业、安徽金鼎、天津厚海、上海申懋、安徽科宇、浙江盛浩、安徽龙升等外地企业16家。2005年9月开工建设金桥生态科技工业园区,至2008年12月园区框架基本形成,入园企业达7家。规划建设农民新村7处,入住新村农户230户。城澜村已建成省级社会主义示范新农村。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依托万亩名茶基地、万亩农业示范基地、万亩竹林基地,依托金桥工业园区,面向黄山、服务黄山,面向城区、服务城区,着力建设好五大功能区:集镇中心区、辅村旅游专业村、城澜健康谷、饶村和沟村农业示范区,金桥工业园区,打造“全国旅游名镇,安徽经济强镇”。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2亿元,工业总产值12亿元,财政收入43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38元。

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9.7亿元、税收收入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和33%。完成工业总产值17.1亿元、工业增加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和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5446元,比上年增长17%。

200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562万元、财政收入7500.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增长5.26%和50%。工业总产值22.85亿元、工业增加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和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6271元,比上年增长16%。

历史文化

第六届中国黄山国际民间艺术节

第六届中国黄山国际民间艺术节黄山北大门分会场的演出于2004年10月3日~5日在耿城镇举行。由中共黄山区委员会、黄山区人民政府、黄山海安机械公司、安徽金鼎集团、中国兴乐集团黄山兴乐铜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中共黄山区委宣传部、中共耿城镇委员会、黄山区文化体育局、耿城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演出单位有哥伦比亚国家舞蹈团、越南河内音乐学院民乐小组、津巴布韦“空中力量”舞蹈团、法国蒙特瓦尔舞蹈团、韩国仁川“欢乐节日”鼓乐艺术团、墨西哥国际响板舞大师蒙妮亚·阿梅利奥表演组、俄罗斯哥萨克国家舞蹈团。来自五大洲150余位艺术家以奔放的激情演绎各自国家的地域风情,给黄山区人民奉献了热辣的世界艺术大餐。

哥伦比亚国家舞蹈团是一个阵营非常整齐且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民间舞蹈表演团体。该团的男女舞蹈演员,个个线条优美,表现力强,具有典型的中南美洲演员特有的艺术气质。他们表演的《金色传奇》、《鼓乐舞》、《优雅舞曲》《昆比亚舞》、《圣胡安内罗舞》等民间舞蹈,热情奔放,充满真情实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展现了西班牙舞蹈、黑人舞蹈和南美土著舞蹈的不同风格。同时,在编排上采用了现代舞蹈的某些表现形式,立体地展示出哥伦比亚独有文化个性和魅力。

越南河内音乐学院民乐小组由越南著名的民族器乐演奏家梅氏来、阮氏秋水、裴丽枝、阮氏福、黎氏诗组成。她们为中国黄山观众带来的节目既有独奏,又有合奏,兼有表演观赏与听觉的双重效果,极具艺术魅力。她们使用的传统乐器包括独弦琴、科龙布琴、德朗琴;她们还演奏了中国歌曲《茉莉花》。

津巴布韦民间舞蹈团,是一支颇具特色的非洲传统舞蹈表演团体。该团表演的舞蹈内容丰富、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生动表现了津巴布韦人民对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他们还将传统音乐和舞蹈巧妙的使用上,如姆比拉(拇指琴)努勾玛(鼓),荷首(用葫芦制成的拨浪鼓)和马林巴琴等。

传统的法国民间舞蹈具有高贵与典雅的气质,蒙特瓦尔舞蹈团除了保留这个基本特征外,又借鉴外来风格,从而使自己的表演富于变化,充满动感。该团表演的民间舞蹈《风笛舞》、《不和谐舞》、《苏格兰舞》、《高加索舞》来自不同地区,固而具有彼此不同的风格。年轻的舞蹈演员们用他们青春活力尽情地展现着法国民间舞蹈的独特风貌。

韩国仁川的“欢乐节日”鼓乐艺术团表演的长鼓具有丰富的民族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韵律。合奏表演极富震撼力,那起伏不定,疾缓有致的鼓点,把欢乐与幽怨、挫折与希冀,全部艺术化地勾勒出来,表现出长鼓艺术特有的深刻文化内涵和震撼的艺术品质,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除了独鼓、圆鼓等表演外,他们表演的《乐舞》是韩国民俗表演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墨西哥国际响板舞大师索尼亚·阿梅利奥,是国际上公认的最优秀的响板艺术家。她充分利用自己高深的音乐造诣和节奏的敏锐感觉,巧妙地把音乐舞蹈和响板技艺完美地融为一体,似山河欢快流淌的溪水,如大海汹涌奔腾的巨浪。索尼亚阿梅利奥的表演,征服了全场观众。她表演的《哈拉维舞》是墨西哥舞蹈的典型代表,古巴的《加舞》具有优美的古巴节奏,《土耳其进行曲》和萨拉萨特的《吉卜赛舞曲》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哥萨克是一个英雄的民族,其富有传奇色彩的骑兵和武士形象,都是人们所熟悉、所赞美的。这种尚武气息在哥萨克国舞蹈团的舞蹈中,始终是一笔浓墨重彩的书写符号,让观众感受到哥萨克人不屈不挠、粗犷无畏的民族个性。同时,哥萨克人对生活和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乐观和幽默,也通过演员们的音乐和舞蹈表现出来。他们所表演的舞蹈技巧难度高,那些跳跃和旋转技艺,他们都完成的非常完美,显出高超的艺术水准。他们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哦,俄罗斯》、《哥萨克领袖》、《哥萨克宴会》、《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

