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校负债
释义

高校负债(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abilities) ,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负债是高等学校的会计要素之一。 从广义上讲,高校负债也指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特点

负债产生于学校所进行的业务活动中,需要用资产或劳务等形式来偿还债权人的,未来的经济负担。负债应是过去或现时的业务活动所产生的经济负担,应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应以债权人可接受的资产或劳务来偿还。

分类

分为借入款、应付及暂存款、应缴款项、代管款项等。应缴款项包括规定学校收取的应当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的资金和应当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交税金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

核算要求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各学校应设置“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及暂存款”、“应存财政专户款”、“应交税金”、“其他应缴款项”、“代管款项”等账户分别对各项负债进行核算。一般负债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确认,经营性负债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认。各项负债均按发生数额记账。

高等学校应当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别管理,及时清理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保证各项负债的规定限内归还。

发展成效

高校负债筹资使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扩招后,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为了解决扩招后教学硬件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纷纷采取负债筹资以寻求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高校通过负债筹资进行基本建设,在较短时间内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其次,高校负债筹资拉动了社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为了配合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资源的渴求,我国从1998年起就逐步实施扩招计划,缓解了人才资源的供求失衡。据统计,在最初的三年扩招过程中至少拉动了8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高校基础设施,有力促进了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

筹资的风险及对策

风险

高校举债行为,一方面表现为高校债务产生的财务风险;同时,高校又是一种投资,增加了学校的资产,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竞争力,这说明举债是一把“双刃剑”。据了解,有个别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已达到60%-70%,这样的资产负债率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企业都已进入了财务高风险区域,何况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高校;甚至有的高校已亏损运行,连债务利息都无法偿还,而且我国高校由于产权不清导致债务的责任人缺位,类似于过去的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个别高校由于一直在紧缩其他开支集中财力搞基建,开始限制专职教师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的提高,使高校在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方面失去了很多优势,优秀骨干教师不断流失,直接导致教育质量下降。高校的债务问题使银行增加了财务风险,将有可能最终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不良债务。高校举债的财务风险问题已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称少数高校贷款额度已达到警戒线。因此,贷款高校潜伏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对策

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负债筹资是高校发展解决资金缺口的重要来源,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促进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应看到,贷款高校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高校到期一旦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甚至资不抵债,财务风险就会转化为财务危机,严重影响贷款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防范高校财务风险是政府和高校的共同责任。

(一)宏观上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制定一套高等学校筹资的配套政策,优化高等教育的筹资环境。需要强化政府财政投入责任,保证贷款高校正常运转。高校是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高等教育扩招后所面临的问题和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政府应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日常维持投入和发展投入,是贷款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还要完善高校利用信贷政策,保持高校利用贷款办法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门为高校提供融资担保的分级担保机构;政府应对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及教学设备等教学基本设施的贷款项目进行全额贴息,减轻贷款高校付息压力;规范和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配套政策,允许社会闲散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在高校与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也可以考虑组建地方高教投资公司,搭建多级投融资平台。组建地方高教投资公司,利用社会化低成本资金解决高校快速发展中短期资金不足的问题。高教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可以地方财政一次性拨款5-10亿左右作为注册资金,以后每年通过发行高教发展债券获取低利率融资资金。高教投资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只要求保持收回成本,资产不沉淀,现金能收回,能自我循环、良性发展。

2.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贷款高校筹资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高校负债筹资规模和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高校负债筹资规模过大而引起的财务风险,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宏观政策上的引导和监督。虽然高校是办学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有自主权,但从产权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权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银行贷款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教育部和部分省市教育部门对高校贷款制定了相应制度进行规范,要求高校贷款的额度一定要掌握在可以偿还的限度之内,不允许学校用校产作抵押进行贷款,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要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的报表制度。一方面,修订完善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贷款及其使用、融资租赁等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全面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专门的高校贷款及其使用情况的报表,要求贷款高校每月或每季度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以便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对高校贷款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防止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微观防范对策

1.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逐步形成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首先需要明确责任,提高筹资决策的科学性。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就是将高等教育由单纯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办学的发展模式,提高高校筹资和投资项目的科学性。因此,建议在高校建立大学理事会,对决策者权利进行有效的监督,实行民主管理。理事会的功能是监督学校的运行情况,制定有关整体建设发展规划,审核批准经费预算和投资项目。同时要求在计划财务处的基础上,设置筹资委员会和投资部,明确三者的职责,强化经济责任制,对贷款投资项目实行立项公开、论证公开和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使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承担起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责任。另外还要建立高校多元化筹集资金机制。实践表明,高教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要打破传统筹资观念,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有条件的高校大胆探索股份制改革,创新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挖掘高校面向社会融资和自筹资金的能力,实现多方筹集教育资金的目的。

