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葛天氏传说 |
释义 | 葛天氏是我国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皇”之一,是与“燧人氏”、“伏羲氏”等相齐名的人物。无论古代典籍中关于葛天氏的身份的记载有怎样的差异,但有三点是完全一致的:一、他是上古时期对人类文明造肇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二、他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上古系统乐舞的发明者、集大成者;三、他是个善于治理社会,能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的优秀政治家。 中文名:葛天氏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长葛 出生日期:上古时期 主要成就:传说是乐舞、织布、穿衣的发明者 称 号:传说是上古三皇之一 基本简介河南长葛市为葛天氏故里,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葛天氏及其后裔的传说,马有石固遗址(属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据今7000年以上)等均为相关旁证。因此,长葛可以称之为葛天氏传说的原发地。长葛一带的葛天氏传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大价值 宁陵县古因盛产植物“葛”而被称为葛国,植物葛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一个部落的图腾,这个部落被称为葛部落。他们的首领叫葛天氏,是上古时期的一个大圣人。葛天氏创造了我国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并首创了道德规范“礼”。同时,葛天氏还是葛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渊源据《中华物产》记载:“葛,又名野葛、野葛藤、葛条、粉葛藤等,系豆科葛属多年生植物。其根既是古代的救荒植物,又是祖国医学常用的中药材,我国天然资源蕴藏极为丰富。” 据考证,上古时期,今宁陵之地盛产葛,生活在那儿的部族对葛的诸多功效甚感神奇,从而把葛作为图腾顶礼膜拜,其他部落的人也就把这个部落称为葛部落。 当时,葛部落的人主要依靠葛生活。对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水平低下的葛部落族人来说,葛有很多神奇之处:葛花期在7月到9月的盛夏季节为长盛之花,闻之阵阵飘香,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葛的花、根既能食用以果腹,又能入药以杀毒止泻。同时,葛皮还可以编织成衣,遮羞御寒。 葛部落有一位首领,名葛天氏,是一位大圣人,他带领葛部落的族人在今宁陵这块土地上以葛为食、繁衍生息。当时,葛部落独成一体,有自己的武装和明显的界限,已经可以称之为“国”。 葛国被正式封国在夏初。据传,大禹通过舜的禅让获得王位后,本想依例将王位禅让给辅佐自己治水13年的伯益,但大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大禹之子启继位后,特意把伯益的儿子飞廉(也称大廉)封到葛地为王。 葛国当时与商国相邻,同为夏王朝的诸侯国。据《孟子》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开始时,商国仅70平方公里,葛国疆域较大。商汤实力壮大后开始伐夏,其第一仗打的就是相邻的诸侯国葛。古时候,君王出征要祭神,葛伯却不进行祭祀,结果为汤所败。商汤从征服葛国开始,后来逐步推翻夏,建立商朝。汤征服葛国后,只将葛伯除之,葛国也不改国名,直到春秋时,葛国才被宋国所灭。葛国历经夏、商、周3代,立国约1800年。 葛天氏名号来源上古部落首领的名号无不跟他的发明创造有关。伏羲氏发明捕鱼狩猎、神农氏发明种植五谷、有巢氏发明建造庐舍、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他们的发明创造都隐含在名号里。唯被后人尊为乐神的葛天氏名号来源一直是困惑人们的一个话题。如果说葛天氏单单是发明乐舞的话,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对舞乐没有丝毫含义。最近,读《诗经》,使人猛有所悟。原来,葛天氏部落不仅是乐舞的发明者,也是织布、穿衣的发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领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部落之民,后人才称之为“葛天氏”。 《诗经·采葛》记载《诗经·采葛》中这么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是描写男女之间在采葛劳动中思念伴侣。“那采葛的人儿啊!一天看不到犹如三月未曾见面一样!”可见这些相爱的男女们思念之深。那么他们采回去葛滕干什么呢?《诗经·葛覃》解答了这个问题。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藿,为絺为綌,服之无。 诗中“絺”为细麻布,“綌”为粗麻布。她们把采回去的葛滕经过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纤维,捻成线绳,编织成细麻布和粗麻布,为人们遮羞取暖,抵御严寒。