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州市第一中学
释义

高州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34年8月,原名为高州德明中学,解放后改名为高州一中。毗邻风光秀丽的潘州公园,现有已发展成为有90个教学班,师生员工6000多人(包括附属实验中学)的粤西名校。校园占地203亩,分教学区、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村和远瞩园五大部分,区区相互连成一体,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既有雅致幽静的读书公园,又有展示学校师生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的大型雕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使学校被评为“广东省首批100所美丽校园”。

学校简介

创建时间

高州市第一中学原名德明中学,创办于1934年2月14日。是胡汉民、陈济棠等国民党元老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以中山先生的族名——“德明”为校名创办的学校,先在香港九龙创办香港德明中学,后在高州创办分校。抗日战争爆发时,香港德明中学内迁与高州分校合并,并逐步发展壮大。解放后先后易名为“茂名县第二中学”、“茂名县第一中学”、“高州县第一中学”,1993年经高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行“高州市第一中学”和“高州德明中学”两名同用,国内用名为“高州市第一中学”,海外用名为“高州德明中学”。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现有110个教学班,9000多名师生员工(含附属实验中学)。

教学环境

学校位于市区中心,占地203亩,背靠风光旖旎的潘州公园和古色古香的冼太公园,面朝挂榜岭,东邻引鉴河,环境幽雅,科学布局,内分教学区、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村和休闲区五大部分,区区相互连成一体,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既有雅致幽静的读书公园,又有展示学校师生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的大型雕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使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美丽校园”和“广东省书香校园”。

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队伍素质高。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廉洁勤政,作风民主,治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教师队伍素质好,教学教研能力强。在468名专任教师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14人,一级教师248人,2位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3位教师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近年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外出学习培训等途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94篇,其中有两篇获广东省吴汉良教育科学管理基金三等奖,有四个CAI课件制作获200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黄华奖的优秀奖,申报立项的国家级课题有14项,省级课题有13项,其中26项已通过结题验收,一项获省创新成果三等奖。

教学设施

学校设施设备完善。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后,近年来更是投入巨资,按广东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拆建或新建了校舍,教学用房和功能场室大大增加。完善了1千兆校园网、电子阅览室、数字监控系统,所有教室均配套了多媒体电教平台,并为教师配置了手提电脑,校内外教学资源均可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实现备课办公的高效化。学生食住条件也大大改善,在全市率先为每个宿舍建成空气能热水供应系统,开通电话和直饮水,校内初步实现了一卡通管理。

校风环境

学校校风优良。政工队伍得力,管理措施完善,秉承“严勤笃实”的良好校训,形成了“尊师守纪,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教育做到管导结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标本兼治。在抓好德育常规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团委会和学生会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尊师守纪、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把创建安全文明小区与校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师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各界赞誉。学校历年被评为高州市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茂名市事故为零学校,2007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学校团委被评为“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校园设施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备先进,有各种功能室25个,全都按省一级学校的标准配备设施,既有传统的理、化、生等实验室,又有先进的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电化教学平台等。位于市区中心背靠风光旖旎的潘州公园和古色古香的冼太公园,面朝挂榜岭,东邻引鉴河,环境幽雅。

教学成果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近年来,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胆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办学特色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学科竞赛连创佳绩。自2002年以来,高考上省专线以上人数连续八年居高州市面上中学第一,成为茂名市高考升学大户,2002—2009年,累计有44人高考单科进入省前100名,其中2009年有五人成为广东省理科基础科状元,2004年以来各类科比有19人次获全国奖,353人次获省级奖,621人次获地市级奖。

特色教学

学校体卫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38亩运动场的优势,开展体育特色教育,培养体育尖子,学生参加高州市以上各级体育竞赛均获得好名次,2007年、2008年我校实验中学运动队连获高州市中学生运动会初中组的第一名,高中运动队连续多年稳居高中组前三名,体育类学生高考上线人数历年来为高州之冠,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冬季体育活动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广东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后勤管理

学校的后勤工作有声有色。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为宗旨,开源节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在资金短缺情况下呈良性发展。学校校容校舍面貌一新,设施设备日臻完善,学校食宿条件大为改善,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学校饭堂被誉为高州市“窗口式”饭堂,学校连年被评为高州市后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办学特色

2002年,该校成功创办了附属实验中学,现在各项业绩异常喜人。充分利用高州一中的校内资源,拓宽管理渠道,提高教师质量立校、团队创优意识,学校校风教风良好,学风浓厚,年年中考上中学重点线率全市第一,冯杰和刘莉同学曾分别获得高州市中考状元称号,连续六年获高州市中考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被茂名市教育局称为“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管理最严、质量最好、声誉最高”的学校。

