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山姬鼠 |
释义 | 高山姬鼠为中型农田害鼠,尾较光滑细长,但短于头体长。各项外形测量指标,较黑线姬鼠略大,雌鼠均大于雄鼠;经t测验,两性之间无显著差异。高山姬鼠全身体毛柔软,呈青灰色,背中部毛色较深,但绝不形成黑色纹(黑线),此点可与黑线姬鼠区别,腹部毛色灰白,背腹无明显界线。 基本资料中文名:高山姬鼠 学名:Apodemus chevieri 类属:啮齿目(Rodentia),鼠科( Muridae) ,姬鼠属(Apodemus)。 分布:广泛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西藏、甘肃、湖北等省区,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大方、黔西、威宁、赫章一带。 形态特征据贵州省大方县1996~1998 年采集的标本统计, 高山姬鼠体重12.0~40.0g,平均为23.87±5.94(SD)g(n=481), 体长70.0~120.0mm,平均为94.87±8.87mm(n=481), 尾长55.0~90.0mm,平均为75. 29±4 .42mm(n=481), 后足长16.0~27.0mm,平均为19.90±2.03mm(n=202), 耳高12.0~18.0mm,平均为14.52±1.36mm(n=202)。 生态习性1.栖息场所 生活特性 高山姬鼠一般分布在野外,在林缘农田以及西昌等地偶入室内,冬季有向院落附近草垛,柴堆等转移的趋势。有人曾报道秋后翻稻草,3小时捕获该鼠160多只,而此时田间密度较低。王酉之等(1984)报道该鼠与黑线姬鼠的地域分布差异,在海拔1200m左右两鼠共栖,但随海拔升高渐为本种取代,而1200m以下随海拔下降而减少至纯为黑线姬鼠。在四川米易等地,同一地坡上,甘蔗地中以本种为主,而河谷坝地玉米地中则以大足鼠和褐家鼠为主。据大方县1996~1998年在住宅、稻田、旱地生境类型地调查,高山姬鼠在大方县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56.75%,捕获率为3.68%~4.52%,住宅区数量较少,仅占4. 63%。从年度变化来看,高山姬鼠在田间混合种群中所占比例3年来基本稳定,1996~1998 年分别为51.05%、48.92%、70.26%,是当地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 高山姬鼠的洞穴结构比黑线姬鼠的的复杂些,除天然石穴外,一般是在土埂的中下部掘土造穴,个别在田中央筑穴,洞穴主要由巢室、明洞、暗洞和洞道组成。巢室是高山姬鼠生育和休息的场所,常位于土埂的中上部,一般为3个,常排列在一条直线上,除个别外,只有一个巢室里边筑有巢,多数是筑在中间的一个巢室里,个别是筑在左边或右边的巢室。洞的形状为椭圆形,长和宽平均为20.5cm× 15cm,筑有巢的巢室较光滑。在巢洞中央安置一碗状巢,巢内径平均6.6cm,深平均4.2cm,外径平均9cm,高平均6.4cm。巢较黑线姬鼠的粗糙,特别易散,巢材主要为玉米、大豆、菜豆、小麦、高梁和马铃薯的叶和茎及其它禾本科植物的干枯杂草等。在巢内发现有跳蚤和其它寄生虫,在空巢洞内发现有少量粪便,但仍无单独的厕所。明洞一般只有1个,它与筑有巢的巢室相连,由明洞道和明洞口组成。洞道光滑,洞道径平均4.4cm,洞口周围多粘有泥土,易见足迹,洞口径平均4.9cm,洞道长平均68.4cm。暗洞一般具有2个,个别的3~4个,一般与无巢或弃巢的巢室相连,由暗洞道和暗洞口组成,洞道不光滑,洞口多数不太隐蔽,很少有新鲜泥土,难以见到足迹,有的甚至盖有蜘蛛网,易与明洞口相区别。洞道径平均4.2cm,洞口径平均4.5cm,洞道长平均87.6cm。洞道平均直径为6.9cm,平均长为39.2cm。每个洞穴一般都居住1雌1雄成体或和它们的幼仔。洞穴中未发现仓库及贮粮。 2.食性食量 高山姬鼠为纯植物食性鼠类,即使森林中的个体解剖胃溶物时,也未发现动物、昆虫残渣,喜吃稻谷、玉米、花生、小麦、红苕、瓜类、草籽、树种子等,为农业和林业主要害鼠。张甫国(1982)报道每只高山姬鼠日取食普通玉米粉占体重的1/5~1/4,取食含水的玉米粉或新鲜红苕达体重的1/2,个别日取食量接近体重。 地理分布在云南,高山姬鼠分布于昭通、昆明、丽江、大理、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以及云南东部地区。在四川,东起巫山、城口、北到大巴山南江、平武、安县、西至阿坝州的若尔盖、黑水、汶川、沿横断山宝兴、雅安、灌县向南至木里、昭觉、布拖到西昌、会理、攀枝花都有高山姬鼠分布;除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外在周缘地区高山姬鼠为广布种。在湖北的兴山、甘肃南部和陕西的秦岭南北也有分布。 产热特征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 为探讨它们在该地区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热中性区分别为25~32.5℃和25~30℃;平均体温分别为35.92±0.37℃和36.01±0.83℃,前者体温在20~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后者体温在15~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3.76±0.07 ml O2/g.h和4.58±0.09ml 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平均最小热传导(Cm)分别为0.28±0.005 ml O2/g.h.℃和0.32±0.009 ml O2/g.h.℃;热中性区内,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F值(RMR/Kleiber期望RMR)/(C/Bradley期望C)分别为0.88±0.05和1.10±0.05.它们的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很可能反映了横断山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的特征,即体温较低、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窄、BMR水平较高、热传导率高.高山姬鼠的体温、C值和BMR都比大绒鼠的高,并且高山姬鼠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比大绒鼠的宽,它们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的这些差异与其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标本介绍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标本来源广,根据产地不同又分二型: Ⅰ型:(产于四川茂县、北川、平武、安县,图2)尿道小瓣分三叉,中间分叉极小或很细弱,位置与侧支等高;侧突单个,很大,单尖,基部膨大,且向腹方呈“八”字型排列;背突圆锥状,较细弱;外环层乳突,每边6~8个,靠侧突的大而明显,其余的小而低矮;血窦发达,圆锥状,远端钝。 Ⅱ 型:(产于四川昭觉、越西、安县、平武;重庆丰都、涪陵、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图3)尿道小瓣分三叉,三叉等高或中间分叉略低,位置与侧支等高;侧突同Ⅰ型(重庆标本侧突较小但形态一致);背突圆锥状,较长大;外环层乳突间同Ⅰ型;血窦同Ⅰ型。 图片介绍高山姬鼠Ⅰ型阴茎头(A)及腹中线正剖图(B) Fig.2 Ventral views of glans(A) and incised midventrally(B) of Apodemus chevrieri(Type Ⅰ) I:内环层 Inner carter; O:外环层 Outer crater; V:腹脊 Ventral crest; Pre:包皮Prepuce; R:外环层 Rim papillae of outer crater; D:阴茎骨远支 Distal baculum; L:阴茎骨侧支 Later baculum; B:血窦 Blood sinus; Pro:阴茎骨近支 Proximal baculu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