作为承办方之一的耿城镇党委、政府从四个方面做好服务:①完成20000平方米艺术场地平整;750平方米钢架结构舞台以及360平方米的舞美设计;布置观众座椅6000把;安排大型停车场1处、小型停车场8处;②精心做好外国艺术团体的接待工作;培训服务人员;美化、净化、亮化接待场所。③利用耿城镇政府网站及时、全面报道艺术节新闻;在集镇沿线悬挂艺术节灯杆幡旗2400余面,悬挂宣传标语80多条、彩色气球56只。④组织民兵、青年志愿者维护场内外秩序和交通安全。

外国艺术团在境内演出的三天,每天都有30000多人观看,场内座无虚席,场外人山人海。商业临时摊位鳞次栉比,生意特别红火。艺术节期间,举行招商引资洽谈会,黄山区及耿城镇与10多家外地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书。

机 构

一、文化站

1974年12月1日成立耿城人民公社文化站,体制属社办公助,编制1人。自编自演的小戏曲《辣子姐妹》、《猪场风波》、故事《夺阵地》参加地、县级文艺调演。

1980年后,乡政府腾出一栋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老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原沟村供销社门市部,)作为文化站活动场所。站内有阅览室,图书室,游艺室。县财政每月下拨20元活动经费用于添购图书、购买文化用品。文化站每周开放六天。平均每天有50个农民来文化站借阅书刊、下棋、打乒乓球。这段时间各村群众文化活动也很红火,舞龙、舞狮、跳马、演传统戏。1982年被评为安徽省群众文化艺术先进单位。

1982年文化站工作人员转为大集体职工。1984年安徽省文化厅下达黄山市(县级)10名转干指标,耿城乡文化站工作人员通过考核录取为国家事业单位干部。招干后的人员作为文化馆编制干部派往乡办公助文化站。1994年文化站“三权”下放,人、财、物归乡政府管,业务上与上级文化部门保持联系。

1983年5月,文化站随乡政府从沟村迁往金桥,原文化站活动场所被拆除修建乡政府宿舍。

2002年元月,耿城镇文化站被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杜鹃花”工程示范点。

2002年,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为文化广播电视站。

二、广播电视站

1969年上半年,耿城公社广播放大站成立。编制2人,值机兼播音员1人,线务员1人。站址设在原耿城公社所在地沟村。当时,县广播站至各公社的广播信号靠电话线传送,公社广播放大站至各生产队的线路是专杆专线。较大的村庄家家户户装有小喇叭,入户率达80%。开办之初使用柴油机发电供广播放大机用,1977年高压线架通后,除有时停电外,不再使用柴油机发电。

1976年5月,县里成立广播事业局,同年11月,县广播站至耿城的广播专线架通,广播电线杆用的是水泥予制的方形杆。从此,结束了广播信号靠电话线传送的历史。

2000年,开设调频广播,家家户户用调频喇叭或收音机就可收听镇广播站放射的广播信号。

自办节目主要靠各村、机关单位通讯员送稿,由分管宣传的领导审稿。有稿连播两天,无稿则停,开办之初还替公社播通知,80年代中期开始播放少量商业和企业广告,属有偿服务。

2002年,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广播电视站与文化站合并为文化广播电视站。

耿城镇有线电视转播到2003年止有3家,辅村于1996年10月开通,集镇所在地于1997年开通,饶村于1998年12月开通。集镇有线电视开始由镇企办室、广播站两家合办,2002年由私人承包,广播电视站负责管理。

三、电影队

1976年7月10日,耿城人民公社电影队成立,电影机镜头为8.75毫米,实行“定点、定线、定场、定费”四定管理制度。全公社共设20个放映点,本着“保本自给,略有结余”的精神进行收费,每场每人0.026元,20个点巡回一轮共计208元。

1980年9月,公社电影队添置了16毫米电影放映机,此时对放映点进行了调整,全公社共分8个点,沟村、辅村各设2个点,其余各村各设1个点。8.75毫米电影放映机只在距公社较远的村庄放映共设10个点,即中棚、木竹园、黄泥、大路、陈家基、南山、河口、县洋湖林场、公社洋湖林场、沟村林场。

1982年5月,乡政府在沟村办起了影剧场,影剧场是利用谭家祠堂改建的,放映机是F16—4型,外加宽银幕镜头。80年代初许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开禁重映,又有新的国产影片上市,港台的一些影片也开始在大陆放映,吸引了广大群众,这时剧场开业,显得异常红火,剧场500座位,日夜两场,几乎场场爆满。

1983年5月乡政府迁址金桥,1987年原影剧场转卖给农户。1988年原乡政府电影队放映员查长江在自家院内搭帐棚办起简易影剧场,实行售票制。城澜村王炳南也办起了个体电影放映场,90年代初相继停业。