发展目标

省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办好高州一中,省教厅前厅长许任之、江海燕、郑德涛多次莅临学校视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视察学校时,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发展前景给予极高的评价。2003年的广东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现场会,我校作为参观现场,与会领导、同行也盛赞我校的校园建设和办学业绩,并建议我校申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我校申请报告获得批复。现在,高州一中全体师生员工正满怀豪情、信心百倍地朝着“校园环境一流、教学设备一流、师资水平一流、校风校纪一流、办学质量一流”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迈进。

历史简介

德明中学(大陆校区现为高州市第一中学)历史简介

德明中学(大陆现为高州市第一中学,于海内外两名并用。),创办于1934年2月14日。是胡汉民、陈济棠等国民党元老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以中山先生的族名——“德明”为校名创办的学校,先(1934年)在香港九龙创办香港德明中学,后(1937年)在高州创办分校。

德明中学(香港校区)是一家位于香港上环的亲国民党学校,创建于1934年,后因抗日战事,举校搬迁到广东高州县。抗战胜利后,香港校区复校,而这家学校的营运资金有着陈济棠及胡汉民的支持,所以在当年很有名气。

据台湾企业家林百里忆述:“这个学校只有一幢大楼,而且从楼下走到楼顶,可以从幼稚园念到大学。”在当年,有不少学生在高中毕业后以香港侨生的身份于台湾多家大学继续升学,而没有能力负担前往台湾船票的,就只能够在香港的珠海书院继续升学。由于香港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有不少有志投身教育事业的人都是这家学校的毕业生,例如香港培正中学的前任校长陈耀煜先生。他在德明中学完成学业后,前往台南的国立成功大学继续升学。

另外,由于学校特殊的政治背景,在陈济棠逝世当年,学校曾为陈济棠在香港举行极为盛大的悼念活动。这次悼念活动,并出版成书,集结了陈济棠的生平,以及追悼会的种种。

1980年代,由于当时香港政府大量投放资源于教育,使当时的香港私立学校办理困难。有不少私立学校转型,接受政府的监管与资助。由于学校不希望改变办学理念,所以在1986年决定把所有学校全部停办。

而国内德明中学<即后来的高州市第一中学>经人民政府支持,得以大力发展。解放后先后易名为“茂名县第二中学”、“茂名县第一中学”、“高州县第一中学”,1993年经高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行“高州市第一中学”和“高州德明中学”两名同用,国内用名为“高州市第一中学”,海外用名为“高州德明中学”。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现有110个教学班,9000多名师生员工(含附属实验中学)。

注:孙中山简历及名号称呼: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原名孙文,号逸仙。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文除了本名与下表所使用的名字外,辛亥革命以后,孙氏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在欧美,孙以其号“逸仙”或全称“孙逸仙”(即英文“Sun Yat-sen”)而闻名于世。

谱名 德明 族谱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帝”字,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

名 文 在家乡上学时所取的训名。

字 载之 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

号、教名 日新 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加基督教受洗时的署名,亦即教名。

号、教名 逸仙 由汉文教师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

罗马化 Sun Yat-sen “孙逸仙”的英文拼写。因孙中山曾行医,故常被尊称为“Dr. Sun Yat-sen”。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馆时,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化名 高野长雄 纪念日本维新志士高野长英医师而命名。

惯称 孙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惯称。

孙中山历任职务: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 兴中会会长 英属香港 伦敦蒙难记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中国同盟会总理 日本东京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南京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国民党理事长 中国南京 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中华革命党总理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9月10日--1924年3月21日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中国广州 护法运动

1919年10月10日 – 1925年3月12日 中国国民党总理 中国广州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5月5日 – 1922年6月16日 中华民国大总统(非常时期) 中国广州 第二次护法运动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校训

尊师守纪 勤奋进取

校徽

本徽由"高州一中"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G"及中文"一中"组成,底色为黄色,象征阳光与希望;"G"为蓝色,象征知识的海洋;"一中"为绿色,象征青春与活力;"一中"组成"风帆",象征高州一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又象征高州一中乘风破浪,再造辉煌;"一"字突破"G"的外圈,象征一中师生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一中"外形又象金字塔,象征高州一中师生勇攀高峰。