《诗经·风·郑风》有每年三月上已(初三),男女放下采葛的活计在溱洧河边祀求爱情幸福的幽会。那些青年男女们拿着像征幸福的兰草、芍药互相玩笑赠送以寄托幸福相爱。《诗经·风·郑风》是来自郑国民间的诗歌,正跟葛天氏的以牛尾做道具叩着牛角唱歌跳舞的风格相吻合。 乐舞是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诞生的,尤其是声乐,它实际上就是人们集体劳动的号子,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完善的一门艺术。 以上所列采葛、提取葛纤维编衣同“葛天氏”部落名号有什么关系呢?细斟长葛“石固岗河遗址”的发掘报告便可以发现其中的奥密。“石固岗河遗址”发掘出房基7处、墓葬96座,更有11900件陶、石、骨器。报告中说那些房屋属半穴式,居有穴居的某些优点,又有地面建筑物的某些特征,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由穴居向地面土木建筑过渡形式。房盖的形状多类似圆锥形,以滕枝相互交叉形成骨架,再用树枝和树叶、苇草填塞,而后用掺草屑的泥涂抹。那种用滕枝交叉成骨架的即是葛滕。 最近,得到在长葛开发葛根保健品公司的一张宣传资料,资料上说经历第三纪、第四纪漫长岁月,繁生出一种滕长百米,根重百斤,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这种植物茎滕单株覆盖面积数十平方米,有这种植物的地方任何其它植物都难以生存。黄帝神农氏为解民疾苦,植五谷、尝百草,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后人称其为葛根。《黄帝内经》也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根为华夏人类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 二十年以前,我同老城镇(旧时古县城)文化站长张水祥收集民歌时,一位久居长葛旧城的高寿老人曾告诉我们:解放初期县城南城墙上长有一棵葛滕东西长二三十丈,覆盖城墙面积有半亩大,每值春季枝叶茂盛,7-9月开米黄色小花儿,香气浸人。他还说“长葛”的名子是由这棵葛滕而得来泥呢。 《中国通史》记载《中国通史》记载: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滕采集,以量晒清除外皮,或像《诗经》中所说煮去外皮和连接纤维之间的那些东西提取葛的纤维,然后再编结成布,做成衣服来替代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之民的头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这种植物纤维编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呢?部落之民推他为首领,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这样“葛天氏”的名号便产生了。无怪西北大学教授强云在《故乡史话》中称葛天氏不仅是乐舞的始祖,也是编布织衣的始祖了。 前文提到神农氏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葛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是有事实根据的。长葛民国十九年县志在山川一栏载有黄帝在具茨山(现在始祖山)领七个部落首领共会长江流域部落首领,而在陉山迷路到襄城紫云山问童子路的故事。具茨山同陉山并立,前者在北属新郑所辖,后者在南同禹县相邻属长葛管。而“石固岗河遗址”就位于陉山东脚下。 诚然会有人问:现在长葛还有没有葛了?为何毛泽东主席一九五八年视察长葛时说:“你们长葛无葛呀?”我想有三种原因:一是毛泽东主席博览群书,知道长葛是葛这种植物的发源地。他说的“长葛无葛”是指地里没草,在这里葛是各种杂草的代称,是对长葛人民勤劳的赞扬。二是葛这种植物生命力太强,生长旺盛,由于它的覆盖,其它植物难以生长,人们做为杂草把它铲除腾出地来种庄稼了。三是位于石梁河及小红河夹角的“石固遗址”属冲积滩岗丘,从山上夹杂有大量泥砂的洪水将葛掩埋所致。现在仅存寥寥无几的葛被人们作为盆景花卉栽植着。那么“葛根保健品”公司的保健品能在长葛打开销售的话,葛这种植物将会重回长葛安家落户。 葛与葛天氏上古时候,宁陵叫葛,此地名源于一种植物名----葛。《本草纲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载:葛,别名野葛,葛藤和葛条,其拉丁学名为Pueraria lobata Ohwi。豆科落叶缠绕植物,三出复叶,总状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红,荚果线形。葛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水平低下的远古人有莫大功用:一,葛花期7—9月,为长夏之精神振奋;二,花序、块根,富含营养,可食用裹腹;三,块根、花序入药,味甘辛平,入脾胃经,具有解肌发表、升阳透疹、退热生冿、杀毒止泻之功效;四、茎皮纤维可以纺织,遮羞御寒;五,叶为家畜优良伺草;六,种子可以食用、榨油。故古人甚感神奇,对葛顶礼膜拜以为图腾,当地人更是以葛为荣,特以“葛”为地名。此为古葛地名之来历。 约新石器时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养生息,其领袖葛天氏是位大圣人。《吕氏春秋》训解:“<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上古帝王。”