2.优化筹资结构,降低高校举债风险:合理控制高校负债筹资规模。高校筹资规模就是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某阶段实际需要的资金与可能拥有的资金的差额。高校的办学成本由经常性成本和建设性成本两部分组成。合理的筹资规模就是确定贷款规模的均衡点,即学校收入扣出经常性成本后,剩余部分大于或等于银行利息。贷款均衡点的确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效益性和合理额度的原则。优化筹资的时间结构。由于短期借款从风险上看要比长期借款高,而从资金成本上看,长期借款要比短期借款高,因此,要合理安排借款结构,将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相结合,权衡长短期负债的优缺点,尽可能以长期贷款为主,必要时辅以短期贷款。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是由筹资方式决定的。资本结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办学活力与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反映资本结构、衡量财务风险承受能力的主要指标是资产负债率。高校必须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在筹资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要保持风险与成本的适当比例,高校才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3.建立良好的“银校合作”关系,寻求商业银行贷款支持。一方面,高校加强与商业银行的联系,在贷款利率方面最大限度地争取优惠政策,力求降低贷款成本。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以“联合授信”方式合理确定贷款方向、投资量及偿还期限,在确定授信额度时尽量将贷款资金控制在高校还款的范围内,这样既控制银行的风险,也降低了高校的风险。同时,高校要把助学贷款作为银校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助学贷款力度的大小作为学校选择开户银行的重要条件。通过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解决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提高学费收缴率,增强资金自给能力。

4.建立高校财务预警系统,适时监控高校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务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具体包括:定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为高校提供现金可用度的预警信号;确定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如偿债能力、运营绩效、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长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应结合高校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当出现风险信号时,应采取预防性控制或抑制性控制,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或尽量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

学制弹簧

大学生就业难无疑是中国目前的一个现实,却同时也是教育的一种尴尬。然而为什么毕业生的素质越来越高,就业却越来越难?由于高校扩招、搬迁等原因,高校负债却形成了一种流形,面对这种情况,将又该如何做?

再多学几年吧。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2009年3月6日提出,可以出台措施延长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专升本、本升研、或者公派出国。7日,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龚学平则建议,实行大学五年制教育。

让更多的学生花更多时间接受教育,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把校园当成就业的避风港,这种想法就值得商榷了。就算将大学教育的目标纯粹定位在就业上,延长学生求学期也不是个办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明知就业形势逐年紧张,即使能在学校多“泡”几年,却不知道自己将“止”于何方,谁能定得住,又怎能安静得下来?而心不静、身不定,整天为前途忧心忡忡,学习所得能有多少?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在校时间多几年、少几年就能尽善的。知识技能只是学校所能提供的一个方面,学校能做得更多的,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纯粹的求学环境、一片思想独立的土壤、一种学术自由的氛围、一股德行兼备的精气。而离开象牙塔,投入到火热的生活和千变万化的社会中去,无论或早或晚,都是一种必然。

大学生就业难无疑是我国目前的一个现实,却同时也是教育的一种尴尬。有人奇怪,为什么毕业生的素质越来越高,就业却越来越难?其实,擦亮眼睛就可以看出,不是素质越来越高,而是学历越来越高。不得不承认,有的教育机构把教育看得功利,上行下效,使得学生们也迷失了学习的方向,本末倒置。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为大学生就业想办法,高校也首当其冲地进行反思。5位大学校长7日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接受集体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也是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校长们最关注的,还在于如何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就强调大学要有德性、有良心和历史责任感,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则提醒所有的大学生:“你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好好学习,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繁复的社会问题,不是增减教育时间能够解决的,甚至不是教育机构本身能够解决的,这牵扯到很多体制和机构,需要齐心协力

教育风险

谁都知道高校是事业单位,高等教育又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怎么会像企业一样破产呢?作为亲娘的政府肯定不会让自己的儿子饿死,这就产生了一个“子债父还”的论调,高校认为只要贷款是用来办学校,兴教育,就算将来还不起,政府也会买单的。于是乎,在高校扩建潮中,高校领导不是考虑成本与风险,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贷款。那么我们要问:身负2000亿的巨债,“孩子”是不是该“独立”了?

当然,“高校旅游”有着它无法回避的弊端,比方说高校的设施被损坏,教学秩序受到干扰,校园内交通堵塞,卫生状况更加恶劣等等,但是我相信,如果真正地将“高校旅游”产业化,对“高校旅游”融入专业化的管理概念,这些状况都不再是问题。那么高校充分利用这个资源以“自救”岂不是一举两得?