校歌

宽广美丽的校园,一方成才的沃土。远瞩园托起明天的太阳,笔架山招引我们不懈攀登。爱我祖国,爱我一中。严勤笃实,劳记心中,尊师守纪、勤奋进取。今日我们刻苦学本领,明天我们成才报国家。成才报国家!高州市第一中学的精神

留下自立,胜过留下一切。

传统

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校庆日

每年的11月13日为高州市第一中学的校庆日。

历史事件

创办人

陈济棠、胡汉民等国民党元老。

1、陈济棠简介:

陈济棠(1890.2.12-1954.11.3),字伯南。广东防城东兴马路镇(今广西防城港)人,汉族客家人,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民国农林部部长。曾长时间主政广东,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则颇多建设。有南天王之称。

陈济棠于1890年2月12日出生在东兴马路镇客家人聚集区。1907年,陈考入广州陆军小学,秘密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又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之后任粤军军官,从排长累升至团长。在护法战争及讨伐陈炯明战争中,陈追随孙中山先生,任粤军李济深部第2旅旅长。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陈济棠任李济深部下,国民革命军第4军11师师长兼任钦(州)廉(州)警备司令。

1927年北伐期间,共产党在南昌武装兵变,叶挺、贺龙南下广东潮、梅一带。陈济棠率军阻截。1928年后任第4军军长兼西区绥靖委员、广东编遣特派员,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曾率部镇压工农武装。1929年3月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蒋桂战争起,李济琛被蒋介石扣押在汤山,陈济棠支持蒋介石。之后,陈升任第4军军长兼广东绥靖委员,驻扎广州,然后再任第8集团军总司令。

1930年通电反蒋。1931年,乘胡汉民被蒋介石软禁,通电反蒋并驱走广东省长陈铭枢。同年5月,汪精卫等于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任第1集团军司令。同年9月发生“九·一八”事变后,广州国民政府取消。之后数年,陈集广东党政军大权于一身。1932年任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同年蒋介石为对付共产党,仍任命陈济棠为赣粤闽湘边区“剿匪”总司令,兼任江西“剿共”南路总司令。1936年联合桂系,发动反蒋抗日的“六一事变”。失败后经香港赴欧洲。1937年9月回国后,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会、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1940年任农林部长。1946年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1949年,任海南行政长官兼海南警备司令。1950年4月逃往台湾,后任台湾“总统府”资政、战略顾问。1954年11月3日卒于台湾,获厚葬于台北市新北投。陈济棠举殡时,台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仪仗。

陈济棠主政期间(1929年-1936年),对广东发展颇有建树。先后兴建各类工厂,港口公路,大中小学等。广州百业繁荣,市政建设成绩显著,如海珠桥,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五山新校舍,爱群大厦等等,以及30多条马路,皆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时兴建。被称为老广州的黄金时代。香港的珠海书院亦为陈济棠战后于广州所建。

2、胡汉民简介: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汉族,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西吉安,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

创办地

先(1934年2月14日)在香港九龙创办香港德明中学,后(1937年11月13日)在高州创办分校。1942年2月日本占领香港后,在日军的控制下,为方便殖民统治,日军将香港岛分成12区,九龙分成9区,新界分成7区,香港人民全面抵抗日本侵略。为求学校师生之安危,香港德明中学1942年3月校董会毅然决定内迁与高州分校合并。

