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志义 |
释义 | 高志义,男,1929年10月1日出生,汉族,山西省汾阳县人。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系主任等职。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理事,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主任,《林业科学》等多种刊物编委。 生平一直从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为国家级专家(8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9年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87,2000年),国家教委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9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9,87年),担任国家科技攻关(七五、八五)“三北”防护林课题技术总负责人,研究并实践了水保专业教学改革,协助有关部委在营建、开发“沙棘”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 新中国成立不久,他登上北京西山,蘸着青春写了处女作;著名的波氏林型学说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划分土地类型的地体网格表在荒地上付梓,大面积国土绿化有了科学依据。 成就高志义的代表作当推"黄土高原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研究"。"六五"期间,他在黄河中游7省区、60万平方公里的巨幅稿笺上泼洒汗水,创立了黄土地区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新学说,捧出了科学划分的方法、指标和适地适树的研究硕果。一系列造林生产难题迎刃而解。他的杰作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后的5年,他在黄土地大搞绿色工程的中间试验,又续写出这部壮丽诗篇的下半部。他主持的由22个专题组成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全线告捷。他完成的攻关专题在国家级验收中备受赞誉。 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教授1953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学系,从事防护林,水土保持高等院校教育工作40余年。他根据国家对水土保持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1980年提出并组织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办学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几年艰苦努力,不仅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大学生,研究生,而且,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和好评,荣获1989年国家教委首次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同他人合作编写了中国第1部《水土保持学》高校教材,主编出版了《水土保持学》和多篇防护林,水土保持学科的论文。他担任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三北”防护林课题“六五”,“七五”,“八五”技术负责人并主持其中3项专题科研任务,分别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1987,2000年)。因此,被授予1989年国家级专家称号,1991年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11月荣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的表彰奖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