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密郑祠 |
释义 | 简介郑公祠是省级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区,位潍坊市于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西,西临潍河,北依砺阜山,是人们为纪念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建立的。高密八景之一。祠前今仍有干枯古柏一株。郑墓在祠后。“郑”指郑玄,字康成,东汉高密人,经学大家。据考,郑公祠始建于唐以前。今存祠建自何代,无考。3间砖结构无梁殿,建在很高的台基上。造型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内塑郑玄像。文献载:“祠前有古柏,相传公手植物也。” 历史汉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准备于官渡决战。袁绍知道这位老人的名德为时所重,让都督青州的儿子袁谭逼其从军。可怜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于6月份在元城病逝,先葬居东,因有郑母之地名,后改葬故里,即孔融单为斯人所设之郑公乡。 《后汉书·郑玄列传》记载:北海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设一乡”,“曰郑公乡”。这才有了郑公乡这个地名。他的故里,一直就叫郑公乡。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旁修建了祠堂,并配享孔庙,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文人骚客及民众的祭祀。 郑公祠历代屡毁屡建,到清代共庙宇99间。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这里都有盛大庙会,当地县官年年都来祭祀。后因沙灾,庙宇淹没,现在的这座郑公祠,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建的,每年逢清明节日前来拜谒的游人络绎不绝。郑公祠,有通德门、享殿、配殿等,规模颇大。后几经毁坏倒塌,历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国后,于1987年重修,1993年修缮,筑院墙环绕。院内有祠堂3间,高8.1米,长9.6米,宽5.7米,砖石结构。从地面到祠宇门口筑有台阶,内有泥塑坐像。龛门上方横批为“海岱宗师”,左右楹联为“含海岱之纯异,体大雅之洪则”。祠东南有亭,内立1987年修缮郑公祠碑。祠前石碑两座,东边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郑公祠碑,额头篆刻“大金重修郑公祠记”,记述郑康成简历及其功绩;西边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修郑公祠碑。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丁未科进士诗人夏畴咏《郑祠古柏》云—— 汉劫斯文尽,东来吾道光。 盛名传里社,古木老风霜。 露滴涛声韵,龙蟠云色苍。 树存人已远,凭吊坐清凉。 诗人是相信“传公手植”的,实则不确切。柏葬郑后所植是无疑的。《郡国志》载:“稻城亦谓之郑城,康成故宅在此。”此说是正确的。稻城址在今井沟镇水城西南里许,早已垦为耕地。然郑公祠与老柏这一名胜古迹,一向为人们所重。自唐代邢州刺史史承节撰碑,到清代学者阮元任山东学政时对郑祠的整修,可知历来观光与凭吊者不绝。 现状今之郑公祠已修葺一新,祠前干枯老柏岿然矗立,如石雕一般,庄重肃穆,与郑公祠相映成趣。祠后依砺阜,西临潍河,四周尽为树木花果,景色秀美。尤其盛夏季节,一望无垠的碧水,波跳浪涌,小船如织,渔歌唱晚,景色尤胜当年。爱好碑文的人们,可以在院内欣赏不易多见的金代碑刻和阮元的碑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