解放后历任校长表

姓名 职务 任职年月 姓名 职务 任职年月

曾邦政 校长 1949.11—1951.7 刘北汉 副校长 1985.2—1989.7

朱耀文 副校长 1949.11—1951.7 丁衍权 副校长 1988.5—1990.7

陈耀发 副校长 1949.11—1950.8 熊克本 副校长 1989.8—1992.7

张文光 副校长 1951.8—1959.3 梁齐河 副校长 1989.8—1992.7

吴**华 副校长 1954.7—1957.8 罗信熙 校长 1992.8—1997.7

钟雄才 校长 1959.7—1965.8 龚铨兴 副校长 1992.8—2004.7

张兆钧 副校长 1958.11—(病休) 严仁辉 副校长 1992.8—1995.7

李克夫 副校长 1958.11—1959.7 赖海权 副校长 1994.9—

李 纬 副校长 1958.11—1959 吴汉召 副校长 1995.8—2004.7

张文光 第一副校长 1962.8—1971.8 杨 播 副校长 1996.9—1997.7

卢显文 副校长 1963.8—1965.8 杨 播 校长 1997.8—2001.7

郑 棠 副校长 1964.8—1966.2 赖海权 副校长 1994.9—

周汝欣 副校长、校长 1965.8—1975.7 龚铨兴 副校长 1992.8—2004.7

陈加杰 副校长 1972.5—1987.8 吴汉召 副校长 1995.8—2004.7

甘光正 副校长 1972—1974 黄仕绵 校长 2001.8—2004.7

屈伟昌 校长 1973.8—1978.12 赖海权 副校长 1994.9—

谭天笑 副校长 1975.8—1977.7 龚铨兴 副校长 1992.8—2004.7

张文光 副校长 1977.8—1984.4 吴汉召 副校长 1995.8—2004.7

梁广鉴 副校长 1978.2—1978.8 潘裕岳 校长 2004.8—2008.8

李克夫 校长 1978.12—1985.2 赖海权 副校长 1994.9—

陆治乾 副校长 1979.8—1981.8 蒋祖恒 副校长 2004.8—

蔡伟平 副校长 1981.8—1983.6 赖 力 副校长 2004.8—

钟廷辉 副校长 1980.8—1983.3 朱 雪 副校长 2004.8—

黄正珍 副校长 1981.12—1987.8 揭章武 校长 2008.8—

曾文江 校长 1985.2—1992.7 
 
 

获得的荣誉

广东省一级学校 广东省美丽校园 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

广东省书香校园 广东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广东省体卫工作先进单位 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广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 广东省综合档案管理特级单位

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美丽校园、广东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学校师资队伍素质高。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廉洁勤政,作风民主,治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教师队伍素质好,教学教研能力强。在283名专任教师中,获高级教师职称的有88人,一级教师职称的有138人,高、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近年来,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90篇,其中有两篇获广东省吴汉良教育科学管理基金三等奖,有四个CAI课件制作获200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黄华奖的优秀奖,三个教改项目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其中两项已通过省级结题验收,一项获省创新成果三等奖。有6位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教师,有8位教师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

学校校风优良。政工队伍得力,管理措施完善,教育做到管导结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标本兼治。在抓好德育常规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团委会和学生会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尊师守纪、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把创建安全文明小区与校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师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各界赞誉。学校于1997年被茂名市政府授予“最佳安全文明小区”称号;1998年被茂名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文明学校”和“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历年为高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茂名市事故为零学校。学校团委被评为“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先进创建单位”。

安全教学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近年来,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胆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办学特色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中考、学科竞赛连创佳绩。近几年来,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学科竞赛有88人次获奖,其中黄邦杰同学参加全国化学竞赛获一等奖;黄智同学参加2000年全国第十六届物理竞赛获广东赛区一等奖,被中山大学免试录取,成为茂名地区五名保送生之一,也是茂名市非重点中学唯一的一个。高考从1996年以来,上省线以上人数稳居茂名市面上中学第一名,且成绩越来越突出:1996年157人,1997年207人,1998年237人,1999年352人,2000年552人,2001年665人,2002年974人。特别是2002年高考,上地专线以上人数1356人,居茂名市第一;省专线以上人数973人,居茂名市第三,高州市第一名;重点线、本科线、省专线以上人数分别比前一年增20人、221人、309人,增幅均为全市第一;总分800分以上人数1人,实现了零的突破,总分700分以上人数15人;单科800分以上的有5人,单科700分以上的117人,均为茂名市非重点中学第一,首次实现了总人数及增幅的全市第一。中考综合评价连年荣获高州市一等奖,其中2002年中考,物理、化学、政治三科平均分为高州市第一,冯杰 同学以665分的总成绩荣膺茂名市中考状元。2003年高考上省专线人数1838人,再次雄居高州市第一,成为茂名市高考第一升学大户。2004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上本科线人数1056人,上省专以上总人数2110人,居茂名市第一名;中考方面,刘莉同学夺得茂名市中考文化课总分状元,上省一级学校人数居四大省一级中学之首。2005年高考再奏凯歌,继去年本科人数超“一千”、专科超“两千”的辉煌成绩后再度飞跃,其中上本科线1100人,上专科线2637人,上专科线以上人数连续四年高州市第一。这是该校实施“科研兴教、教研结合”战略,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努力拼博的结果;中考方面再创辉煌!首届四班初三毕业生参加中考,有59考上高州中学,居高州市面上中学第一名,余聪玲同学以总分644分荣获高州市第二名,部分学生还取得数学、化学科的单科在高州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附属实验中学