由于高校扩招、搬迁等原因,山东高校贷款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5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贷款余额75.4亿元,是2004年总收入的1.57倍,其中5所高校贷款余额超过总收入的2倍。这些贷款每年仅利息就需要4.3亿元,而省财政对高校投入的增量每年只有1亿元。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部分高校运转已有困难。

案例

山东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批新扩建的大学校园在各地相继建成。这些校园大多规模宏大、华美壮观。有关专家提醒,我国高等院校依靠银行贷款掀起的基本建设投资热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

盲目扩张建设豪华校园,很多大学早已亏损运行,有的甚至连债务利息都无法偿还。无疑,由于大学的特殊性,法院不会支持查封学校追讨货款,这为贷款银行增加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但在笔者看来,高校负债扩张的恶果还不仅是金融风险,还有“教育风险”。

高负债运行势必会迫使大学更加朝着“创收”的方向发展,要么会提高学费收入来弥补巨大的债务亏空,要么会寻求多种途径与商业利益集团结合,通过为利益集团代言或者“服务”来赚取经济利益以减轻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两种行为的实施,都会让大学背离理性的教育轨道、丧失基本的教育道德,沦落为一门心思追逐利益的机器——这是第一重“教育风险”。

在巨大的银行债务面前,大学肯定会进一步压缩教育开支,减少甚至取消一些正常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降低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等等。事实上,已经有很多高校为此连续数月冻结财务报销,暂停教师对外交流和科研项目经费。这种局面的出现,直接会导致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和社会效应的减退——这是第二重“教育风险”。

在某种意义说,因高校负债大搞形象工程所引发的金融风险,可以通过追加国家投入、各项制度的健全来避免或者将其危害消弭到最低限度;但是,随之产生的双重的“教育风险”呢?其危害性和“杀伤力”是深刻而长远的,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元气”。因此,在高校负债建设这个问题上,教育主管部门刻不容缓需要做的,是对已经产生或者正在酝酿产生的巨大“教育风险”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解决办法

“扩招7年,负债2000多亿元,培养出千万失业者”——有人这样形容当下高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窘境。

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债就有5亿元。而全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更是高达2000亿元到2500亿元。仅以吉林大学为例,2005年起,吉大每年单单支付贷款利息就多达1.5亿至1.7亿元,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高校负债出路在哪儿?笔者建议,何不试试高校旅游产业化?

同时高校由于高负债,得不从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研实验等经费中抽取出资金,导致了学校少发工资、少发奖金,减少科研奖励,这直接造成了优秀人才的流失,不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升,这一现象正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发生。难道我们真的就坐以待毙,“笑”看哪一所公办高校第一个破产?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热也跟着升温,人们对一般的风光游已经感到乏味了,因此生态游、森林游、农业游、工业游等特色旅游应运而生,发展到现在,以开发大学校园,特别是以大学校园为主的“高校旅游”亦成为热门,大学校园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沉淀的历史底蕴与美丽的校园环境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武汉大学每年3月的樱花节都会吸引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在饱览满园丽景的同时感受百年学府的气氛,在市民和兄弟院校的同学们中间,“到武大看樱花”的出游火热一时。而华中科技大学每年春天还专门设有一个特殊的“大学开放日”。这一天,学校会向所有武汉市民及省内外居民开放:校长、院士们与游客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在校的几百名青年志愿者担当起导游的角色,引领游客参观学校的各项设施,体验原汁原味的大学校园生活。

浙江大学同样以校园优美而著称,特别是浙大与杭州大学合并后,其校园景点更为丰富多彩。在暑假,浙大已开始接待全国各地的学生参观团,浙大对参观团每人只收费5至10元,而做导游的则是浙大旅游系学生。其可供参观的除校园园林风光外,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学设施,以及竺可桢纪念馆等处。

而与各省市的重点大学相比,北京的清华、北大可谓是“名校中的名校”了。一批批渴望感受校园文化氛围的旅游者纷纷涌向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北大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未名湖等地到处都是成群的游客,其中既有组团来的各地中小学师生,也有自发而来的大中专学生,更多的是前来寻找大学梦想的家长和孩子。

对于许多当年未能如愿深造的成年人来说,参观名牌大学能够了却一桩心愿;而对于父母来说,让孩子去大学看看,提前感受高校生活,能让他们有一个努力的目标;随着高校的一些自主经营权有所扩大,一些地方政府的旅游局也不断加大对发展高校旅游市场的政策引导,于是一些公司、企业也组团到知名的高校旅游,许多旅行社也已经打出了“高校旅游联盟”的招牌,推出了以“今日看北大,明日上北大”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这些人群足以构成一个巨大的高校旅游潜在市场。

市场是有了,可是高校愿意“屈尊”自食其力么?据分析,高校负债的原因除了“高校扩招”的政策刺激,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子债父还”的心理作用,高校心理上认为政府会养着。

