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革什札土司 |
释义 | 简介革什札土司,即革什札安抚司(又有丹东、革什杂、单东革西杂、革布什咱),在今甘孜州的、丹巴县大桑地区和道孚、炉霍县境内部分地区。"革什杂"为藏语方言名,意为"学生"。 是嘉绒藏区于明代最早授封的土司之一。清代时又是明代土司中归顺较早的一个。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其先土司魏珠布策凌归服王朝,被加封为安抚司,从四品。 革什杂土司自授封后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促浸(金川土司)于热水塘杀害丹东土司色楞敦多布,引起金川之役。事平后其子湛都尔承袭丹东土司职。 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华封(傅嵩文)收缴各土司印信号纸,实行改土归流,因清末的改土归流仅具形式,多数土司和土司制度是名改实存。 民国元年(1912年)十二月,革什杂土司策旺恒珠其妹麻书土司之妻咕噜志玛及孔撒头人暴动,强令道坞驻军三营缴械,川边防军使陈遐玲率边军九营由打箭炉来援,在原革什杂逃亡头人甲木楚罗布的向导下,暴乱平息,事后甲木楚罗布被委以革什杂总管职,自此丹东革什杂土司地区下半段地方自立为独立的政治实体与丹东土司本部相抗。甲木楚罗布所辖丹东革什杂地区下环一带亦被人们习惯称为"革什杂土司",对吉地官寨所居老土司则称"丹东土司",但在整个革什杂地区的老百姓中,共同认可是"正统"的是"丹东土司"(即指老革什杂之意),而不承认后来的"革什杂"(即指甲木楚罗布所据之地而自称的那个"革什杂"土司)。' 土司生活历史上的阿坝藏区共有72名土司,其中以嘉绒藏区的18家最为著名,号称嘉戎十八土司。但这18家中有8家并不在现在的阿坝州境内,其中有3家在甘孜州的丹巴县,分别是巴底、巴旺和革什扎土司。 土司的势力范围其实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小的势力范围也就是现在的一两个乡大小。大的如明政土司和德格土司,也就两三个县的势力。革什扎巴登土司过去在丹巴土司中势力范围最大,有很多跨县的飞地。比如在丹巴县有革什扎乡、丹东乡,在道孚县有格西乡、沙冲乡等部分地区。历史上革什扎土司曾和邻近的金川土司为领地产生摩擦,最后直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大小金川之战。后来革什扎土司由于内部分裂而逐渐衰落,最后的革什扎土司巴登,就是原来革什扎土司手下分裂出来的一个大头人甲木楚罗布的第三代,解放后曾担任甘孜州人大常委。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丹巴县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土司们仍在行使千百年来至高无上的权力。那时巴登土司很年轻,只有二十七八岁,妻子是阿坝州黑水县土司的长女。土司夫妇只有一个小女儿。 土司在当地的至高无上不但显示在权力上,也表现在土司官寨上。土司的官寨从来都是当地最高大的建筑。土司的官寨历史上虽然没有所谓定制,但民间却有约定俗成:土司的房子、大小和高度不能超过寺庙。革什扎巴登土司官寨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呈回字布局,中间是天井,房子高六层,房侧有一座四角高碉。二、三、四楼都有面对天井的木板走廊,四角有一米宽的木制楼梯上下楼。门前有照壁,照壁上有龙凤,大门口有石狮子。 在当时,土司和太太进出官寨现在看来是一件颇为繁琐的事情。首先要请喇嘛或者道士测算良辰吉日,进出官寨前要由喇嘛在屋顶连吹三遍唢呐和长号,再由管家开道,送到大门口骑上马背,走出官寨大门外两道木结构的“龙门”。土司上马时,一名娃子身披羊毛地毯跪在地上充当上马石。土司在保镖的搀扶下踩着娃子的背上下马。土司太太上下楼则由一名身强力壮的男佣人背着。土司外出时,官寨一层的马夫、佣人和娃子全都要低头跪送跪迎。土司回到山寨时,喇嘛在土司距离山寨约1里地就开始吹奏唢呐和长号,沿途村民要跪拜。进官寨后,土司由2名贴身保镖扶着上下楼梯,底层值班的娃子则早已经把羊毛地毯从一层楼梯一直铺到大门口。 这种仪式对于下人的威慑力今天几乎难以想象。那时候所有人直到土司骑上马或者上了二层楼才能抬头,不少娃子(奴隶)在官寨生活了几十年,还没能看清土司的真面目。这套严格的清规戒律一直延续到1956年民主改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