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是经茂名市教育局、高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利用高州一中的名校优势(省一级学校、美丽校园、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而创办的一所初级中学。她创立于2002年7月,是高州市唯一一所最早利用名校效应而创办的示范性实验中学。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学生876人,教职工3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两年来,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务实求真,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名校办实验中学的新路子,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真正成了社会关心、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教师开心、领导称心的学校。今年的中考成绩进一步印证了该校的办学路子走对了。新的校风,具有时代特色

高州一中附属实验中学紧跟时代的步伐,敢为人先,走创新办学之路,使学校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全新校风、教风和学风。

首先,该校确立“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拓展创新,人人成才”的全新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形成了“尊师守纪、团结友爱、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优良校风,师生呈现出高尚的道德修养。

其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充分信任学生,点燃学生智慧之火花,教者全身心投入学校工作中去,热爱学生,充分发挥教者独特的个性,展示教育魅力,沟通学生情感,以德修德,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形成一种不仅是爱校爱生的责任,更是追求一种教育教学艺术享受的教风,确立全新的人才观。因材施教,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主动、民主、探究、互动”的新教学模式,营造一个轻松、紧张、民主、融洽,热烈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大有长进。来自边远山区长坡镇石龙村委会的卢自勇同学,刚来时成绩一般,英语不合格,后来经老师耐心教导,发奋学习,进步很快,英语跃升级第二名,期末总分名列级前五名。

再次,学生在科学的管理、优良传统氛围感染下,形成良好的学风,学生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壮志,在幽雅的环境里,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积极拼搏、勇于创新的学风,在优良传统的教化,先进榜样的熏陶,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崭新模式学习,呈现出“互学互助,比学赶帮,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

新的园丁,名师云聚一堂

名师出高徒。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高州一中附属实验中学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由原高州一中部分骨干教师和面向全市公开挑选教育教学双优且任教初三多年的教师组成。师资队伍呈现“三高一低”特色:即学历高、水平高、荣誉高、年龄低,平均年龄33岁。教职工中,有高级教师8人,获南粤优秀教师奖的有3人,全国先进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省骨干教师共10人,被评为高州市、茂名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有25人。

高州一中原校长黄仕绵,是实验中学的创办人,研究生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茂名市优秀中学校长,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曾在市、省、国家级的报刊发表及推广。特别是他撰写的《讲究领导艺术,提高办学质量》论文荣获全国一等奖,并在北京召开的基础教育会议上宣读交流,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高州一中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张世玉是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市优秀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有多篇论文在市、省、国家级报刊刊登并获奖,教学成绩显著,他所辅导的学生,曾有三人成为茂名市中考状元。

数学教师梁权是中学一级教师,全国优秀教练员,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长期任教初三数学,成绩显著,特别是2003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取得优异成绩,12人参赛,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3人(全市只有7人获得一等奖)。他所撰写的论文获广东省创新成果一等奖,是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教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雄厚的师资实力,为该校创一流的示范性实验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管理,展示新世纪风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对质量具有决定作用。俗话说:管人先管心,只有心心相通,才能力量无穷,才能最大地调动师生积极性。高州一中附属实验中学非常重视校领导、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沟通,重视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终于得到了“三个三”的新鲜经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领导班子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提高班子的管理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三个显著效果——领导管理实绩显著、教师教学实绩显著、学生学习成绩显著。

其次,实行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管理。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该校过去根据教师工作量的多少,实行了量化的管理,即把教师的奖金和工作量结合起来。这种方法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但不能体现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该校又在此基础上实行质化管理,即把教师的奖金同教学质量挂钩。每一学期非毕业班的中段试和期末试,学校都统一出题,统一组织考试,年级交换改卷,统一登分,整个过程都由教导处操作,考出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的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可操作性强,透明度高,教师十分赞成,教师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出现了争上课、上好课的现象。

再次,实行年级领导分工包干责任制。高州一中附属实验中学的每一个年级都安排一位行政领导专抓,并实行包干责任制,即级领导要负责把一个年级的学生从初一管到初三毕业,效果好的,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样,把级领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避免了管理不到底或半路撒手的情况。

新的质量,达到高标准要求

高州一中附属实验中学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坚持“质量立校,师资兴校,科研强校,特色亮校”的办学策略,狠抓“立校之本”,面向高州市从各镇及市区挑选思想、学习双优学生,保证生源的整体素质。目前该校师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所有学科达标,其中初一英语科平均分112.3分,全级有128人满分;初二级数学平均分113,优秀率85%。