《辞源》:“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帝王世纪》:“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说明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葛天氏发现、总结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传授、推广用葛纺织生活、生产用品的技能、如搓经绳、编篮筐、制葛履、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綌”,纹理细的葛布称“絺”。又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体、御寒防暑,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说文解字》曰:“葛,絺綌。”《本草纲目》:“<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絺綌”。《诗经》中有“为絺为綌”,“絺兮綌兮,凄其当风”的诗句,《论语·乡党》有“当暑,袗絺綌”的圣语。为使天地人和谐相处,葛天氏草创了道德规范----礼。葛天氏时古人称道的“理想之世”,《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竹窗词·阮郞归山寺樵歌》:“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史记·司马相如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正是在此和谐生存状况下,葛天氏才创制了“葛天氏之乐”。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经专家考析,“葛天氏之乐”是我国音乐、舞蹈、诗歌、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葛天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一代明圣据传,以葛为图腾的葛部族的领袖葛天氏是位大圣人,《吕氏春秋》、《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源》、《帝王世纪》均有记载,分别为“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上古帝王”、“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这些都说明葛天氏是“三皇”时期的一方君主。 葛天氏发现葛的养生保健作用同时,还推广用葛搓绳、制葛履、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綌”,纹理细的葛布称“絺”。葛天氏还号召族人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体、御寒防暑,使葛部落的人告别了靠兽皮、树叶遮体御寒的历史。因此,葛天氏又被称为“编织鼻祖”、“穿衣始祖”。同时,葛天氏利用葛藤搭建“葛天草庐”,以遮风雨、挡野兽,让有巢氏时代在树上的居巢转变为地面上的草庐,使人类结束了为避禽兽在树上居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开创意义。 现在的葛姓,尊称葛伯氏为始祖。《风俗通》曰:“葛,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曰:“葛,古葛天氏之后。”《百家姓姓氏溯源》曰:“葛姓源于葛天氏。”后世子孙奉葛天氏名号为姓氏,尊葛天氏为葛姓始祖。 葛天氏文化十二连城十二连城:是长葛重要文物古迹之一。1981年长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叫“十二连城”呢?按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的说法是:“十二连城在县(老城)西北五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故曰连城。”这弯环连绵的十二连城,是怎样形成的呢?民间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时代的郑国执政子产,为官清正,作风民主,他积极鼓励群众提建议,想办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地。他还十分关心人民疾苦,把自己的轿子拿出来,让老弱妇孺过河用。他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地,死后让儿子把他葬在陉山顶上的石头堆里。老百姓对于子产的死非常悲恸,于是在今高庙郭村东,男女老少含泪捧土为子产建台立祠,要让他四时享祭,常留人间。老百姓的这种虔诚精神,感动了天神黎山老母,老母用黄布袋,背了一袋子土,送到子产台上,然后沿着金鱼河慢慢离去,她边走边抖她的袋子,把残留的土撒在她走过的路上。谁知次日天一亮子产台竟长成了一座巍峨的土山,撒落的残土便成了逶迤十余里的“十二连城”。这样的传说,自然是不可信的。那么“十二连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时代出现的呢?经考古学家实地勘察鉴定:现存在的城墙上,仍可清晰地看到厚约18~20厘米的夯层,说明完全是由人工夯筑而成的。同时在夯层中,还发现直径10厘米左右的棒夯或捆扎棒夯的夯窝。在城墙的表层和墙体附近,曾出土过青铜戈、剑、箭簇等兵器文物,墙体深层内涵,没有发现秦汉及其以后的遗存物。因此可以断定十二连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工修建的。 