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龙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高龙村位于贵州省黔南地区瓮安县高水乡,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由原来的高炉、小龙坑合并而成,全村辖8个村民组780户3460人,有党员42名,村界东与市湾相连,南与高寨坪村相接,西与清香、丰岩村相邻,北隔乌江河与开阳县相望。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油菜、烤烟为主,辅以畜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辅以种植小麦,薯类。村内有丰富的煤炭矿藏资源,全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烤烟、畜牧业及种植业为主。村内水资源相对较好,有效灌溉水田面积为600亩。2009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850人,外出人口占总人口的25%,全年出栏生猪5500头,种植烤烟350亩,创造产值80余万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该村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村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五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全面实施“三级联创”,认真开展“三会一课”和“四建四增”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党员后备干部的培养,确保“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为全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村庄发展村支两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带领全村群众科学种植烤烟,辣椒、水稻、玉米科技示范点经济作物,从2004年起大力发展畜牧业,至今有养殖大户8户,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2009年人均收入达2430元,2011年发展烤烟种植800亩,玉米3500亩,水稻1050亩,辣椒830亩,生猪出栏5000头,努力实现人均纯收入2700元的目标。发展思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示范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进一步完善我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好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积极实施综合脱困项目,发挥本地优势,下大气力解决好集体经济“空壳”村的脱困发展问题。积极推进“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入户工程,围绕一条主线,大力发展烤烟、金银花特色经济作物,以建设“五好”村党支部为出发点,促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发展目标:村支两委班子群策群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力争在“十二 五” 期间,通过建设发展,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00元,建立一个“金银花”生态观光旅游的和谐村。 自然资源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002.88亩(其中:田1701.28亩,地301.6亩),人均耕地0.72亩,主要种植水稻、包谷等作物;拥有林地3722.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273.8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18亩,主要种植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630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草地316亩;荒山荒地73.82亩,其他面积500亩。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 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604户通自来水,有105户饮用井水,有10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7.38%)。有709户通电,有48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5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68.83%和92.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3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53户(分别占总数的89.7%和49.79%)。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2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6辆,拖拉机14辆,摩托车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701.28亩,有效灌溉率为6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1701.2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1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9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5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89户。全村有5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61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15.3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85.52万元,占总收入的67.87%;畜牧业收入17.57万元,占总收入的2.4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497头,肉牛12头,肉羊0头);林业收入18.27万元,占总收入的2.55%;第二、三产业收入194万元,占总收入的27.12%;工资性收入100.51万元,占总收入的14.05%。农民人均纯收入148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外出劳务收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6.1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87人(占劳动力的41.24 %),在省内务工225人,到省外务工462人。 人口卫生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709户,乡村人口2864人,其中男性1401人,女性1463人。其中农业人口2768人,劳动力 1666人。该村以汉族、彝族为主(是汉族、彝族、白族等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742人, 彝族97人,白族8人,其他民族17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364人,参合率85.4%;享受低保5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5公里。该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218户,占农户总数的30.75%。 文化教育截止2006年底,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490平方米,拥有教师13人,距离中学0.55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57人,其中小学生252人,中学生105人。 村务公开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70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560.34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64850元(人均23.43元),一事一议筹劳2920元(劳均1.05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政收支、民政救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