2004年全国初中“五羊杯”竞赛,该校陈冠鹏获得全国一等奖(茂名市唯一);在2004年全国数学竞赛中,该校学生张倚豪荣获全国一等奖(高州市仅4名);组队参加高州市作文竞赛,四人全部获奖,赖权东等同学的作文发表于各级各类的报刊,首次组队参加2003年高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此外该校还被评为茂名市治安事故为零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高州市卫生评比第一名。该校先进的办学经验先后在《茂名日报》、《茂名晚报》、《广东科技报》、《广东电视周报》等报刊登。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评价该校的办学成绩,先后有省内外兄弟市的20多间学校组队到该校参观学习。最近团省委又在该校召开“扶贫助学”现场会,把该校经验向全省推介。

2005年五月,茂名市教育督导评估组对该校进行评估后,给予“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管理最严、质量最佳、声誉最好”的高度评价。

高州市第一中学的著名校友

1、陈树柏:将门虎子

陈树柏(1929-)广东茂名(现高州分界镇)人,1948年01月成都中央军校第二十二期,后任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圣克拉拉大学教授。1929年10月10日,陈树柏出生于广东茂名(现高州)。 陈树柏的父亲陈济棠,曾以第八路军总指挥、第一集团总司令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身份,执掌粤省军政大权长达八年之久。其母莫漱英(因粤语“漱”与“秀”读音相近,街坊误传为“秀英”而叫开了)是广东茂名(高州)县人,婚后一直从夫随军生活。生树柏那年,陈济棠军务在身,莫秀英认为在那里生孩子不方便,便从梧州军营返回茂名分界娘家待产。不久,就顺利生下了陈树柏。

陈济棠有18个孩子。其中莫秀英生有7男4女,他们或在茂名出生,或在茂名求学,据说从未返过父亲老家防城。尤其抗战期间,全家大小,长居茂名。树柏兄弟就是在高州德明中学读书长大的,记忆尤深。所以1985年陈树柏博士到南宁讲学时对人说:“我是茂名人。”陈济棠公务在身,常常离家在外,教育孩子之重担自然就落在莫秀英肩上。莫秀英管教有方,对子女要求严格。家规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听从父母教导;小孩要听大人的话,对外人要有礼貌。所以,陈家的兄弟姐妹从不像某些豪强劣绅的子弟那样,粗野对人,仗势欺人。他们个个长大成人,全都大学毕业,不是科学家就是企业家。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4人,硕士学位有2人。

弃武从文攀科学高峰

作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的学者,陈树柏的经历是令人想不到的——他先是军人,后弃武从文,经过奋发努力,才勇攀科学高峰的。

1947年对陈树柏来说,是刻骨铭心痛苦和奋发的一年。是年2月17日,重病不治的莫秀英溘然长逝于广州市梅花村。恰逢中学毕业在即,猝失慈母,令陈树柏悲痛欲绝!但母亲的谆谆教导,历历在目。作为一个男子汉,只有干出一番事业来,才不辜负母亲的培养和期待啊!于是他毅然投考军校。

1947年秋,陈树柏考取四川成都陆军军官学校。1948年陈树柏毕业于成都军校步兵科第二十二期。1949年初陈济棠出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陈树柏跟随父亲到海南,协助办理海南特区军事政治训练团,任第一中队队长,并邀集一批军校同期的同学任区队长。开训不久,时局骤变,国民党溃败。陈树柏奉命把学生带到台湾,而陈树柏则转赴美国留学。

1929年10月10日,出生于广东茂名。

高中毕业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是第22期的学生。

1950年,随军到台湾,退伍后,娶香港工业家千金林若星为妻,双双赴美求学深造。

以下一文(选自包涛《将门虎子的大学梦》):

陈树柏,出身将门的教育家,1994年9月在美国硅谷成功创办了美国国际科技大学;他的父亲是人称南天王的前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陈济堂将军;他16岁中学毕业考上黄埔军校;在美国名将马歇尔毕业的弗吉尼亚军校念了4年炮科;他用了一年的时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留在弗吉尼亚军校做讲师;他为了圆自己的教学梦继续深造,花费两年半的时间取得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他用独特的教学理念、教育观念造就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至今,年逾古稀的他仍旧念念不忘在祖国大陆创办一所融合中西教育之长,能够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大学。

我们通过越洋电话采访了他。

(一)

