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格里高利圣歌 |
释义 | 也称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产生于6世纪,统一于8世的一种天主教圣咏礼仪音乐。6世纪末,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其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随着格里高利圣咏向世界各地的传播,各地也形成了具有自己方式的礼拜方式与圣咏。公元8世纪开始,查理大帝强行推广罗马化的礼拜仪式,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西欧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 其风格肃穆节制,演唱形式为无伴奏男声,语言为拉丁文,节奏即兴,使用教会调式,内容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演唱方式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与应答歌唱,记谱为妞姆<meumatic>谱。 圣咏在礼拜仪式中分为日课与和弥撒两大类。日课为修道院规定每一个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弥撒是天竺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产生于6世纪左右,在9——10世纪逐渐发展演化成一套比较定型的礼拜仪式。根据基督教年历,弥撒仪式中的条目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专用弥撒随年历的不同时节,每一条的具体歌词内容发生变化,而常规弥撒的歌词一般不发生变化。按顺序分别是:进台经Introit、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特用祈祷文Collect、使徒信书Epistel、升阶经Gradua l、哈利路亚Alleluia、福音书Gospel、信经Credo,此结束为福音礼仪,后为领受圣体礼仪:奉献经Offetory、序祷Preface、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 Dei、圣餐经Communion、会众散去Ite Missa Est。 9世纪左右,格里高利圣咏确立了作为统一的罗马教会礼拜音乐的权威地位。格里高利圣咏的产生为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在理论方面,他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探索;在教会音乐实践方面,格里高利圣咏作为弥撒、日课礼仪的精神和形式基础,以它为中心,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更具有深远影响的复调音乐,这些为中世纪音乐盛期的到来做好准备。 特征: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来自与它的功能,宗教精神要求理性,禁欲,有节制,因而圣咏也呈现出朴素风格,歌词为拉丁文,大部分为圣经内容,音乐要服从歌词,因而旋律为无伴奏、无固定节拍,平稳进行(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偶尔四五度跳)的单声部音乐,即兴式的,而且是纯男声。(听) 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少)、齐唱、交替演唱(交替圣歌)和应答演唱(应答圣歌)。演唱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就如同歌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前者为半唱半说的朗诵风格,似和尚念经,后者旋律感稍强,突出庄严之感。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根据歌词与歌声的结合关系分为三种类型:音节式(syllabic style)——一字对一音;纽姆式(neumatic style)——一字对一个纽姆符号(多音);花唱式(melismatic style)——一字对若干音,突出“花唱性”。下面几种重要的格里高利圣咏音乐形式体现了这三种音乐类型: 诗篇歌调(psalm tone):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圣咏旋律,内容是《圣经·旧约》中的150首诗篇,这些诗篇格律不严格,每句长短不一,仅有上下句为一节的框架,以平稳均匀的同音反复为主,属于“音节式”圣咏。它的形式基本包括,引入的“起”(只用于第一诗节),吟诵音(同音反复的音,快速歌唱一诗节或句子),中间的“转”(半终止)和结尾的“合”(是心旋律性最强的部分)。 交替圣歌(antiphon):原来为咏唱诗篇的方式,诗篇每一节的上下两句分别由二个唱诗班交替轮唱,后来这个交替的部分独立出去成为“交替圣歌”,它属于“纽姆式”圣咏。 应答圣歌(responsory):是格里高利圣咏中最富艺术性的形式,它与交替圣歌一样,最初是指演唱形式——独唱者领唱一节诗篇,后唱诗班重复该节的前半部分。之后,唱诗班部分选用其他内容为唱词,而且旋律越来越花俏,成为独具特色的‘应答部’。它属于“花唱式”圣咏。 赞美诗(hymn):是早期格里高利圣咏中唯一的诗体形式,属“音节式”,有严格格律 圣歌(canticle):与诗篇歌调相似,但唱词是圣经中其他内容,旋律装饰性略强 短诗曲(versicle):以应答形式演唱,唱诗篇以外的内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