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邮民歌
释义

高邮民歌是高邮湖以及里下河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高邮连续举办了23届“赛歌会”,目前已收集、整理出的高邮民歌接近500首。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高邮民歌

所属地区: 江苏 · 扬州 · 高邮市

遗产编号:Ⅱ-4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扬州市高邮市

遗产级别:

文化特征

江苏的文化特征是“吴韵汉风”,与此相对应,在民歌上体现为苏南的吴歌和苏北的楚歌,两者风格迥然不同,吴歌的范围包括苏锡常和南京高淳,而以苏州为“第一高地”,其主要特征是“嗲”。楚歌的范围是江苏北部地区,风格粗犷。处在吴歌和楚歌交融地带的以高邮为中心的苏中里下河地区,包括宝应、兴化,辐射江都、仪征这一南北交会、以下江官话为方言的江淮地域,历史上南北文化对流,新鲜的民歌元素不断聚集补充,逐渐演变为空前繁荣的“歌乡”。

史料记载

据资料考证,流行于高邮的“散鲜花调”就是苏北地区古代民间“驱傩”时祭祀歌谣的一种,被称为“乡人傩”,在《论语》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后来,高邮籍大词人秦少游、散曲大家王磐等文化人不仅从民歌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由于他们的词曲被广泛传唱,反过来也有助于提升民歌的再创作。另外,曾在高邮担任驿丞的蒲松龄等文化名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作,丰富了高邮民歌的内涵,提升了高邮民歌的品位。高邮张家庄的栽秧号子《西凉月》(一见姐姐苦凄凄),歌词就是从明代冯梦龙《挂枝儿》中衍化出来的。在“蒲松龄俚曲”中,还有不少曲牌如《倒扳桨》、《叠断桥》与仍在高邮流行的民歌同名。因此,高邮及其周边地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民歌创作的一块沃土。其实,江苏向来就是中国重要的“歌乡”,如《茉莉花》就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歌之一。

传承意义

在一些地区,民歌早已成为人们的记忆,可是在如今的高邮,仍有一大批民歌创作者和演唱者活跃在乡间田野和城市街巷,被群众喜闻乐见。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邮民歌,在传承上延续老歌手教新歌手的传统,代代相传,并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传承谱系。

有关人物

《秦观与高邮民歌》

秦观简介

秦观(1049-1100年),北宋著名词人,扬州高邮人。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处士,淮海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

博学多才

秦观博学多才,其创作涉及诗、词、赋、文等各类文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所谓词,是一种韵文形式,起于唐代,盛于宋代。从词最初的社会功能看,它就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实际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歌词。而词牌则是指词的曲调的名称,如"蝶恋花"、"采桑子"、"水调歌头"等,一个词牌就是一个大致固定的曲调。词的传播渠道一般是先民间,然后才进入文人圈和上流社会。秦观词的传播亦是如此,它最先进入的领域是民间、青楼,当时就有秦观词"元丰间盛行于淮楚"、"唱遍青楼"之说。有人甚至把秦观词说成是当年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而秦观则是一个当红的流行歌手。从这个意义说,词与民歌有着相同之处,而秦观词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高邮民歌。

生活及其创作经历

学术界一般把秦观的生活及其创作经历分为家居、入仕、放逐三个阶段。家居时期到出仕之前,即38岁之前,秦观大部分时间是在高邮农村度过的,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可用半耕半读来概括。这一时期他用高邮方言创作的一些小令,感情色彩轻松恬淡,民歌味很浓。

如《品令》其一:

幸自得,一分索强,教人难吃。好好地恶了十来日,恰而今较些不?

须管啜持教笑,又也何须肐织!衠倚赖脸儿得人惜,放软玩道不得。

词以一个年轻丈夫的口吻,写一对小夫妻之间的怄气、调情。词中多用高邮乡村语言,比如,"索强",即恃强、耍性子;"难吃",即难受、受不了;"肐织",即疙疙瘩瘩的意思。大量方言词的运用,更显得活泼、生动、俏皮,充满生活情趣。

爱情民歌

爱情是民歌一个永久不衰的题材,秦观词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他的词大都为爱、为情而作。如《品令》其二:

掉又臞,天然个品格,于中压一。帘儿下时把鞋儿踢,语低低笑咭咭。

每每秦楼相见,见了无门怜惜。人前强不欲相沾识,把不定脸儿赤。

词写一男子对一青楼歌女的单相思。"臞"本意为瘦,此句描写歌女身材苗条,天然美貌,青楼第一。"帘儿下......"两句,把歌女天真活泼的娇态,写得活灵活现;"人前......"两句,让男子想亲近、却又紧张的矛盾心态跃然纸上。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焦循是扬州人,对地方戏曲颇有研究,曾说:"秦少游《品令》,‘掉又臞,天然个品格',此正秦邮土音,用‘个'字作助词,今高邮人皆然也。"(《雕孤楼词话》)

写高邮之景之词

早期秦观词,有写高邮之人,也有写高邮之景的。如《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倘佯。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苔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岗,正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

词写东岳泰山庙之景。青少年时期的秦观经常来这里踏青赏景,把卷读书,至今仍有古迹"秦观读书台"。词虽然不是用高邮方言写成,但词句明白晓畅,琅琅上口,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民歌风格十分明显。

描写家乡风情的小诗

秦观早年曾经创作过一批描写家乡风情的小诗,清新自然,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如《秋日三首》,其一写船上所见所闻: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还有《还自广陵》四首,捕捉住生活中的一个一个的小镜头,充满生活情趣。其四描写湖边水鸟嬉戏的画面: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情词

青少年时期的秦少游,性格豪隽,喜好广交漫游,并且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情词,在青楼广为传唱。《如梦今》二首,抒写美人伤春、闺妇思春的情怀:

幽梦匆匆破后,妆粉乱痕沾袖。遥想酒醒来,无奈玉销花瘦。回首,回首,绕岸夕阳疏柳。

门外鸦啼杨柳,春色著人如酒。睡起熨沉香,玉碗不胜金斗。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

《满庭芳》是秦观词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情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饮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一经传出,立即受到追捧,唱遍大江南北。民间曾经盛传杭妓琴操妙改《满庭芳》的趣闻,《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记载了当时京城大街小巷传唱《满庭芳》的盛况。苏东坡取其首句,直呼秦观为"山抹微云君",并将其与柳永词的名句并列,戏为联句:"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满庭芳》看似高雅,却"和者不寡"。从当年民间热捧的程度,将其列入当红歌曲排行榜应当之无愧。

《鹊桥仙》是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取材于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作为一首爱情词,在古老的中国,它传唱之久远、广泛,很少能与之匹比。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的诗词可谓俯拾皆是,秦观词能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独出机杼,跳出了"欢娱苦短"的传统窠臼,开拓了这一传统故事的新境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出了爱情的真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鹊桥仙》看着是一首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高邮民歌。

后世影响

秦观是一个多才且多产的词人,他的包括民歌在内的大量作品,是弥足珍贵的财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遭受党争之祸,秦观被列入元祐党人之列。崇宁二年(1103)四月,朝廷下诏焚毁元祐党人文集。三苏及秦少游、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文集的印板,被悉行焚毁。许多专家学者分析认为,今日所见《淮海集》等,已经远远不是秦观著作的全部。特别是他早年创作的民歌,散佚更为严重,确实令人有遗珠之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