到2005年为止,陈树柏先生在美国做教育48年,接近半个世纪,其中在圣塔克拉拉大学教学30年,获得过该校所有的奖项。他一生经历了在台湾和祖国大陆两次办学失败的打击,但他百折不挠,历尽千辛万苦,1994年9月在美国硅谷成功创办国际科技大学。现在,科技大学又面临了再次的巨大考验,由于世界政局的动荡,美国的签证政策限制了签证的数量,很多收到科技大学邀请的学生拿不到签证,比如2004年就有12个印度学生被拒签,这样导致了科技大学生源严重不足,在两年之内锐减到不足原来总数的45%,使科技大学的现况变得非常艰难,不过由于学校的好几个董事都是陈教授在伊利诺大学博士班的同学,他们从学校创办伊始就大力支持,在10年中共捐款300多万美元,给了面临生源危机的国际科技大学大力的经济援助。

(二)

陈树柏教授的父亲陈济堂是前国民政府广东省的主席,人称“南天王”,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后人如此评价陈济棠:“从政治上看,陈济堂最大的政治历史功绩莫过于在红军长征过广州境内时,也是红军最困难的时候,他给红军让了道,虽然他是反对共产党的,可他没有对红军进行袭击,包括邓小平对陈将军的这一做法都是非常敬佩的。他对人民做出的更大贡献是在他1929年到1936年治粤的8年时间,治理有方,广州的标志性建筑海珠桥和中山纪念堂也是陈将军指挥建造的,对广州的贡献非常大,而且广州的近代城市中轴线也是在陈济堂将军治粤的时候形成的,到现在仍是广州市中轴线的标准。”

治粤8年,陈济堂将军对广州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在经济和市政建设方面颇有建树外,陈将军还非常重视教育,建立了桑秦大学、广州学院,在治粤的时候盖起了中山大学的新校舍,还有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以他的别名命名的德明学院,使广东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经常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用写家书的方式灌输到对子女的教育中,他认为最重要的人才就是从大学里培养起来的。这一点对陈树柏兄弟影响至深至远,陈树柏这一辈,仅博士就有四位,后来全部从事教育事业。

陈济堂时代,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邓小平就曾对陈树柏这样评价他的父亲:“你父亲陈济堂将军在治粤8年中很有建树,到现在老一辈的老百姓还对他非常怀念。”

(三)

“我们一共18个兄弟姐妹,我是老十,上面8个,下面8个,我刚刚在中间,我觉得所有的成就靠什么呢?一分的天聪九分的努力,就是这样子成功的。”“父亲对我的期望是最高的,因为我是我们家唯一的军人。”

因为父亲希望陈树柏当一名军人,所以陈树柏16岁中学毕业就报考了黄埔军校,是黄埔军校的最后一期学员。军校毕业后,他被派到海南岛,成为一名副官。后来撤退到台湾,陈将军对他说:“现在台湾满街都是兵,你到台湾去好好念书,成了以后再回来,为我们国家服务。”陈树柏听从了父亲的叮嘱,1950年回到香港,恶补英语并考上了美国的弗吉尼亚军校(美国名将马歇尔将军就是从这里毕业的),念了四年的炮科。因为没有美国国籍不能当军人,陈树柏就又考取了伊利诺大学的电机工程硕士,只用了一年就拿到了学位,并且是全科的A。他顺利地回到母校弗吉尼亚军校教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用异常精彩的授课成为一个受学生好评的优秀的讲师。可是连续三年的学期评教第一名并没有使陈树柏的级别提升,他困惑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精彩的讲课没有使自己摆脱讲师的位置?与系主任的一番交涉后,他才知道,学校从去年开始有了新规定:所有的讲师如需升到教授级,一定要有博士学位。为了不使自己在学校永远是二等公民,学期一结束,陈树柏马上离开了弗吉尼亚军校,再回到伊利诺念博士,以他优异的在校表现,很快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拿到了通常需要三四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学位。

由于弗吉尼亚军校只有学士学位,所以博士毕业后,陈树柏没有再回到该校任职,而是在接受他申请的六所大学中选择了university clara,即克拉拉大学,它成立于1851年,是一所天主教大学,同时也是加利福尼亚州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比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都老。之所以选择它,是由于在这个学校里,电机工程学是个全新的科目,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在老学校、新科目里,陈树柏潇洒地舞动起来!