2003年实施“2131”工程,放电影业务由文化广播电视站承担,各村每月一场。

业余剧团

历史传承

20世纪20年代(或许更远)外地先后有黄金安、苏和尚(名秉章)、王砖匠(名占坤)、郑家和等人组织的黄梅调半职业班子,来境内各地演出,第二年栽秧时停止。一般是晚上演出,先唱大本戏如“乌金记”等后唱小戏如“讨学俸”,坤角均为男扮,在大本戏里如出现包青天时,演员们出于对他的尊敬,包公的唱腔改为老徽调。当地凑米付酬。民国时政府视其为淫戏禁演;士绅们认为亵渎神祖,怕差役敲诈,他们只能在村子拐拐角角偷演。几张方桌门板搭戏台,一个团箕作屏风,两只铁火篮烧松油柴照明。虽然简陋粗糙,但群众喜爱。黄梅调班子在建国后为农民业余剧团所替代。

沟村业余剧团

1951年成立,当时以演宣传婚姻法、抗美援朝、互助合作为题材的现代戏为主,演出的节目有《宝山参军》、《沙子岗》等。在1962~1964年这段时间,剧团上演了一些古装戏,剧目有《白蛇传》、《女附马》、《张羽煮海》、《双丝带》、《刘海戏金蟾》等。剧团除演戏还有别的文艺形式如扭秧歌、打连相、打腰鼓。春节期间还有舞狮、双推车、蚌壳精、双簧等。

演出剧照

辅村业余剧团

1953年,江北枞阳县有一位叫胡明灯的来辅村帮工,建国前曾跟黄梅戏老艺人马彩楼搭班演过戏,农闲时串联辅村当地的一帮年轻人学戏,1954年业余剧团正式成立一直延续至今。建国以来,演出了许多本传统戏如《荞麦记》、《血掌记》、《二龙山》、《海螺登》、《检子》、《乌金记》、《金钗记》文革时期演过《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戏。业余剧团组建之初服装道具及其简陋,一般自制,有的道具是向庙宇里借的。伴奏,只用锣鼓没有丝弦管笛。1963年有浙江淳安新安江水库移民迁到这里,以徐德林为首的浙江移民会唱徽剧,他们加入当地剧团后给原辅村剧团注入了新的活力,徽黄合班,节目更加丰富,增添的徽剧剧目有《玉堂春》、《薛刚反唐》和反映草原生活的现代戏《六面红旗》。建团以来,一直是业余性质,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现在已拥有5大箱正规服装,还配有音响设备和活动舞台台板。建国之初的演员现已成为团里的老师。

饶村业余剧团

成立较早,20世纪50年代初,演过许多传统戏,80年代初还曾上演过几年,90年代停演。饶村业余剧团有位老师傅叫郑家和,年轻时跟黄梅戏大师严凤英搭班演过戏,因此饶村业余剧团演员的唱功、做功都较好,在四邻乡镇有点小名气。

城澜、汪家、金桥文艺演出队

成立于60年代,以演现代戏和现代歌舞为主,如城澜演出过《江姐》、《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汪家演出过《洪湖赤卫队》、《红霞》,金桥演出过《白毛女》、《朝阳沟》、《夺印》、《审椅子》、《奇袭白虎团》、《盘石湾》、《红嫂》、《红灯记》和创作节目《辣子姐妹》等。金桥演传统戏以演小戏为主,如《闹花灯》、《打猪草》、《钓蛤蟆》、《孙成打酒》、《天仙配》中的《路遇》一折,他们还请县黄梅剧团导演排戏,美工画布景。80年代初还演出了《哑女告状》、《梁山伯与祝英台》。

以上各村业余文艺演出组织,除辅村业余剧团仍然活跃在当地农村舞台,其余都已在80年代后期相继停止演出。

沟村图书室

沟村图书室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由共青团、民兵组织发动团员、民兵砍柴或其他劳动,以所得资金购书借阅,后又与县文化馆,甘棠文化站挂钩,一次借书几十本限期归还,轮换流动,终因管理不善以致图书流失严重而停止。1984年4月,沟村图书室在村党支部书记饶昌忠的关心和支持下重新开办。有固定的场所,并先后聘请2位退休教师为管理人员,制定了图书管理制度。村委会每年给予1500元书刊经费,现已藏书3000余册,每年订报刊20种,每周开放6个半天,现有固定读者70人。1988年5月,在“三爱一优”竞赛中受黄山市文化局表彰。1991年12月,评为全市先进文化单位。2003年9月市文化局局长路海燕亲临图书室检查工作,与管理员杨隆兴合影留念。

农民俱乐部

20世纪60年代,由县文化馆、甘棠文化站辅导,在沟村、金桥成立农民俱乐部,俱乐部设读报组、图书流动组、业余剧团、民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俱乐部改为文化室、忠字室(各生产队均建),大都用来开会、学习等,未真正起到俱乐部的作用。

