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粱桥 |
释义 | 西直门立交桥西北,西城区与海淀区交界处,长河东端原有一座青白石三孔石桥,称作高粱桥。《老北京的出行》一书讲:“高粱桥又叫高亮桥,此桥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是一座石桥,至今尚存。”高粱桥西侧设有控水闸,调节长河入京城的水量。清朝时桥周围环境优美,堤岸绿树成荫,桥下潺潺流水,清澈见底,河岸是古刹香烟,历代多次修缮桥体。每年清明季节,桥附近是酒肆茶楼顾客盈门,人们休闲欢聚常到这里来,为京师郊外的一处胜景。 简介高粱桥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北京展览馆东北侧,高粱河上。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也有说建于明初的),现存桥为清代所建,被列入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朝建大都就在这一带。高梁桥就是元代出和义门的主要道路。明、清时为出西直门往西北向的主要道路。 高粱桥原来在桥的南北各有牌坊一座,南牌坊之南额题为“长源”,北额为“永泽”,北牌坊之北额题为“姿安”,南额为“广润”。 史书记载高粱桥过去是北京人公认的踏青之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记云:“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袁中郎在《琼花斋集》中是这样记载高粱桥的:“'高粱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可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窃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九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仕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桥下的高粱河由玉泉山、昆明湖流向德胜门水关的。《天咫偶闻》所谓:“西直门而西北,有如山荫道上,应接不暇,去城最近者为高梁桥……沿河高楼多茶肆。”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往往在高粱桥附近的倚虹堂船坞上船,经白石桥、万寿寺、麦钟桥、长春桥,直达颐和园和玉泉山。也有石路从西直门经高粱桥直达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 桥体结构高粱桥原桥是青白石三孔拱桥,桥结构规矩、坚固,桥基是双层条石砌成的整底板,桥上下游墁也是双层条石,石板下有基础小柏木桩,海墁边沿有一排铁柱穿透石板,使桥的整体性加强。多年来桥被改造维修过多次,原桥面的长条石早已不见,三孔桥身也不见了。现在的高粱桥,桥长约16米,宽约10米,桥上16对石柱护板,桥两端是石刻抱鼓石。2003年把暗河挖开,重新修河道,并在北边新建一座桥,周边建设高楼住宅区。 历史沿革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起点西直门火车站即在高粱桥东侧。高粱桥也随之繁华起来,路旁两侧商贾云集,店铺林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入城式也发生在这一带。 解放后,高粱桥逐渐被民宅及市场所淹没,高粱河在桥北侧修成暗河;南侧则形成了水沟。高粱桥也因高粱桥路的繁华而成为交通堵塞路段。古桥的保护情况让人堪忧。现在高粱桥一带建设西直门交通枢纽。 来历的传说传说中,明朝宰相刘伯温奉明成祖之命在北京建都,但一夜之间北京城内各水井都没有水了。刘伯温意识到这是因为没有参拜龙王惹龙王生气了。但此时龙王已经将北京城里的水用鱼鳞水篓装好,用车推走了。刘伯温急忙召来大将高亮出城赶水,命他扎破水篓后急尽快往回赶,千万不可回头。高亮遵命急忙前往,在玉泉山通海的海眼附近追上了龙王。高亮挺枪刺破了鱼鳞水篓,回身拖枪便走,耳听身后水声不绝。走到西直门前,正看到刘伯温站在石桥上向他招手,高亮以为没事了,于是回头望了一眼。没想到一个大浪打来,将高亮和大战马一并卷去。北京人为纪念高亮,将刘伯温所站的石桥称为“高亮桥”。后人因谐音逐渐转称高粱桥。将龙王推水轧出的沟称为车道沟,高亮拖枪划出的沟后来成为一条河,称为“高亮河”,也是现今的高粱河,也称金河。 题咏清明日过高梁桥 [明]朱茂瑞 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 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 看场压处掉都卢,走马跳丸何事无? 那得丹青寻好手,清明别写上河图。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 [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 夹岸黍禾含宿雨,飐波芦荻拂晴烟。 溪风无恙布帆凉,摇曳轻舟过麦庄。 白露渐多霜尚早,晚红犹勒水花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