(四)

在克拉拉大学的教学过程中,陈树柏注意到很多学生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训练,在工作了以后还根本不知道一些定律的实际用法,因此他认为自己应该创造一个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的科技大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由此陈树柏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校历程。抱着教育报国的思想,他曾经希望把大学建在中国大陆,为此,他曾与邓小平见面并当面提出请求,邓小平非常支持,还书赠条幅:相逢一笑泯恩仇。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实验大学眼看就要成功的时候却又夭折了,这给了陈树柏巨大打击,但一生执著的陈树柏仍然继续坚持,他下定决心,先在美国开办一所实验大学。为此,他总结经验教训,放弃了终身教授的职位并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建设基金投入到国际科技大学的建设中。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建校初期,陈树柏就制定了严格的选择教师的标准:第一,没有铁饭碗;第二,要有最高的学位;第三,在企业上要有好几年的工作经验。至今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很多教授都是公司里拿到博士学位的总经理,兼职在学校里教课。这样的教师对学生来说,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陈树柏先生这样解释:“他们可以教学生怎么应用那些定律、怎么用在公司的业务上面。我就告诉那些学生,你们要是真想把基础打好的话,不要赶紧毕业,首先呢就是去公司实习,一面念书,一面实习,在公司里慢慢做事,甚至是当义工。在美国,对社会服务等公益事业是非常重视的,你很少拿钱,甚至不拿钱,就能够争取就业,能够争取经验,去那个公司里面做,做他们的义工,一年、半年之后就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有了一技之长后再找工作就会很顺利,而且工资很高。”

他对自己学校的评价就是:“我们的老师不是为钱而来的,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而且有一些是我的学生,现在公司里面已经是中层或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来这里教书是因为他们对这所学校理念的完全认同和坚定地支持。”

国际科技大学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国外来的,所以英语不是很流畅,陈教授教导他们,虽然现在学的是高科技,但英语同样非常重要,他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抓紧学英语,达到沟通顺利,能说能写。另外,在课程安排上陈树柏还找了最好的老师来教授学生求职技巧,在毕业之前还会亲自考验每个学生,给他们做一些求职训练。陈教授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超前的教育意识,使得国际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

(五)

对陈树柏教授的评价,他的学生说:“他有很多细节让你会觉得心里深受感动,比如有一些学生包括我在内,我们在过去的时候不是很注意学校的公共环境,常常会随便丢纸,他会非常和蔼可亲地亲自把纸捡起来,从那以后我们不仅会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而且我们学会爱护学校,这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品德,身教胜于言教。”“校长不仅教会我们工程专业的知识,还很注重培养我们的美术、音乐方面的修养,如果您有机会来我们学校的话,您会看到墙壁上挂的画就是由我们校长画的,因为校长实际年纪蛮大的嘛,早应该退休颐养天年了,就是因为牵挂学校的事情,所以就延迟了退休,他每天工作的时间应该是从15点到19点,但是他经常早来,而且早来晚走的,我一般是15点来,往往我来的时候,校长早就在这了,下课有的时候都21点钟了,我发现校长还在这,所以我想校长肯定全身心都扑在学校上,而且校长相当于是义务办学嘛,校长在学校里也是不拿工资的。”

“九.一一”后,由于美国签证政策的改变,许多外国学生无法顺利获签,美国国际科技大学面临巨大的困境,但陈树柏教授依然勉力支撑、初衷不改,就是为了父亲那句:“我们中华民族要能够旺盛我们的祖国,能够和那些列强并驾齐驱的话,一定要教育成功;如果教育不成功的话,永远赶不上。”

从采访中,我们能感觉出他的骄傲、他的满足,他还风趣地告诉我们,现在儿子受他的影响,也来学校帮忙了,已实际承担起校长的职责。不过经历了这么多,陈教授对金钱也有了新的认识:“money is not everything ,but it’s next to everything 。”这也是儿子对老爸的影响。

尽管我们没有和陈树柏教授见过面,但长达数小时的越洋电话采访后,我们的脑海里不禁出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为他的学校、因为他的理想而青春常驻。(完)

高州市第一中学发展全面

学校体卫工作成绩也非常显著。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38亩运动场的优势,开展体育特色教育,培养体育尖子,学生参加高州市以上各级体育竞赛均获得好名次,体育类学生高考上线人数历年来为高州之冠,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冬季体育活动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学校。

展望明天

省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办好高州一中,省教厅前厅长许任之、江海燕及现任厅长郑德涛多次莅临学校视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视察学校时,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发展前景给予极高的评价。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充分发挥优质的教学资源,学校在2002年创办了“高州一中附属实验中学”,开创了高州市名校办民校的先河。现在,高州一中正沐改革开放之春风,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利,不断向前发展。跨入新世纪,高州一中全体师生员工正满怀豪情、信心百倍地朝着“校园环境一流、教学设备一流、师资水平一流、校风校纪一流、办学质量一流”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迈进。

学校地址

地址:茂名市高州市人民路1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