第二节 群众文化

一、民间艺术

舞瑞狮沟村瑞狮会成立于民国11(1922)年,当时村里赌风甚炽,李氏族人怕子弟溺于赌博,聚资从外地买来几个狮子头,双刀、双叉请人教练。

狮,以夏布为皮,以芦皮内层染五彩为毛。两人舞一狮(共四人),着大红裤、彩色带毛靴,以大红布为狮腹。演出套路有黄龙出洞(狮嘴燃炮竹喷雾)、盘四柱、打坐、啃毛、喝水、睡觉、打滚、双狮抢球、戏幼狮等。分前半堂后半堂(为了舞狮者休息换人)。两堂之间插两人舞大刀,两人舞钢钗。

舞狮之前先舞祥云。云童由八名约10岁至14岁的男孩组成。云童敷粉施朱眉心点红,戴缨盔(后来盔坏了改为披红绸,加金箍,前额插“茨菇叶”),穿绣边绸衣裤,分大红、水红、鹅黄、草绿四色,上衣长度齐膝,足登黑色布底战靴。以身材高矮为序编队为头云、二云……末云,每人持两片白铁涂云彩的云片。动作有盘四柱、合队、跳云、顺螺丝结顶、摆字(分两次摆出“天下太平”四字)并队等。

伴奏有大锣、小锣、堂鼓、牙板、大钹、小镲、唢呐。锣鼓点有急急风、走马、长槌、撕边一锣。乐队在双狮盘四柱后打坐摇头时集体唱昆腔“衮江龙”。

因视为“神狮”,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只在村里祠堂庙宇演出,后来也应外地邀请出村演出。此项活动一直延续到1965年,“文革”时狮头视为“四旧”被毁。80年代在区文化部门的支持辅导下“舞狮”恢复演出。

舞狗头狮 狮头以篾扎纸糊涂彩而成,布被单为皮粘彩色纸条为毛,狮颈上挂响铃,因狮头粗糙象狗,故名狗头狮。民国20年(1931)沟村剃头的小王,每年正月邀集两人在人家门前先由一人蹦蹦跳跳舞狮,接着以一丑两旦(男扮)以两手拍击一小鼓,穿花唱“花鼓子”,唱词随口编,多颂词,观看人家给 “元宝”(米馃)亦有给糕饼的。

舞手狮 狮头、狮身均用竹篾编扎。一人舞一狮,二只狮对舞,用锣鼓伴奏。80年代初金桥村人还舞过。

出灯会 民国初年沟村灯会盛行,主要有五大件:麒麟、狮子、角端(独角兽)、獬豸、象,大如真兽,四人抬一个;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字高6尺;魁星点斗(高如真人);鱼灯、牌灯、竹马(儿童扮)均为纸扎内燃烛火。伴有大锣大鼓放三眼铳、炮竹、双响、高升。所经之处,家家门口悬挂有堂名的灯笼,放炮竹接灯。正月十三、十四、十五玩三夜。后来只玩狮子,放弃了出灯。

舞板龙源自辅村,为祭祀黄山,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演出。以板为节,板厚1寸(3.3厘米),宽5寸(16.5厘米),长5尺(165厘米),两端凿圆孔。每板1节,龙头和龙尾各占一节,其余各节均为龙身,分72节和36节两种(合黄山72小峰、36大峰),每节均用篾扎纸糊着彩,内燃烛火,连起来即成一条龙,每家出一板玩后收回。游舞时由舞龙者将5尺长的木棍插入前后板的孔眼,能扛能杵,因它重大只能沿路进行或在广场转圈,游舞时伴以锣鼓唢呐铳炮。特别是游行在河边、田埂,从水中远看倒影,很为壮观。1949年后停演。

舞滚龙 源自秧溪,境内金桥沿之。龙头、龙身、龙尾均用竹篾编扎,用夏布或沙布染色画龙鳞绷在龙骨架上。龙骨架扎法是龙头单扎,安角点睛,粘须;龙身用篾扎成圆圈为龙骨,破篾筋作龙脊,将圆圈连接在脊上便成一条龙,龙尾加扎连在龙身上。用木棍插入龙肚的孔眼里,十几个壮汉手擎木棍耍舞,龙有两条分青龙、黄龙或白龙。有一人玩龙珠,舞龙花样套路有二龙戏水、双龙盘柱等。龙身里点蜡烛照明,舞龙都在晚上进行,在广场上舞起来,火龙飞舞煞是壮观。龙经过谁家门口都要放鞭炮迎接。有的人家生了儿子还要给龙挂红,即买5尺(165厘米)红布披在龙身上。金桥村人大都是下太平秧溪移民(秧溪乡属太平湖水库淹没区)舞滚龙是下太平的习俗。建国后曾有演出,现今扎龙的老辈人均已作古,滚龙无人会扎会玩。

跳 竹 马竹马舞 辅村民间跳“竹马”是浙江淳安移民传过来的,这种跳“竹马”的形式根据“三国”故事: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送徐庶到曹营,徐庶一路向刘备结义四兄弟传授用兵之道和108个阵法编成的舞蹈。舞蹈形式有《舞梅花》、《网铁索》、《开四门》、《耙齿垅》、《铁索连环网》、《五龙盘井》、《五子登科》、《层出不穷》、《马显蹄》、《马喝水》、《单对双》、《腾云驾雾》等。竹马系列节目,曾于2002年参加黄山市徽州古城岩(属休宁县)民间艺术节演出获优秀奖。