建议措施

针对地方高校与全国各省对省属高校的生均拨款额度差异很大,导致近半数地方高校被边缘化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四川省宜宾市委副主委、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系副主任魏琴今天向大会议案组提出了防止地方高校边缘化生存的建议。

魏琴,地方高校是改变当地教育结构和教育生态的生力军,是当地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2008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高校的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灵魂。实施质量工程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而高水平的质量工程的实施需要足够资金的保障。目前生均拨款是地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经费源,而全国各省对省属高校的生均拨款额度差异很大,导致近半数地方高校被边缘化了。在同质化的人才市场中,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显然是最大的失利者。

地方高校所处现状令人堪忧,一是中央财政投入极少。政府对高校的投资扶持首先是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然后是各省部分别支持或共建的重点大学,更多的高校则分羹无力,在资源博弈竞争中流于边缘。

二是经费投入比例不足,地方财政拨款到位情况并不理想。资料显示,2002年统计,地方高校的比重占全国普通高校的92%,但地方高校得到的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的57%。地方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但到位情况并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拨款能够完全到位的高校仅占总数的7.14%,基本到位的占58.33%,而27.38%的高校政府拨款难以到位,还有7.14%的高校政府拨款不能到位。这使这些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丛林中面临种种艰难与困境,于夹缝中生存、发展着。

三是科研经费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也基本集中在少数重点高校。科研、学科建设是高校重要的评价指标,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和科研的重要平台,重大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向重点院校倾斜,导致学科建设缺少必要的基础,恶性循环。

四是东西部地区生均拨款差异大。得不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政府拨款又不能很好地到位,自身得到的科研经费又极少,这使得多数中小型高校的办学经费十分紧缺。西部地区最低的2700元,发达的东部地区最多的达10000元以上,这样造成省属高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严重影响西部地区省属高校质量工程的推进。五是地方高校多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城市、地区和县城,信息不畅。目前我国不含独立学院和成人高校的普通高校中有58.1%分布在31个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其余41.9%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城市、地区和县城。这些分散于全国非中心城市的普通高校,信息滞后,导致发展滞后。

魏琴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部地区省属高校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在今后的招生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被淘汰,这是不利于西部地区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魏琴建议通过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适当向地方高校倾斜;加大对地方财政到位情况的监督;国家制定措施,规定省财政对地方高校生均拨款额度低线,不能低于一定的额度;制定措施适当对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倾斜等四大措施,防止地方高校边缘化生存。

相关评论

最新一期全球大学综合排名出来了,国内大学的领头羊北大清华只勉强挤入200强,均排在一百九十多位。而最近几年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给中国大学的规划(主要是学生数和占地面积)带来了快速发展,一些地方院校都达到了数千亩面积、上万名学生的规模。以江南大学来说,以前学校的在校生总共才有三四千人,但经过几年的扩招下来,学生人数已经达到4万人。这看起来很壮观的成绩却与教育质量成了一对反比。前段时间,高校负债成了人们从美梦中惊醒的一盆冷水。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债就有5亿元。而全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更是高达2000亿元到2500亿元。仅以吉林大学为例,2005年起,吉大每年单单支付贷款利息就多达1.5亿至1.7亿元,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在这种情况下,谁会成为中国第一所破产的公办大学引起世人高度关注。

高校负债如此之巨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高校扩招的政策刺激。大众化的高教政策让那些在精英教育下遇到发展瓶颈的高校仿佛捡到了救命稻草,紧紧抓住。正是政府的教育决策,银行的随意性贷款,造就了某些高校在“盲目贷款→财务危机→不良贷款→财政负担”的恶性循环中不得脱身。于是趁着这股风,高校不断征地,不断扩招,不断建设。

其二,高校心理上认为政府会养着。谁都知道高校是事业单位,高等教育又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怎么会像企业一样破产呢?作为亲娘的政府肯定不会让自己的儿子饿死,这就产生了一个“子债父还”的论调,高校认为只要贷款是用来办学校,兴教育,就算将来还不起,政府也会买单的。于是乎,在高校扩建潮中,高校领导不是考虑成本与风险,而不想尽一切办法手段贷款。

高校负债所带来的危害是明显的。“扩招7年,负债2000多亿元,培养出千万失业者”——有人这样形容当下高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窘境。同时高校由于高负债,使得学校不得不从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研实验等经费中抽取出资金,导致了学校少发工资、少发奖金,减少科研奖励,这直接造成了优秀人才的流失,不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如何解决高校的虚胖问题呢?最主要的还是把高等教育的定位摆正,高校主要的三项职能就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培养人才。高校的发展最核心的还是要回归到文明传承与人本回归上来。软环境永远都是高校生命力的最关键因素。因而在今天,重温梅贻崎先生的“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显得特别有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