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箎 |
释义 | 篪是古代的一种横吹竹制吹管乐器,《广雅》中记载此乐器有八孔,但《周礼》中记载此乐器有七孔,而随着宫廷雅乐的逐渐衰落,现在此乐器已很罕见。已知台北孔庙收藏有古代精品“篪”,曾侯乙墓也曾出土一对篪,分别为G调和F♯调。 基本信息箎,《集韵》 火五切,音虎,竹名,高百丈。又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云:“祥符中,有布衣林虎上书,真庙曰:‘此人姓林名虎,必尚怪也。’罢遗之。宣和中,有林虎者赐对,徽宗亦异之,赐名于‘虎’上加‘竹’。然字书初无此了,乃自称‘埙篪’之‘篪’,而书名不敢增,但作‘箎’云。” 然《集韵》早于宣和,故此字早已有之。然于“篪”字极似,故人常误用。 细考二字诚不相同。“箎”,火五切,今音当读hǔ,义为高大之竹;“篪”,陈知切,今音当读chí,义为乐器。且《老学庵笔记》中记,宋帝不喜人尚怪兽之类,故徽宗将“林虎”之“虎”加竹字头,以示义别,而音未尝改。 篪 读音:chí 《说文》管乐也。 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 笔画数:16; 部首:竹; 笔顺编号:3143143321531535 释义基本字意篪(chi):气鸣(吹孔)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横吹竹管乐器。 从《诗经》、《楚辞》等均有记载。《尔雅·释乐》晋人郭璞注:“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横吹之。”宋代陈旸《乐书》:“篪,有底之笛也,横吹之。”从战国初曾侯乙墓摹制篪的测音结果,可奏出#C2、d2、#d2、#f2、#g2、#a6的个音,即一个完整的五声音阶加一个变化音。据史书记载,宋、明时的篪,使用半孔指法,可吹全十二律。篪原是民间乐器,唐、宋以来民间不传,只用于宫廷雅乐,与编钟、编磬、笙、箫、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时演奏。演奏方法,据长沙杨家湾汉墓作乐木俑与山东南武阳汉元和、章和间(公元83-87年)画像石来看,吹奏时,双手掌心向里,篪身放在大拇指、食指之间,吹孔按指孔不在一个平面上,左手食、中、无名指分别按1、2、3、孔,右手中、食指按4、5孔。宋以后,因主要用于宫廷雅乐而逐渐失传。 箎 同 篪 古词典里还有天下第一虎的意思. 词性 【名】 (形声。从竹,虒(sī)声。本义:古时候一种用竹管制成的乐器) 同本义〖ancientChinesemusicalinstrumentmadeofbamboo〗。有八孔,横吹。唯其开孔数及尺寸古书记载不一。如:篪埙(篪与埙。皆古乐器) 泛指吹管乐器〖pipeinstrument〗 快马健儿,不知老妪吹篪。——《洛阳伽蓝记》 相关词语:云篪 埙篪 埙篪相和 笙篪 伯埙仲篪 吹篪 吹篪乞食 篪埙 篪竹 老妪吹篪 如埙如篪 乐器使用吹孔气鸣乐器。中国古老的横吹竹管乐器。 据《周礼·郑玄注》﹑陈旸《乐书》等书记载﹐均说篪为 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闭的一种横吹竹管乐器。从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两件横吹竹管乐器来看均与文献所述篪的特徵相似﹐而与笛有异。因此﹐至晚在汉代﹐篪与笛应是读音相近而形制有异的同类乐器。 篪在流传中﹐其形制也稍有变化﹐据《尔雅·释乐》晋人郭璞注﹐至晚在晋时﹐它的吹孔已改用一个高出管身 1寸3分(约4.3厘米)的“翘”(即後来所谓“义嘴”)吹奏。而其他形制尚无变化。文献记载﹐宋﹑明宫廷所用的篪﹐几乎全是这种形制。 篪原是一种民间乐器。早在周代﹐它常与埙一起演奏。战国之世﹐它作为大型宫廷乐队中的一员﹐与编钟﹑编磬﹑建鼓﹑箫(排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时演奏。汉魏的相和歌乐队﹐有时也用它。六朝时﹐随著清商乐的兴起﹐它又成为吴声的主要伴奏乐器。隋唐时﹐它是当时艺术性最高的清乐乐队的一员。宋以後﹐因主要用於宫廷雅乐而逐渐失传。 篪的演奏方法﹐据长沙杨家湾汉墓作乐木俑与山东南武阳汉元和﹑章和间(公元83~87)画像石来看﹐吹奏时﹐可能双手掌心向里﹐篪身放在大拇指﹑食指之间﹐吹孔与出音孔向上成180°﹐左手食﹑中﹑无名指分别按1﹑2﹑3孔﹐右手中﹑食两指按4﹑5两孔。 篪的性能﹐从曾侯乙墓摹制篪的测音结果来看﹐使用最简单的指法﹐可奏出﹑﹑﹑﹑﹑6个音﹐即一个完整的五声音阶加一个变化音。据文献记载﹐宋﹑明时的篪﹐使用半孔指法﹐可吹全十二律。宋以前的篪﹐是否已使用半孔指法﹐目前因无确证﹐尚难定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