二、文艺创作

袁有海 于 1964年2月在《徽州报》发表诗歌《老书记的蓑衣》。

李忠严于1974年5月在《安徽日报》发表故事《夺阵地》;故事《阵地鼓声》1975年参加池州地区文艺会演。

徐庆节 创作歌曲《希望是我,希望是你》于1986年6月获安徽省少儿歌曲比赛三等奖,1986年10月省《乐坛》第五期发表。

焦石如创作的小戏曲《春暖花开》,由辅村业余剧团排练参加县农村业余文艺调演。

杜德华、徐庆节 合作的《家园》(杜词、徐曲)歌曲,被市音乐协会推荐到省参加“五个一工程”文艺奖评选。

杜德华、邵荣发合作的《请到我们耿城来》京歌(杜词、邵曲),参加2002年黄山市“三八”国际妇女节文艺调演获奖。

民间传说

黄帝炼丹 相传轩辕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来黟山炼丹,住在望仙峰上的石室中。他们在采药溪的深谷里挖掘草药,用洗衣溪的泉水洗净,在晒药坪上晒干,放进药臼里捣碎。然后到丹井里取水,放进架设在炼丹台上的炼丹灶里,用来煮草药炼丹。

炼呀,炼呀,一直炼了8个甲子,也就是480年,终于炼成了仙丹。黄帝服了7粒,竟可以不借云雾,升空游戏。后来又服了42粒,毛发也由白转黑,只是皮肤仍有皱褶。浮丘公叫黄帝到紫云峰下的温泉里洗澡,连洗7天,皱褶随水漂去。

此时,空中祥云飘拂、笙歌悠扬。忽然有珠盒、玉壶从空中坠下,香气袭人。原来,盒中装有霞衣、宝冠、珠履,壶中盛有琼浆甘露。于是,黄帝饮甘露琼浆,披霞衣,戴宝冠,穿珠履,顿时光辉照亮了整个山谷。空中有青龙来迎,黄帝与浮丘公、容成子骑上龙背,从峰顶飘然上升。在场的臣子和随从,骑不上龙身,只抓落了一把龙须。现在游人沿途看到的龙须草,据说就是那龙须变成的。因为黄帝爱这座山,又是在这座山上得道成仙的,所以黄帝的子孙就叫这山为黄山了。

绿道桥的由来 金桥村陈家基村民组与辅村上潘村民组交界处的河上有座古桥,名曰绿道桥。该桥始建于明朝末年。时河东岸下游不远处有座古刹,寺中聚集着一夥绿林好汉。这些好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好生了得,方圆数百里财主闻风丧胆。这河上原本无桥,好汉们为方便自己和当地乡民出入,某日星夜去徽州府劫得一家财主家银子回来造了这座桥。事后,这家财主将被劫一事告之官府,官府查明此事便派兵包围进剿。山口一场血战,官兵人多势众,绿林好汉伤亡惨重,幸存者远走他乡,逃命去了。后来官府便称此桥为“绿盗桥”。此桥在旧时是辅村山民出入的主要通道,因桥周围古木森森,不见天日,故又称此桥为“绿道桥”。

查家村的来历 金桥村查家是个古村落。相传武则天时唐太宗李世民后裔一支避难逃到黄山北麓,见山形如双狮拜象,东南面河上又有双龙聚首归大海地形,便卜居此地,筑村而居。为避嫌疑,便改李姓为查姓,意图是查字的木字头是李的上半部,告诫后代不忘李姓根本,木字下面的日字和一字含义是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于是,这支秦王后裔便在此繁衍生息并建馆受业,发愤读书,代代相传,查家村书香文风远近闻名,确实出过进士、翰林大学士。后来查家村不知什么原因衰败,以致仅存地名。

话说耿家村 金桥村老屋村民组旧名耿家村,老屋这个村落名是1959年秧溪移民迁到此地改的。相传明清时间,最鼎盛时,这个面积不足50亩的小村庄竟然有100多烟囱。一日,一老道云游此地,见村后河中有一巨型原生岩石,形如巨龟,潜在水底沙石中。那龟头正朝耿家村伸去,老道料定此村日后必将发迹,本欲将这一奇观告诉里长,谁知此村民风败坏,连讨口水喝也不给,说是热水要人烧,冷水要人挑。老道遭此冷遇,心中不悦,暗暗思忖,这一姓若得发迹,他姓必然遭殃,便心生一计,将那神龟阻拦。他对里长说道:“贵村有神龟祈福,日后定然发迹,但此龟像是要跑,必须做一石夹将龟头夹住”。于是耿姓族人便请老道在石龟不远处的松树墩包上摆好罗盘测定位置,立了一对石夹。事毕,老道大笑而去,这神龟见这村人要加害于它,便将头缩回潜入河底,永不露水。这村除出了一位大力士外,便未见什么显赫人物诞生了。如今河中,石龟仍在,石夹在修甘芙公路时被毁,这一带方俗称“乌龟墩”。