以“十二连城”蜿蜒曲折的走向,连绵10余里的长度判断,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墙,而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去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但后人们见到是断断续续的十二段墙体,所以当地群众便把它叫作“十二连城”了。 葛天氏文化葛天氏文化主要由葛天氏首创的道德规范“礼”和葛天氏之乐组成。 葛天氏时期是古人称道的“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葛天氏在葛部落建立了崇尚自然、生活安乐的远古和谐社会。宁陵县文化馆研究人员认为,加强葛天氏研究与保护,对于今天学习和继承先祖的高尚情操,以优化民众的道德风尚,促使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社会无私奉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宁陵通过一次次的学术研讨会及大力推介,逐渐确立了中国最早的歌舞发祥地的地位。而这一地位的确立,其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葛天氏创制的葛天氏之乐,葛天氏为此被称为中国音乐、舞蹈的始祖。据考证,葛天氏创制的葛天氏之乐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乐舞,开中华音乐、舞蹈、戏剧文化的先河。 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路史》记述最详。《吕氏春秋·古乐篇》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见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路史》卷七在说明葛天氏名号后曰:“及其乐也,八土捉介操尾叩角乱之,而歌八终。块瓦缶,武躁从之,是谓‘广乐’。”由上可知,“葛天氏之乐”又叫“‘广乐”,其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少则三人,多则八人;其道具是头饰牛角,手挥牛尾;其舞蹈则是祭祀、劳动、捕猎等生活情景的再现;其音乐是敲击乐器块椨瓦击缶等产生的声响和节奏;其观众也随着音乐节奏踏步唱歌;其编排是按内容分为八部分,形成了完整的音乐歌舞剧目。汉代还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由这些记载可见,古老的葛天氏部落是个能歌善舞的部落。葛天氏创制的葛天氏之乐,是由操牛尾的3人共同完成,内容有8个部分,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复杂程度来看,已相当完整,可以完全称之为“歌舞”。这种歌舞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它与历朝代的诗、词、歌、赋一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一个阶段。 中国古琴协会会长吴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玉洁等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后认为: “葛天氏之乐”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支音乐歌舞,故它是我国音乐、舞蹈、诗歌、剧目的重要源头;袭伏羲之号的古代帝王“葛天氏”则是我国音乐、歌舞的始祖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宁陵县则是中国音乐之乡、歌舞之乡。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葛天氏之乐”至帝尧时变为“大章”,帝舜时为“韶乐”,帝禹时为“夏乐”;以至后来的官方武舞干戚、文舞羽旎、民间散乐、夷乐等等。“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在今天的宁陵,经过数千年流传已不够完整、濒临灭绝;但宁陵民间一些音乐、歌舞中仍保留有许多“葛天氏之乐”的痕迹。进一步研究、挖掘、恢复我国这一音乐、舞蹈的“活化石”,拯救民族音乐、歌舞之根、之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状2007年4月,在中国宁陵葛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洛阳社会科学联合社、山东理工大学、商丘师范学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52名考古、历史、文学等权威专家学者,通过研讨后得出结论: 葛天氏是华夏音乐、舞蹈的始祖,宁陵是音乐歌舞之乡,葛天氏时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和谐社会形式。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宁陵县上古时为葛地,葛天部落在此地生息;宁陵为葛、权、葛伯、诸葛四姓发源地。这些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遗址等史迹遗存后呼吁,加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