辅村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黄山北麓有一村落,古木森森,榛莽密布,虎豹成群,四处觅食,人畜遭殃,四乡八邻,谈虎色变。这里有一村落亦称为虎村。虎患无穷,官府虽也悬赏捕虎,但猎手们屡屡遭害。深受虎害的山民们只得进山神庙上香,祈求神灵保佑。此村有户姓欧的人家的长子被虎吞食,后来又生得一男一女双胞胎,夫妻俩才面露喜色,倍加疼爱。一日,夫妻俩携幼儿们进山神庙上香,归程途中,忽然狂风大作,一对幼儿被狂风卷走,夫妻二人呼天抢地,哭得死去活来。从此,夫妇俩度日如年,泪水洗面。十八年后的一日,忽见一对身背弓箭,手握钢叉的英武青年出现在欧家老夫妻俩面前,亲亲热热呼唤爹娘,二老吃惊不小,似真似幻,不敢相认。待这两位青年猎手说明原委,老两口喜出望外,磕头谢神。却原来当时狂风大作时,乃张天师作法把这兄妹俩带到芙蓉峰顶,修炼神功十八载。十八年后,仙师赠送二位弟子神弓两张,神矢8枝,钢叉两把,授命下山灭虎,为民除害。兄妹俩拜别爹娘,整日在山林荒野猎虎,箭无虚发,直刺虎喉。一日,一只最为凶猛的母虎在沟村与辅村交界的山岗上觅食,兄妹俩藏与林中一巨大岩石后面,哥哥瞄准母虎心脏,把弓拉成了满月正当发箭时,忽见张天师降下云头,说声且慢,此乃为师坐骑,畜牲偷下凡尘,为非作歹,让为师处置它,那大虫伏地不动,天师又说道:“徒儿灭虎功成,随为师上山去吧”,于是兄妹俩随天师驾虎离去。后来,山民们在张天师伏虎的岭上建了一条石板道,便称此岭叫虎岭。岭头建有一座石洞,洞内有神龛,就是为祭祀灭虎英雄俩兄妹的。本地人口音虎辅不分,多将“虎”字写为“辅”字,后来虎村便改成辅村了。

传说

黄山北大门的耿城镇有一条河,叫城澜河。河上有一座坚固的石桥,叫“玉莲桥”。呃,这桥怎么象位妇女的名字呢?不错,就是以这位名叫胡玉莲的妇女的名字命名的。说起来,这里倒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河两岸就有人定居,河东岸是耿家村,河西岸是汪家村。可是,河上只有一座简易的小木桥,每逢梅雨季节,汹涌的河水不是将木桥冲毁,就是将木桥淹没,两岸行人过河很是不便。

汪家村有一胡姓农户生一女孩,名叫玉莲。玉莲的外公、外婆家就在耿家村。幼年的小玉莲常常跟随母亲探望姥姥和姥爷,少不了要过这座木桥。

一天,姥爷病了,妈妈从十多里外的甘棠镇抓了药回到家里,又拿了些姥爷平日爱吃的糕点准备送去。七岁的小玉莲吵着,闹着要去看望姥爷。妈妈不让她去,因为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河里涨水了,过桥很危险。小玉莲执意要去,跟在妈妈后面,妈妈走她也走,妈妈停她也停,妈妈没法只得带上了她。来到河边,果然不出所料,河水离桥面只有半尺来高了,咆哮的洪水掀起浪花,不时地拍打着桥面。妈妈紧紧拽住小玉莲的手,提心吊胆地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好不容易才到了对岸。小玉莲回头望望那摇摇欲坠的木桥,心里还在怦怦直跳。她对妈妈说:“为什么不架一座牢固的石桥呢?”妈妈告诉她:“建桥需要许多钱,有钱人大多不愿出,农户人家又拿不出那么多钱。”听了妈妈的话,玉莲说:“我长大了假如有了钱,我一定要在这里修一座石桥”。妈妈见玉莲小小年纪就有为民造福的志气,很是高兴。光阴似箭,转眼间小玉莲长成了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她不但美丽善良,而且心灵手巧,聪慧过人,特别善于织锦。她织的锦色彩鲜艳,图案奇巧,人物、花鸟、虫兽栩栩如生,城里布店老板们竞相争购她织的锦缎。因此,她渐渐地积攒了一些银子,但离修桥的费用相差还是很远。

玉莲十八岁那年,托媒求婚的人纷纷而至。这时,玉莲姑娘提出了一个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不要娉礼,只要男方肯出资帮助修桥,就嫁。谁料这一条件一时难倒了贫寒青年,连富家子弟也望而却步,因而婚姻搁浅了。

有一天,玉莲背着两匹锦缎上县城去卖。路上,为躲避一辆狂奔而来的马车,跌了一跤,把脚扭伤了,她抱着脚坐在路旁痛得直流泪。这时,来了一位推独轮车的小伙子,见此情形,忙停下车一看,吃惊地问道:“啊,这不是玉莲姑娘吗?你怎么了?”“脚崴了,”“你去哪儿?”玉莲指着身旁的锦缎说:“去城里卖锦缎。”小伙子急忙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瓶递给她说:“幸好我这里有药酒,把它涂在伤痛处,用手搓揉搓揉,或许可减轻疼痛。”玉莲连声道谢,接过酒瓶。小伙子忙将独轮车上的柴挪到一边,空出另一边好让玉莲坐。玉莲揉完脚,觉得疼痛减轻了许多,小伙子说:“我也进城卖柴,顺路带上你,好吗?”玉莲感激地点点头,坐上了独轮车。

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非常投缘。原来,这小伙子名叫耿春生,家就住在耿家村,与汪家本是邻村,家中只有一位母亲。春生得知玉莲就是那位执意要嫁修桥人的姑娘时,顿生敬意。他告诉玉莲,自己也有修桥的念头,只因靠卖柴为生,仅够糊口,修桥谈何容易。玉莲听了,知道知音就在眼前,不由含情脉脉地说:“大哥,我已经积攒了一些银两,只要你愿意,咱俩齐心合力共同来修桥吧!”小伙子大喜,两人便私订终身。

第二天一早,小伙子托媒人上门提亲。玉莲父母已从玉莲口中得知春生忠厚善良、勤劳朴实,非常满意,满口答应了这门亲事。

这一年的八月十六日,玉莲当上了新娘。她倾其多年积蓄,嫁妆彩礼也一概变换作资金,投入造桥。说干就干,请来了石匠,购置了工具,马上开了工,干得热火朝天,有声有势。玉莲的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众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连几户财主也解囊相助了。正好凑足了造桥的经费。几个月后,一座坚固的二孔石桥稳稳地横跨在了城澜河上。从此,过往行人再也不用为汛期过河而发怵了。

村民们为感激玉莲姑娘修桥的义举,将这座桥取名为“玉莲桥”,以资纪念。

区位优势

耿城镇南倚黄山风景区,北望太平湖,处在“黄山—太平湖—九华山”黄金旅游线上,是由北进入黄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

耿城镇风景秀丽,物产丰饶。境内地势开阔、山环水绕、溪谷纵横、瀑布成群,发源于黄山光明顶、始信峰的黄山四大水系之一的浦溪河贯穿全境,蕴育了芙蓉谷、飞龙瀑、金珠源神秘大峡谷等景观景点。改造后的浦溪河在集镇中心建起了四道翻板坝,清澈碧绿的河水辉映着雄奇峻峭的黄山,倒映着亮丽多姿的新镇,形成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山水相依的绝妙佳境。这里盛产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黄山毛峰以及各种树木、毛竹、香菇、木耳、桃梨、猕猴桃、板栗等物产。耿城镇融山水风光之精华,集自然景物之大成,幽谷、胜水、茂林、修竹以及迷人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人们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天然乐园。

耿城镇区位优越,是安徽“两山一湖”旅游总体规划的重要节点,北与新城区紧紧相邻,南距黄山北大门索道10公里,连接合铜黄高速公路和103省道的甘芙公路贯穿全境。

镇党委、政府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耿城经济。几年间,依据“山、水、田、林、路”五字规划、五字治理、五字利用、五字开发、五字保护、五字并重的方针,不断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快速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了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崭新集镇,构筑起新的跨越式发展起跳平台。

引筑巢凤求发展。耿城镇坚持“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引进黄山新医药业、安徽金鼎、浙江兴乐铜业、天津森泰、中科大科宇、合肥龙升、上海申懋、天安伟业等多家企业落户兴业。高标准、高品位建设黄山金桥生态科技工业园区,开发总面积6平方公里,首期开发3.68平方公里。黄山北大门耿城正成为投资者的乐园、创业者的沃土和开发建设的热土。

随着“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线的持续升温,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涌入,耿城镇秘将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集散地、风景怡人的休闲度假地、绿色食品的生产地、环保工业产品的制造地,一座新型园林式生态旅游名镇将矗立在黄山的北麓。

经济环境

耿城镇作为黄山区城区未来15年主要的城市发展区域,集镇总体规划面积23.6平方公里。到2007年底,集镇建成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已建道路总里程达30公里,主干道全部实施了亮化、绿化,建成相应配套的供水、排水和地下管线系统,集镇中心区框架基本成形,城市化水平达到43.3%。预计到2010年常住人口将达到2.5万人。

随着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镇域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完成税收收入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工业总产值完成17.1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工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5446元,比上年增长17%。全镇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区第1位、全市第3位,并且是全市5强镇当中唯一的一个非城关镇。由于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耿城镇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30个东向发展改革试点镇之一。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这是耿城镇继荣获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殊荣后,又一次获得的国家级桂冠,这必将对推进黄山北大门耿城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搭建跨越式发展新平台,镇党委、政府于2005年10月份启动了黄山金桥生态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该园区已于2006年8月与区综合经济园区一道被列入省级开发区——安徽黄山工业园区进行管理。园区首期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目前正加快实施“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有兴乐铜业二期、黄山冠森工艺品、宝晟科技等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开工建设。预计到2010年,入园企业可达到60家,总产值超过60亿元,届时园区将成为新型工业化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镇域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和重要支撑。

根据规划,到“十一五”末,耿城镇将构建“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生态、旅游经济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力更强、产业更优、集镇更美、基础更牢、生活更好”的五大目标,财政收入达到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00元,人均财政可支配收入基本赶上全国发达地区水平,使黄山北大门耿城镇更加安定、更加繁荣、更加和谐

城镇建设

2006年,我镇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城澜村被列为省、市级示范村。我镇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先导,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三个示范村的农民新村规划工作,目前城澜村、金桥村和汪家村的农民新村均已按照规划开工建设。城澜农民新村已建成,50余户农民住进了别墅式新房,新村休闲广场也已全部建成;区级示范村汪家新村规划建设180幢新居,建成40多户,在建60多户;金桥新村总用地面积约160亩,完成了“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30多户农民正在施工;其他三个村的新村规划设计也已启动,其中辅村的规划即将进入评审。

我们始终将“生产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各村的资源和现有条件,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和“一村一业”。城澜村作为省级新农村示范村,确立了以茶叶为先导,大力实施“万亩名优茶基地”建设,2007年新建基地1500亩,繁育良种茶苗400万株,目前已经形成7600亩的规模。部分茶园今年已经开始采摘,产生规模效益明显。同时结合金桥生态工业园区、万亩名优茶基地以及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加快“山水人家、和谐城澜”——社区型农民新村建设的步伐,力争年内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典范;作为区级示范村的金桥村和汪家村,将发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金桥工业园区核心的优势以及优越的区域位置,结合新村建设,加快村改居的进度;沟村村“葡萄沟”项目已开始启动实施,首期计划发展葡萄种植基地500亩,远期规划建设2000亩,同时发展清洁化生态养殖基地,形成年养殖1万头生猪规模,并通过沼气工程,形成“种-养-沼”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成现代农业观光基地。辅村和饶村将发挥各自的区域位置优势和特点,结合芙蓉谷、飞龙瀑旅游景点建设和厚海风情项目的实施,做好村庄规划,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事业。

在加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民生工程项目为抓手,切实加大村级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前,实现我镇与新城区联接的重要枢纽金城大桥,总投资1300万元,已全面建成通车,其上、下游约1.2公里的浦溪河综合整治工程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008年汛期到来之前可全部完工。沟村主干道拓宽工程已于2007年底全部竣工。饶村至三口的道路建设也全面启动建设。总投资400万元的城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已全部完工。该项目建成后,在增强防汛抗旱能力的同时,增加良田约50亩,全面提升城澜村的生态环境和综合品位。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推动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

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根据黄山北大门耿城镇跨跃式发展的需要,我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完成了《耿城镇(黄山北大门)总体规划》,该项规划内容详尽、功能定位准确、规划理念先进,可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耿城镇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新一轮集镇总体规划面积为23.6平方公里,在空间结构上是“一个中心、六个组团”、“一条轴线、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2006年共投入约1亿元资金进行集镇和黄山金桥生态科技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甘芙路(集镇段)绿化、美化工程,黄山北大门旅游公路2.2公里的绿化、亮化,建成集镇主干道蒋家山至二龙桥9公里、浦源路2.7公里和金城大道1.1公里的道路绿化、美化工程,共栽植杜英、乐山含笑、香樟等行道树4000多棵,栽植道路绿化带4.8万平方米,集镇面貌焕然一新。修建了集镇—查家—陈家基—辅村沿河道路4公里路基工程,既将进行混凝土路面铺筑。投资近300万元完成城澜叶家至中棚小岭头7公里道路,全线砌筑道路护磅、边沟,铺设¢1000过路排水涵管8道。黄山金桥生态科技工业园土地征用、坟墓迁移、各类杆线迁移工程已全部完成,“四路、三河、三水、三桥、一线、一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5.5公里的园区主干道浦源路、金城大道路基、砂砾石垫层已完成,部分路段砼路面已完工,给水、雨水、污水及强、弱电等各类管线已全部设计完成并正在下地,金城大桥已建成通车;园区高压输电线路走向及3.5万伏变电站站址已选定,正进行施工,园区已现雏形。投资330万元,修建了西冲公路1.85公里(镇区与北大门旅游度假区的连接线),投资约5600万元,建设了金城大桥(园区与新城区的连接线)园区主干道2.6(路幅宽为30米),园区次干道2.3公里(路幅宽为12米)、供水管2.3公里(管径DN300)、供电线路6公里、雨污水管6公里、路灯400盏及平衡土石方达186万方。

大力开展防洪水利工程及道路建设。浦溪河综合治理向纵深发展,疏浚城澜河、汪家河及汪家至城澜河段共5.6公里,完成沟村、辅村河道清淤约10万方,修建沟村钱家河灌溉渠300米,加固维修了防洪河堤,修建了二龙桥、章村坦拦河坝二座,完成了沟村大路、城澜新村及金桥新村自来水工程和城澜、沟村、饶村和辅村等村级道路升级改造约17公里。

行政辖村

金桥村 引辅村村 沟村村 饶村村 汪家村 城澜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8354

男 4304

女 4050

家庭户户数 2644

家庭户总人口(总) 8317

家庭户男 4281

家庭户女 4036

0-14岁(总) 1882

0-14岁男 901

0-14岁女 981

15-64岁(总) 5713

15-64岁男 3022

15-64岁女 2691

65岁及以上(总) 759

65岁及以上男 381

65岁及以上女 37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99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